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照顧長路上 身心短路的時候

照顧長路上 身心短路的時候

E-mail 列印
夜裡守在母親不遠處看顧,早上醒來先把母親扶上輪椅,和女傭一起協助媽媽洗漱、吃早飯和吃藥;上午十一時外帶豬腸粉回家,之後可能趕去做兼職;下午五時放工又匆匆購買新鮮製作的豬腸粉回家,再一次耐心等母親用剪刀 剪碎它們、一口一口吃掉……

六十三歲的(化名)何美琴照顧一百零二歲的失智母親四年,這是她每一天的日常。

父母長命百歲,原本是人人希望的福氣,2020年新加坡國人平均壽命為83.7歲,其中女性平均壽命達85.9歲,人均壽命是全球最長之一。但愈來愈長壽的同時,2019年報告指出,國人患病不健康的時間也相應增加到10.5年,意即人生最後十年,往往是在失能、臥病在床、無法言語等需要照顧的狀況下度過,而隨著人口老化,這一年數字會逐年攀升。

◎心力交瘁 超出底線的崩潰

家裡尚有其他兄姊,但未婚的何美琴視自己為母親當然的照顧者。隨著母親患上多重慢性病,合併失智症,何美琴決定辭職在家照護,生活也從此改變。

當時怕老人家半夜起床發生意外,何美琴每晚只睡三小時,女傭半夜十二時休息後,她接手看護,每隔一兩小時就要扶老人上廁所,幾乎無休「站崗」到隔天清晨。

這樣睡眠嚴重不足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多,寂靜的夜晚,何美琴會坐在椅子上,在手機一集又一集觀看聖嚴上人開示,安定心情。她說:「生活遇到問題要怎麼面對,聖嚴上人說的佛法很貼近日常。」

照顧失智長者不僅是體力上的辛苦,還很「心累」,頭髮略帶花白的何美琴忘不了母親當時的行徑:拒絕吃藥,很多事不要配合,個性變得多疑妄想,情緒激動時,還會連續不停破口大駡。她說:「我被罵到真的想離家出走。」

心力交瘁之際,何美琴更遭遇超出底線的崩潰時刻——失智的母親無意說出她是養女的真相,何美琴找大姐確認,回想過往和兄姊間的差別待遇,讓她「心碎又很崩潰」。

幾年來全身心照顧母親,何美琴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照顧長路「看不到頭」,低落的情緒也找不到宣洩出口,她開始出現憂鬱傾向。

何美琴感嘆,還好,當時有慈濟居家醫護人員走入家門,送來心靈膚慰,讓她不用獨自承受身心壓力。

◎走入社區 開啟喘息之門

居家醫療團隊每月來訪至少一次,查看母親的健康狀況,監控各項生理指數;更耐心傾聽何美琴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傳授她自我調適的技巧,甚至鼓勵何美琴一起投入醫療志工的工作。

這些舉動看似細微而簡單,但對何美琴來說,能把她從崩潰邊緣拉回來,其價值是難以衡量的:「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問,就比較安心,這樣的感恩是沒辦法用言語表達的。」

何美琴真的跟隨醫療團隊,參與陪伴志工的工作,一個個的病家個案,讓她從不同病苦中,看見了相通的心苦。

每週只有短短幾個小時,但做志工單純無雜念的付出,竟然平復了她不平靜的心情。

「希望也把功德回向給母親。」何美琴時時提醒自己,能成為母女是難得的因緣:「有因就有果,這是我們母女之前的緣分和牽絆,希望在今生就了結掉。」

◎照護母親 還有生命背後的意義

四年來,她在心中反覆錘煉照護的意義,最終感慨最難的不是日常起居的照料,而是要在充滿障礙的溝通中,覺察和摸索母親的感受和需求。

何美琴舉例,母親每天要吃兩次豬腸粉,她依舊會分開兩次買回來,因為發現母親對「有人特地帶吃的回來」感到期待。

像訪問這天,遇到居家醫療護士朱美梅上門,跟進何美琴母親的肺部發炎病況。

邊檢查邊閒聊近況,朱美梅發現,何美琴母親的皮膚異常乾燥脆弱,才知道老人家不願意擦乳液,因為覺得「油油的不喜歡」。

朱美梅從何美琴手中接過乳液,一邊拉過手來哄老人家,說話間不知不覺就擦上了她母親的手臂。接下來的任務是修剪指甲,這次老人家可能怕痛,說什麼都不願意,朱美梅也不繼續勉強,下一次來再試。

「阿嬤,你記不記得我叫什麼名字?」轉移老人家的注意力,朱美梅親昵地拉把手、輕輕拍拍臉,每一次上門,她都會問一次同樣的問題。

「美梅啊?」坐在輪椅的母親想了一陣,略帶遲疑地回答。「答對了!」朱美梅湊到重聽的老人家耳邊大聲回話,一老一少又一陣把手談笑。

表面看來,家屬和醫護人員來來回回數次勸說,只為順利修剪指甲和擦乳液,相當耗時。但何美琴和護士朱美梅沒有把母親當成「製造問題的人」,並「硬硬來」讓老人家就範,反而結合既有知識經驗,用心尋找不同互動方式。

這不禁讓人思考,當我們投入照顧時,要如何理解一名失智長者的價值,以及何為照護的目的。

看何美琴臉上仍有濃濃的黑眼圈,那是因為母親在2021年意外跌倒後,成了徹徹底底的失能老人,除了進食之外,幾乎一切都要依賴別人照顧。

照顧之路還有多長,誰都不敢想像,但何美琴對往後的老年生活充滿期待,現在在中醫診所兼職配藥工作的她,已經計畫好以後生活要以服務別人為重心,到慈濟的義診中心幫忙配藥。

她說:「現在真的不放心走開,想著媽媽總有一天會走,到時就可以做志工了。」

圖左 :辭去全職後,六十三歲的何美琴(化名.左)照顧一百零二歲的失智母親已經四年。[攝影者:王綏喜]
圖右 :長照路漫漫,何美琴面對體力上的辛苦,還有心裡的苦無人可訴。[攝影者:王綏喜]

圖左 :感受到居家醫療團隊的誠情陪伴,何美琴(中)主動提出參與往診的意願,慈濟志工生涯也就此開展。[攝影者:彭潤萍]
圖右 :居家醫療團隊每月來訪至少一次,查看母親的健康狀況,更耐心傾聽何美琴(右)的感受、想法和需求。[攝影者:王綏喜]

圖左 :一般人的日常如剪指甲,對失智的老人家而言,需要各種情境與溫柔。[攝影者:王綏喜]
圖右 :「阿嬤,你記不記得我叫什麼名字?」親昵地拉把手、輕輕拍拍臉,每次上門,居家醫療護士朱美梅都問同樣問題,測試阿嬤的認知能力。[攝影者:王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