全球社區網

05月0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醫療深耕多元 自我實踐做起

醫療深耕多元 自我實踐做起

E-mail 列印
早齋前學員陸續前往餐廳旁草地,美麗的晨曦,紅光映照著大地,賴俊宇醫師、張簡媜鶧醫師帶領學員們打太極拳。學員們整齊劃一的跟著醫師打太極拳,一邊暖身一邊呼吸早晨清新的空氣。印尼學員Tri Budiarsi h A是位物理治療師,她表示太極拳緩慢的動作中,可強化下肢帶動上半身的動作,「對復健者來說會有很大的幫助,未來若有機會,將太極拳納入復健課程中。」

9月29日至10月1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行的「2023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共有來自十五個國家地區三百九十五位學員齊聚一堂學習。第二天(9/30),課務團隊安排醫療人文課程,有癌症最後的希望在中西醫合療、無圍牆醫院建構論人計酬照護價值、人醫紀實、分科座談、精舍巡禮及與師父飲一杯智慧的水。

◎人醫紀實 特色醫療

主題「無圍牆醫院建構論人計酬照護價值」,花蓮慈濟醫院陳星助副院長表示,東區醫療資源不均、人口結構、疾病型態改變,採用資通訊科技整合,有機會改善健康不平權。學員護理師陳文慧,自從2012年參加TIMA到現在,這次特別跟同事換班,安排休假來參加活動。聽完陳星助副院長的分享,陳文慧更了解,運用科技結合醫療,才可以更容易的、更快速發現病情,或是提早預防。

接著高雄人醫會葉添皓醫師,帶領團隊分享社區品書會的過程,覺得在行儀上,品書會是很好的修行,可以反觀自照、反觀自省,從中修正缺點。蔡坤寶醫師以全植物飲食帶動學生與醫院同仁,選擇健康食物,建立減糖觀念的。吳承翰醫師分享他在原住民部落耕耘福田的心路歷程。新加坡陳玉心護理師是臨終關懷護士,分享當地的臨終關懷。

來自泰國曼谷慈濟分會駐診的家庭醫SARAN,覺得吸取各國在照顧病人的差異性,收穫滿滿。像新加坡在居家臨終關懷照顧陪伴,都是他要學習的對象與方向,最重要是不僅以治療為主軸,即使離開這個世間,仍保有溫暖的存在,是他這次來感受最大不同處。

◎分科座談 掘井湧泉

「慈濟醫院視患者為我們的老師,成為名醫很容易,但很難成為親切、體貼的醫生,提供人性化的醫療。」台北慈濟醫院夏毅然主任說。

因此人醫會年會的重頭戲,就安排專業的醫療科技分享,與醫療照護知識等分科座談,細分為內科、外科、護理、中醫及牙科,還有藥技後勤,課程安排實在是非常多元,就像身心寬暢區一般吸睛,工作人員將水果、點心排成「我愛臺灣」「TIMA」圖樣,學員驚呼連連,興奮獲得許多新的專業醫療知識,且心得滿滿。

馬來西亞錢興利藥師,每次年會都會帶會員回到心靈的故鄉,他說,即使在海外始終緊跟慈濟脈動。

家庭科醫師EDY SUJONO TJ HAI分享,一般醫院看完病人就給藥,這裡不是,醫病時依病人所需,讓他感受到愛。2021年疫情期間(COVID-19)在雅加達往東地區發生水災,當區的居民普遍不富有,就有慈濟醫生除了醫病,還照顧他們的生活,他們都很感恩。

DONNY G. PIC是穆斯林教,2016年進入SINAMAS金光集團的醫院部門,也加入人醫會,公司派他參加義診,當時因穆斯林教與佛教教義不一樣,覺得不適合,直到參加蘇門達拉南部義診時,看到慈濟醫生明明幫當地民眾看病了還要感恩他們,不同於一般機構的價值觀,很特殊。

來自印尼的Dr. ELVIRA CESARENA,第二次來臺灣,九年前到過精舍,感受到上人給她力量,現在變成專科醫生,她要努力做慈濟,去實踐她的初衷,也要變得更堅定。

點滴的感受,正如同花蓮慈院護理部鄭雅君督導所言,「人醫會就是非常好的『行』,同理在平常合作的隊伍當中,找到讓自己繼續下去的方法。第二,就是怎麼樣做一個掘井人,我們如何引發更多人來加入慈濟人醫會。」

◎立小乾坤 瞻大宇宙

課後,學員分坐十三輛大巴回到靜思精舍巡禮,很多學員首次回到精舍,非常歡喜。隊輔馬綠蓉在車上愛的叮嚀,「到精舍時請用心感受師父修行的地方,用眼睛聽,用耳朵看,體會不同的感受。」

走過奄摩羅果園,漫步落羽松步道,微風輕拂,令人心靈沉靜。德瑝師父說:「落羽松步道完成後,上人從未到來,上人每天的生活幾乎僅從會客室至講經處,有時則會到花園走走,活動範圍極小,卻心繫眾生,為天下事忙碌。」

而被精舍師父戲稱為「植物醫院」的植物園。聚集著各種不同品種的花花草草,綠意盎然,誰能猜到如此健康充滿生命力的植物,都是因傷被遺棄後,才有幸入住植物園,由細心的精舍師父,悉心照料下恢復生機。

來自印尼的吳迎漢是老師也是位醫生,於2006年加入人醫會,今年再次回到心靈故鄉。讓他想起「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更加可貴,師父們都不是為了吃而做,是為了自己心中的一分信念。原來這麼漂亮的精舍環境都是師父們天天親力親為,這種精神不管是在教學或者在醫療上,對於吳迎漢來說是很好的啓發。

泰國曼谷慈濟分會駐診的家庭醫SARAN醫生,來臺灣一個月前不小心跌倒,儘管需要拐杖支撐,但不減回來見上人的心,看到小木屋的面積不大,上人從小木屋出發,在這麼小空間就能影響全世界。

學員蔡麗芬感受精舍巡禮是「師父分享的人生道理,告訴我們做事情一定要立願,面對困難、挫折,用意志力克服,才能走向正確的方向。」

學員一整天透過室內講堂的知識灌輸,與精舍融合自然的洗禮,有人適時地獲得能量繼續前進,有人開啟更寬更廣的心胸,朝向更深耕多元的慈濟,一切始於自我實踐做起。

圖左 :落羽松步道,微風輕佛,沉靜心寧,學員圍繞著德淵師父聞法、合影留念。[攝影者:林玉珍]
圖右 :來自印尼的吳迎漢是老師也是位醫生,於2006年加入人醫會,今年再次回到心靈故鄉。[攝影者:林玉珍]

圖左 :「慈濟醫院視患者為我們的老師,成為名醫很容易,但很難成為親切、體貼的醫生,提供人性化的醫療。」台北慈濟醫院夏毅然主任(中)說。[攝影者:張秋菊]
圖右 :馬來西亞錢興利藥師,每次年會都會帶會員回到心靈的故鄉,他說,即使在海外始終緊跟慈濟脈動。[攝影者:王福壽]

圖左 :德瑝師父介紹「植物醫院」的植物園,誰能猜到如此健康充滿生命力的植物,都是因傷被遺棄後,才有幸入住植物園,由細心的精舍師父,悉心照料下恢復生機。[攝影者:王福壽]
圖右 :慈濟分會駐診的家庭醫SARAN醫生,來臺灣一個月前不小心跌倒,儘管需要拐杖支撐,但不減回來見上人的心,看到小木屋的面積不大,上人從小木屋出發,在這麼小空間就能影響全世界。[攝影者:凌翠蓮]

圖左 :印尼Tri Budiarsih A是位物理治療師,她表示太極拳緩慢的動作中,可強化下肢帶動上半身的動作,對復健者來說會有很大的幫助。[攝影者:趙水源]
圖右 :蔡坤寶醫師以全植物飲食帶動學生與醫院同仁,選擇健康食物,建立減糖觀念的。[攝影者:李則忠]
圖左 :無圍牆醫院建構論人計酬照護價值,陳星助副院長表示,東區醫療資源不均、人口結構、疾病型態改變,採用資通訊科技整合,有機會改善健康不平權。[攝影者:余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