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靜思堂心靈之旅 是「回家」亦是「取經」

靜思堂心靈之旅 是「回家」亦是「取經」

E-mail 列印
《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於2022年12月正式登場,五大洲的慈濟人將同步演繹;慈濟雪隆分會志工們廣邀社區民眾參與「品書會」、入經藏,透過科技共赴靈山法會之外,也邀約大家走一趟「靜思堂心靈之旅」,見 證慈濟大愛足跡。

吉隆坡慈濟靜思堂是慈濟重要的精神堡壘,是凝聚鄰里愛心的「社區道場」,證嚴上人希望會衆,都能在此體會慈濟世界的清淨祥和,進而生起嚮往之心與投入之願。

為了讓會衆了解靜思堂的建築理念、慈濟四大八法的志業精神,見證慈濟大愛足跡,雪隆志工們呼籲社區民眾除了參與「品書會」、入經藏,透過科技共赴靈山法會之外,也分別於2022年10月8日、15日、22日、29日、30日,廣邀會衆走一趟「靜思堂心靈之旅」,大家收穫滿滿,飽覽不同的心地風光。

◎法華坡道 無聲説法

2020年行動管制時,從巴基斯坦來馬攻讀博士學位的雅絲敏(Yasmeen)接觸了慈濟;孤身一人的她,常到靜思書軒喝咖啡做功課,找到心靈的平靜。

一趟「靜思堂巡禮」,最大的感動就是緬甸米撲滿的故事,體悟到原來沒有錢布施的人,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助人。她最喜歡每週六參與甲洞志工團隊的推素,以及難民發放活動。第一次聽到馬來歌壇天后拿督斯里茜蒂諾哈麗莎(Dato' Sri Siti Nurhaliza)唱的〈一家人〉,雖然不懂歌詞的含義,但她覺得旋律特別優美。

林添寶在環保站接觸慈濟,想透過靜思堂巡禮深入了解慈濟。她讚歎上人一步一腳印創辦慈濟世界,對世界起著很大的影響力。她說上人的這種精神值得學習。林添寶說:「今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華坡道上,一幅緬甸貧困人日捐一把米助人的海報;他們以貧濟貧,讓我看到行善不一定要用錢。」

梁政揚在大學有參與慈濟活動,但不深入。步上法華坡道時,他以為展示的只是一般海報,經志工解說,才發現每一幀照片都有故事。「吃八分飽,兩分助人好。每天存一把米幫助更需要的人,以窮救窮。」緬甸一把米助人的真人真事,讓他讚歎。第一次入經藏的他,不明白入經藏的意思,不過當和大家一起練手語,覺得那一刻非常安詳,心很寧靜。

走了一趟靜思堂,鄭康偉對所看到的自有他的解讀:「走過法華坡道,聽導覽志工談起『聞思修』,就是那個『修』,令我想起如果對愛的表達彆扭,心裡有愛,但是表達不當,就是傷害。如果真愛一個人,是願意為她改變過往不好的溝通方式,說她能接受的話,這就是『修』。」

首次參與靜思堂巡禮,人文廳牆上手工精緻的竹雕,讓徐團賜很歡喜,也感受到慈濟人建築靜思堂的用心。影片分享上人在靜思精舍發放時,細心提點一位弟子勿將掉在地上的米粒,放入精舍廚房米缸的故事,讓他甚有感觸;深深體悟生活中,在處理每件事時都要很謹慎,需要深思熟慮,才能分辨是非黑白、做出正確的事。

在法華坡道導覽時,一幅非洲志工在果實纍纍的芒果樹下聞法的照片,讓徐團賜為之動容。他說:「哪裡都可以學佛,不一定要在指定的地方聞法,願不願意學習最重要。」他期許自己來日可以做更多善事,希望大家心存善念,並付諸於行動幫助他人。他讚歎上人的身體力行,給予大家行善一個很好的榜樣。

張少良帶著一家大小,三代同堂參與靜思堂巡禮。他感恩志工邀約和導覽員用心講解,讓他和家人進一步了解上人的精神理念,對上人蓋醫院的故事印象深刻,他說:「有人要捐兩億美金給上人建醫院,但上人不接受,這塊福田他要留给大眾來耕耘。這種大無量的精神,使人敬佩。」

靜思堂的範圍很大,想要瞭解的東西還很多,張少良希望下一次有緣再到訪。

◎一趟巡禮 感受各異

靜思堂最吸引葉佩蓉的是靜思展覽館的設計,讓她好像走進慈濟世界的感覺;靜思展覽館的擺設,讓會眾對慈濟故事更具體化。她說:「雖然有些故事已經聽過很多次,比如一灘血、上人的願,還有建院的艱辛等等,但是當天重聽還是很感動。」

走到「竹筒歲月區」,志工請她讀出上人的三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她讀得特別大聲,因為這也是準慈委葉佩蓉的大願。她充滿信心地說:「期許自己有機會回臺受證,幫上人做更多事。」

從事裝修工作的鄭永勝每次路過靜思堂,但都沒踏進去。當天一進來,發現靜思堂的莊嚴,還有不同的救災故事,讓他感動滿滿。他說:「我們一出生沒有所有權,要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鄭永勝看到大馬之前的水災報導,一夜之間財物付諸流水,看了令人心痛。回顧之前,自己也有參與災區的清潔工作,感覺天災的威力無人能擋。一番巡禮後,發覺慈濟做很多好事,這啟發了鄭永勝決定在放工後,不再閒著,有時間不如去幫助人,沒有錢也要出力。

就讀吉隆坡慈濟國際學校十四歲的陳愷陽,抱著知多一點、學多一些的心態,跟隨父母陳德成、張彩娟參加靜思堂巡禮。母親張彩娟表示,慈濟是一個很好的做慈善平臺,孩子進入慈濟後,對環保認知更深入,所吸收資訊更寬廣,也運用在生活中。

父親陳德成說從法華坡道的展示,讓他更了解慈濟,覺得很有意義,開始在教育和環保方面付出。夫妻倆感恩有緣一起參與12月的經藏演繹,進入慈濟,生活很充實,法喜滿滿。

◎歡迎回家 熱淚盈眶

信奉基督教的艾文(Ivan Dimitri Bourlin)主動報名參加靜思堂巡禮,希望深入了解慈濟。過去幾個星期,他透過優管(YouTube)看了許多關於慈濟的視頻,他感嘆:「如果不是志工走入病苦人的家裡,我怎麼也想不到,竟然有如此多病人,沒辦法付醫藥費而受折磨。」

艾文覺得慈濟的慈善與醫療體系做得很成熟,而且把佛教時代化,實是大開眼界,他說:「今天聽到一句話特別有感,『世上所有的物質,我們並沒有擁有權,只有使用權』,聽完後我覺得內心平靜了許多,原來世界並沒有欠我什麼。」

過去活躍於大學佛學會,畢業後出社會工作,曾經因工作狀況百出而煩惱重重,王嘉婗一直在尋思: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接觸慈濟團體,王嘉婗認識志工李炳玄和葉少權,很好奇兩人事業有成,竟然可以放下身段與大家一樣穿上志工服、做慈濟事。上人克難蓋醫院時說的一句話:「我沒有錢,只有命一條」,讓她深刻感受,反思自己:「只要命還在、有願力,總有辦法解決,世間沒有過不去的事。」

南非的黑珍珠志工窮極,卻能幫助比自己更窮的人的感人鏡頭,讓王嘉婗不禁感慨:「南非志工的心中有足夠的溫暖,才能流露内心的富足。」

當練于鳳步入靜思堂時,聽到志工一聲「歡迎回家」,眼淚在眼眶打轉!她感覺好像回到家,遇到家人的那種親切感。在巡禮時,國際賑災的影片讓她感觸良多,原來世間還有這樣多人在受苦受難,感動慈濟付出大愛的精神去救濟他們,讚歎志工對不認識的人的協助。

◎善心愛心 化爲養分

就讀馬來亞大學(馬大)的慈青紀佩妏,帶領馬大佛學會的三十六位學生出席靜思堂的巡禮。

陳家傑抱著支持佛教團體的心態,首次蒞臨吉隆坡靜思堂。當導覽志工問:「什麼人最富有?」 陳家傑暗忖:「學生不可能富有嘍!」豈知答案是:「有愛心的人最富有。」 陳家傑說:「這個答案打破了我的想法,這句話雖然對我的機械工程科系沒有什麼幫助,但是卻對我以後的人生起著間接的影響!」

來自中國新疆的沈琪表示,自己剛到馬來西亞,對大馬各項活動都感興趣。之前曾看過慈濟發布的一些信息,所以對慈濟稍有了解。

沈琪說:「靜思堂讓我打破了『寺廟離自己很遙遠、離生活也很遠』的想法。今天的導覽,讓我了解有愛心的人,要走出去幫助走不出來的苦難人。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奉獻愛心,努力去做一個有大愛的人,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穫。個人力量很微小,如果能夠通過慈濟當志工,那麽奉獻出來的力量是更強大的。」

楊城韋第一次參與靜思堂巡禮,覺得這棟建築物的設計很吸引人,因為它採用自然光以節省能源消耗。「有困難的人走不出來,有愛心的人得走進去……」這一席話讓他很感動。他發現原來有很多有心人在默默地努力,到很遠的國家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如果有機會的話,楊城韋希望邀約其他朋友來靜思堂一窺究竟。

圓滿一趟「靜思堂心靈之旅」是精進自我,是「回家」亦是「取經」。

圖左 :沈琪(左)說:「靜思堂讓我打破了『寺廟離自己很遙遠、離生活也很遠』的想法。今天的導覽,讓我了解有愛心的人,要走出去幫助走不出來的苦難人。」[攝影者:莊貴賀]
圖右 :一幅非洲志工在芒果樹下聞法的照片,讓徐團賜(右)為之動容。他說:「哪裡都可以學佛,不一定要在指定的地方聞法,願不願意學習最重要。」[攝影者:饒瑞泙]

圖左 :慈濟雪隆分會志工廣邀社區民眾走一趟「靜思堂心靈之旅」,透過志工分享慈濟的故事,進一步了解慈濟。[攝影者:翁書霖]
圖右 :艾文說:「今天聽到一句話特別有感——『世上所有的物質,我們並沒有擁有權,只有使用權』,聽完後我覺得內心平靜許多,原來世界並沒有欠我什麼。」[攝影者:何維美]

圖左 :張少良(左一)對上人蓋醫院的故事印象深刻,他說:「有人要捐兩億美金給上人建醫院,但上人不接受,留這塊福田给大眾耕耘。這種大無量的精神,使人敬佩。」[攝影者:何維美]
圖右 :志工請準慈委葉佩蓉(右)讀出上人的三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她讀得特別大聲,因為這也是她的大願。[攝影者:鄧亦絢]

圖左 :一番巡禮後,鄭永勝(中)發覺慈濟做很多好事,啟發他決定在放工後,不再閒著,有時間不如去幫助人,沒有錢也要出力。[攝影者:鄧亦絢]
圖右 :雅絲敏(左)參與靜思堂巡禮最大的感動,就是緬甸米撲滿的故事,體悟到原來沒有錢布施的人,可以用別的方式來幫助他人。[攝影者:鄧亦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