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菩薩見證法髓 寶珠隨身善用

菩薩見證法髓 寶珠隨身善用

E-mail 列印
慈濟五十八年來的一大事《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其中有一段慈濟援助泰北遺族的事蹟,引用《妙法蓮華經》中的「衣珠喻」。這個譬喻裡,佛陀的弟子們自比是窮困潦倒之人,將佛陀比擬為富貴的親友,但佛陀說,人人 都能成佛就是自有的本性,就像一直繫在自己衣內、價值連城的寶珠。窮困潦倒的人需要的不只是一時援助貧窮與苦難,更需要的是給予翻轉命運的幫助與機會,就像揭開衣服內一直本具的寶珠,才能脫貧解厄,成為一個手心向下,可以自立更可以助人。

10月20日下午第一場入經藏演繹者有從花蓮來,也有臺北市的信義、松山、萬華、南港區的志工,共約兩千六百人來參與,再加上現場觀眾,萬人大法會令人感動。希望這次的經藏演繹能讓更多有心的善士,加入慈濟一起以善以愛點亮全球。

◎ 揭開寶珠點亮希望

林櫻琴(靜修)今天坐在大愛之光的位置,虔誠唱頌經文,以聲同入經藏。其中一段慈濟法髓故事,是演繹當年證嚴上人答應時任臺灣僑委會委員長蔣孝嚴的請託,扶助泰北遺族。於1995年開始接手,擬定泰北三年扶困計畫,為四個村落興建磚造屋子,慈濟在滿嘎拉、回賀、昌隆、密撒拉等偏遠地區,總共蓋有一百二十多戶的大愛村。從安居到樂業,舉辦農業輔導講習,改善了當地華人第二代以及戰後遺留的難民生活。並於2005年,成立了清邁慈濟學校,將慈濟人文深耕在泰北。

在這段演繹的當下,讓林櫻琴回憶起當年在泰北要創辦學校篳路藍縷的過程。林櫻琴親身參與泰北扶困計畫,她是第一批跟著基金會王端正副總到泰北,從一勘二勘三勘......一直到現在還持續關懷。

林櫻琴表示,當年其實在第二次堪察後,上人就指示:「不能只是援助泰北困苦的生活,一定要蓋學校辦教育,唯有教育才能翻轉泰北遺族們的命運。」可是學校用地真的很不好找,上人說學校不能蓋在山上,一定要蓋在人多交通方便的地點,這是非常困難的目標,但這樣堅持的心念,最終得到當地善士的協助,真的就在泰北的市中心得到學校的用地。

上人非常重視「境教」,學校蓋得跟臺灣的慈濟學校一樣的品質,落成的時候,當時花蓮慈濟小學的楊月鳳校長(靜崚),親身到泰北見證,真的是跟臺灣一模一樣,好美的學校。有了硬體還要有具備慈濟人文的老師,聘任的老師必須回到花蓮接受半年的師資訓練,以確保遠在他鄉異國的慈濟學校,也可以落實上人最重視的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

時間一晃,十八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小孩如今長大,因為有受教育的機會,現在都各有專長,也都有很好的工作,人生充滿了希望。又看到第一屆畢業的孩子如今也回來泰北的學校擔任老師,傳承慈濟教育志業的故事。

林櫻琴說,泰北的學校只到高中,但高中畢業後可以申請來臺灣慈濟大學,繼續大學以上的教育,今年就有十位高中畢業生來慈濟大學就讀。泰北的村民現在不但因為帶動農耕,自給自足還可以帶來收入,改善家庭經濟提升生活水平。孩子也因為得到良好的教育,翻轉命運人生充滿了希望,想起當年的辛苦歷程,換來現在的幸福成果,印證當年上人睿智,用教育翻轉了泰北遺族的命運,忍不住感動得一次又一次熱淚盈盈。 

◎不請之師利益人群

今年已經九十歲的楊月鳳,是花蓮慈濟小學第一屆的校長,精神奕奕地和清修家人,遠從花蓮來臺北參加小巨蛋第一場《無量義 法髓頌》。楊月鳳說,這是慈濟人的一大事,身為慈濟人,覺得參與是一種榮耀,所以非常高興,其實昨天晚上就睡不著了。

楊月鳳表示,常常有人說慈濟人是修福不修慧,這是他們不瞭解,這次的演繹非常好,把《法華經》的經文演繹出來,然後印證的故事,就一一陳述慈濟五十八年來,上人所說和帶領弟子所做的真實事例。「所以不只是慈濟人要盤點自己過去五十多年來的工作,也要傳播給認識或不認識慈濟的人,讓他們更了解慈濟這五十八年來,對社會、對世界、對全球有甚麼貢獻,還有未來我們慈濟還要做甚麼。」

楊月鳳終身奉獻教育界,她有感而發,《無量義經》裡,大醫王要分別病相,隨病授藥。其實學校的教育也一樣,學生有不同的個性、習氣和想法,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教導學生,所以《無量義經》的經文,對教育也是有很大的貢獻。「上人教導我們的就是行入經藏,我們跟著上人『行經』走入人群付出,這次的演繹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所以參加這次的演繹,非常樂意,也覺得非常光榮。」

這幾年慈濟大學招收了很多的外籍生,這些外籍生常常利用假日到靜思精舍做福田,幫忙農耕或整理環境,有時也會跟 上人分享他們的心得,但有些外籍生已經快畢業了,國語卻仍然說得「坑坑巴巴」,讓人完全聽不懂語意。 上人為此而憂心不已,楊校長知道後,雖然已經年邁,仍自告奮勇提出,在學生來精舍做福田時,輔導外籍生把國語學好。

◎群策群力大愛之光

吳懿勤是慈濟二專第四屆畢業的學生,正值青壯年,工作非常忙碌,但知道臺北小巨蛋演繹,將會有二百個名額給花蓮的志工參與,為了成就花蓮地區資深志工同入經藏的心願,她勇敢地承擔起大愛之光的召集和動作指導責任。

她思考著群族的特質與差別,首先成立了二十位知音團隊,且根據北區企編提供的資料,自己再加上簡化的知音口號,協助知音團隊除了熟練唱誦,還要在每一個有註明知音口號,在共修時發聲提示志工相關的動作。而資深志工的部分,就只提供影音網址,讓他們可以一指神功點入跟著唱頌,方便隨時練習。一起共修時,再聽著知音的提示做動作和開燈,事半功倍,讓參與大愛之光演繹的志工,人人法喜充滿。

懿勤帶領大愛之光的共修,用心規劃,分別志工們不同能量,因材施教,再善用團隊群策群力,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就這樣花蓮大愛之光的志工,兩百人遠從花蓮來到臺北小巨蛋,個個精神飽滿、笑容滿面浩蕩長的隊伍,是現場來自東部最亮的一束愛之光。

第一場結束出場時,楊月鳳一行三人清修士,見到第二場準備進場的清修士劉家芸(靜澄),因為劉家芸在臺北做治療,大家已經許久不見,當下彼此都非常興奮,這是法緣相繫,才能有的巧遇,刻在心版的《無量義經》教菩薩法,猶如「衣珠喻」中一直繫在隨身衣內的寶珠,也是同行慈濟菩薩的約定。

圖左 :大愛之光在大螢幕兩側的座位上,為年長志工組成,跟著臺下演繹志工唱頌點燈比動作。[攝影者:黃銘村]
圖右 :演繹中有一段慈濟法髓故事,是演繹當年證嚴上人答應時任臺灣僑委會委員長蔣孝嚴的請託,扶助泰北遺族。[攝影者:白崑廷]

圖左 :慈濟泰北扶困計畫從安居到樂業,舉辦農業輔導講習,改善了當地華人第二代以及戰後遺留的難民生活。並於2005年,成立了清邁慈濟學校,將慈濟人文深耕在泰北。[攝影者:白崑廷]
圖右 :前花蓮慈濟小學楊月鳳校長從花蓮到臺北來參加第一場的大愛之光,她說昨晚高興到睡不著。[攝影者:張秋燕]

圖左 :看到演繹泰北扶困的時候,林櫻琴(靜修)想起當年親身經歷的篳路藍縷,印證當年上人睿智,用教育翻轉了泰北遺族的命運。[攝影者:張秋燕]
圖右 :吳懿勤成就了花蓮老菩薩們在大愛之光座位,以聲同入經藏的心願,是花蓮大愛之光志工們心中的頂梁柱。[攝影者:張秋燕]

圖左 :萬人大法會,入經藏的菩薩,跟著舉牌依序排隊,團進團出有紀律,是慈濟人文最美的畫面。[攝影者:張秋燕]
圖右 :花蓮來的的慈誠志工,難得因緣一起來到臺北小巨蛋入經藏,留影紀念,以作他日飯後茶餘最夯的話題。[攝影者:張秋燕]
圖左 :四位清修士右起: 靜澄(劉家芸)靜崚(楊月鳳)靜恆(葉桂蘭)靜修(林櫻琴),大家已經許久不見,這是法緣相繫,才能有的巧遇。[攝影者:張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