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靜思茶道」以茶會友 20年不輟

「靜思茶道」以茶會友 20年不輟

E-mail 列印
一口清淡質樸的茶,含有百種滋味,或悲歡離合,或陰晴圓缺,細細品茗,閱讀人生。「靜思茶道」至今二十歲了,是馬六甲社教中心成立最早的課程之一,探尋故事源頭,得從師資說起。

靜思茶道有別於其他茶道或茶藝的 課程,其關鍵在於「靜思」二字。摘錄自《靜思茶道》書籍,證嚴上人慈示:「社會祥和需要『靜思』,若大家能用恬靜的心念觀看世間萬物,就能看出人性與萬物本質的真善美,而不會被虛幻不實的假相迷惑而起人事紛爭,這就是智慧。」

◎靜思茶道 二十歲

「靜思茶道」推廣的是樸實無華的理念,藉奉茶行茶之間,將禮節與美感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打從2003年10月18日,「慈濟大學馬六甲社會教育推廣中心」正式成立,「靜思茶道」是最早開辦的其中一項課程,除了疫情期間上課比較受限以外,每年持續開班,有學生課後還會再來,也有學生陸續跟隨老師已十年。

其中有一學員學泡綠茶,發現原來綠茶經不起高溫沖泡,味道會變得苦澀,這令他想起與孩子相處方式。當時孩子正值青春期,倘若家長用高姿態來壓制孩子,只會讓孩子愈來愈「苦澀」,或愈加叛逆;相反地若放低姿態,就像用低溫來沖泡綠茶一樣,其味道更能釋放出來,孩子愈能自在分享自己的心情。

學員的體會與分享鼓舞了師資和志工,深感一次次課程宛如《無量義經》所言的「微渧先墮」,一點一滴滋潤人心向善,以致開班至今二十年不輟。

◎棄咖啡 轉喝茶

「靜思茶道」師資是在馬六甲開設茶莊的余治明老師(已故)和太太賴秀鑾(慈晏),兩人為了探討相關課程,曾經數次自費到臺灣,接受相關課程的密集培訓,也是獲得慈濟大學海外結業證書的第一屆學生。

談起自家的喝茶文化,賴秀鑾透露,自小身處在十二口的大家庭,母親每天沖泡一大壺「菊寶」、「鐵觀音」等茶,家庭成員隨時可飲用或回冲,其顏色深褐、味道苦澀,當時她以為這就是茶的原味。

與先生結縭後,兩人從事廣告設計,先生經常在茶餐室談生意,一天三五杯咖啡是常事。直到1988年夫妻倆到臺灣旅行,發現無論去到工廠、店家還是朋友家,當地人都喜歡以茶待客。一杯琥珀色的烏龍茶下肚,其味並不苦澀,反而清香回甘,有解膩療效,還可作藥湯。尤其討喜且小巧優雅的茶具,吸引了喜愛中國傳統文物的夫妻倆的目光,當下請購回家。

回國以後,他們立即行動學習,並到茶葉原產地——中國,探討茶葉的成分與品種、養生與保健;或一連幾天在茶園,和當地茶農了解種茶、採茶和製茶技術,認為唯有先了解茶的本質,才更懂得如何泡出一壺好茶。

「茶葉的味道會因地理和氣候而改變。就像中國以北如日本和杭州,氣候較為寒冷,產出的茶葉味道清淡,如綠茶、龍井茶;中國南部地區如斯里蘭卡和印度,四季如夏,適合栽種味道濃郁的紅茶。反觀在臺灣,因為地形好,可以盛產清香的高山茶、烏龍茶。」賴秀鑾說。

自從學會泡茶以後,余治明老師(簡稱:余老師)不再喝咖啡,反而積極推廣喝茶保健,家人也漸改喝茶。他和太太經常到茶坊去和志趣相投的茶友們切磋茶藝,或邀生意往來的朋友品茶。

1993年,他們在馬六甲一家購物商場內經營茶館,數年後轉到紅屋一帶旅遊區開設茶莊,專從中國等不同產地進口茶葉,再以大眾化的價格推銷出去。他們也在茶莊接待遊客,或開設短短三、五小時課程,旨在推廣品質好、對身體好、療效佳的優質好茶,為了自身健康而學做茶。

◎好茶者 邀授課

這分用心,吸引了喜愛品茶的已故志工陳炳煌(濟御)。當時2003年慈濟馬六甲分會有開辦社教中心的構想,欲尋找本地師資。一次陳炳煌來茶莊請購茶壺,見余老師談吐博學,動念詢問是否願意到慈濟社教中心開設「靜思茶道」,他欣然允承。

試辦期間,余老師總是天馬行空,許多出其不意的點子,也愛把店裡的茶器及各種與茶藝相關的物品,統統帶去班上分享。直到2003年8月18日至24日,志工邀余老師夫婦及兩位花道班師資,一同自費到臺灣接受密集培訓,夫妻倆才進一步理解茶亦有道,「靜思茶道」不僅是保健或懂得泡一壺好茶而已,參與者還得靜心思考待人處事禮節。

例如在行茶過程中,觀想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心;奉茶時抱持感恩、尊重、愛三心;飲茶時觀想三好——心發好願、口說好話、身行好事;賴秀鑾說,這也是靜思茶道所著重「八禮法」的其中三禮法。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的基礎;我們可以藉此課程,讓人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生活再進一步提升,讓茶飲變成一種修身養性之道。」賴秀鑾進一步說明。

然而在地人的飲茶文化還需多培養及多推廣,因此回國後,夫妻倆重新編排靜思茶道課程,從最基礎認識茶器、茶花、茶食等開始,再談到製茶、品茶、喝茶的好處,最後是待人處事的八禮法。

賴秀鑾補充說,日常人人都習慣用右手提物,或處理一些事情,但是經臺灣靜思精舍師父指導,才曉得左右手都可交替使用。例如行茶時,一手提起茶壺,另一手提起茶杯或茶海等,同時行動的小小動作,可以幫助左右腦思考及運用。他們將課文學不到的知識,實踐運用在課堂。

此外課程內容也會因時代需求作調整,例如近幾年珍珠奶茶深受年輕人喜愛。賴秀鑾於是教導學員沖泡水果茶,以大量水果搭配烏龍茶、普洱、小葉紅茶等,引導人人回歸淳樸自然,品嚐到一壺清香、酸甜兼具的好茶。

◎茶會友 茶體驗

2023年10月12日是年度第二梯次靜思茶道的最後一堂課,現場舉辦「無我茶會」,每位學員自備喜愛的茶葉,在二胡、古箏伴奏下,眾師生以茶會友。

「我最喜歡是最後一堂課,感覺好像是把過去所教的知識融匯一起,在此時此刻展現,也是一個總結。大家一起來呈獻自己手藝,一起交流,這樣的感覺也很好!」

今年第二次上課的學員余妍霖,深為當晚的文藝氣息所感動,一時興之所至,現場吟了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華樂伴奏,茶會頓時生色不少。

她很喜歡靜思茶道之美,認為可以學習自然、親切、簡樸和素雅的本色,也富有內涵,讓人的心容易沉澱下來。而且她也特別欣賞賴秀鑾老師身上所散發的清淨莊嚴、恬靜優雅氣息,可以在退休年齡,做自己喜歡的事,還能夠與人分享,這是同樣年屆退休的她最嚮往的事。

年輕學員劉美欣帶來了肉桂茶,在茶會中與其他學員分享。她在一家咖啡館工作,卻熱衷於泡茶,也愛將課堂上學習的泡茶知識與同事分享,老闆會客時常讓她大顯身手。這次在同事老闆鼓勵下,第二次參加課程,鼓勵她深入學習。她說,最大的收穫是學會如何泡好一杯茶,其味道清香回甘但不苦澀,過程需將茶葉用量和泡茶程序拿捏好。

十年前開始學習,過後一直當隨班志工的陳愛琴,即使中途懷孕暫停好幾年,後來還是回來接軌。她很細心,每堂課都提前過來,協助老師準備學員的茶食和所需用品,減輕老師許多瑣碎工作。

「能夠為別人服務也是一種快樂,尤其我覺得茶道是一種可以靜下心來,修禪定功夫的一堂課。」她曾經從事一天十七個小時的高職,生活極度高壓,即使旅遊也不得閒,所以來靜思茶道可以讓匆匆忙忙的自己靜下心來,透過泡茶學習放鬆與專注,享受個人Me time。

「至今還是會想念余老師,他經常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讓我得到啟發和反省自己,茶道課程也更有趣。即使余老師不在了,我還是會經常到茶莊品茶。」

2019年,余治明老師因病辭世,賴秀鑾毅然接下先生的棒子,繼續為靜思茶道班授課,為推廣茶道和茶藝而努力;而且在茶莊只要遇見志同道合或有興趣者,都會鼓勵對方到社教中心上課。

◎棄繁華 返歸真

早年余老師到臺灣上課,深被上人德行感動,沒想到瘦弱軀體的出家師父,一肩扛起天下眾多事。自此一改藝術家習氣,長鬍子不再留,潛意識認為「如果我們能夠當上人的手或腳,幫上人做些事也很不錯。」

因此,不僅僅在靜思茶道班授課,余老師也把太太賴秀鑾「布施」出來,全力支持她參與志工活動、接受培訓,並於2009年受證為慈濟委員。

藉由投入志工活動,賴秀鑾對人生有了更深刻體會,一次探訪獨居老人,以每月福利金三百令吉(約合新臺幣二千四百元)過活,這還不包括繳付百多令吉的租金。「三百令吉如何維持一個月?」她反思自己,後來在志工積極奔走下,該獨居老人成功申請多一項政府補助。

也有一個因病而貧的個案,因為中風無法打理居家,整個環境堆滿了垃圾,慈濟人為他二次大掃除,參與其中的賴秀鑾不禁深思「斷捨離」的意義。

從吉隆坡打拼、在馬六甲安居,夫妻倆為了自己和下一代,曾經擁有四間屋子,每月的供期卻很有壓力和負擔,後來他們逐步調整自己,最後賣掉兩間屋子,卸下心靈重擔,沒有追求太多,兩人終於感到輕鬆與自在。

每每晚餐後,就是全家喝茶閒聊時刻,賴秀鑾會泡一壺好茶,孩子們好奇圍過來,這是全家氣氛最放鬆時刻,幸福時光莫過於此。

靜思茶道開啟一道心的法門,使人從中美化自心與生活,過著心地富有的幸福人生。

今年馬六甲慈濟社教中心成立二十年,靜思茶道也二十歲了!在來臨的社教二十周年慶,靜思茶道也提供體驗課,身為課程師資、也是該項活動的副協調,賴秀鑾歡迎更多愛茶和品茶之人,一起來體驗品茶之樂及香袋製作!

暱稱馬六甲社教中心「校長」何翠英(慈翠)是第一屆茶道班學員和隨班志工,她深刻有感課程能持續二十年非常不易,它尤其可以傳承給年輕一代,加強對於樸實的飲茶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認知。

圖左 :開辦多年的靜思茶道,接引人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讓茶飲變成一種修身養性之道。[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已故余治明老師,泡得一壺好茶,也是令不少學生懷念的好老師。[攝影者:慈濟馬六甲分會文史組提供]

圖左 :從小在喝茶家庭長大的賴秀鑾,因為茶道而豐富了人生。[攝影者:慈濟馬六甲分會文史組提供]
圖右 :二次參加的學員余妍霖被茶會氛圍打動,一時興起,現場吟詩,華樂也隨之伴奏。[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年輕學員劉美欣熱衷於泡茶,也愛將所學知識化作行動,將茶飲與同事、老闆及更多人分享。[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十年間重複回來靜思茶道課程當志工的陳愛琴,享受服務人群的快樂。[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先了解茶葉的本質,才更懂得如何泡出一壺好茶,賴秀鑾在課堂上教學員辨認茶的類別。[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茶道課程推廣的是樸實無華的理念,並將待人處事禮節與美感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攝影者:郭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