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炬光青年工作隊 回首話當年

炬光青年工作隊 回首話當年

E-mail 列印
2023年6月12日,「慈濟功德會炬光青年工作隊」的老隊友回到花蓮靜思精舍,和證嚴上人見面,一起回首話當年。時隔將近半世紀,當年的青春容顏,已然垂垂老矣。

◎微光成炬

1974年,時任《更生日報》 的記者張新舟,號召一群熱血的年輕人,為罹患塵肺症的王清火一家五口整修房子。

爾後,該青年團體力量逐漸匯聚,由當時宜昌國中事務組長吳登來先生擔任隊長,帶領炬光隊深入各個社會暗角,積極從事濟貧扶弱的工作。

張新舟因為採訪、寫慈濟新聞,深入慈濟,也帶領團隊參與慈濟的慈善訪視活動。1977年,上人親自命名「慈濟功德會炬光青年工作隊」;青年團隊以慈濟名義,做了許多社會工作。如此持續五年,後惜因各自成家立業、工作調動等許多因素,逐漸解散,乃至成為一段歷史。

◎炬光青年回首話當年

致力於慈濟文史資料編撰工作的陳美羿老師,不忍這段善緣就此中斷,而搭起橋樑,聯繫當年的炬光隊員。2023年1月4日這天,就在花蓮縣壽豐鄉鯉魚潭張新舟經營的「莫內花園咖啡民宿」,來個「炬光同學會」,當天共來了八位炬光老友。多年不見,大家在咖啡香中談笑風生「話當年」。

之後,陳美羿再次穿針引線,邀約炬光老友來慈濟心靈故鄉拜見上人。6月12日當天來了五位炬光老友:林富華、張俊達、徐慈宗、王玉佩、魏明仁,還有魏明仁的兒子魏浩。

林富華是炬光隊長吳登來的夫人,特地從臺北趕來花蓮。見到上人,林富華首先恭敬地向上人呈上「炬光之友紀念牌」(1978年上人頒發給炬光青年,持有人:張治東)。林富華在1975年就加入炬光隊,因吳登來在2011年離世,她對活動的參與也就嘎然而止。

見到上人,張俊達歡喜說:「1978年,我得知炬光青年開會消息,馬上加入。1993年我加入慈濟,受證慈誠隊員,積極參與資源回收……」

「就是因為有上人的啟蒙與教導,讓自己能在任職港務局期間,成立環境教育站,延續這分功能與使命。」張俊達在生命線機構擔任總幹事,至今已四十五年,他說:「回首當年加入炬光隊時自己才三十歲,如今年已七十四歲,仍以身為炬光青年為榮。」

◎慈濟是溫暖的大家庭◎

臉上散發著光榮神采的徐慈宗說:「今天來這裡見到上人,很法喜。」

徐慈宗有一孫女現就讀慈濟幼兒園,孫女每次回家說到師公(上人),就滿心歡喜,「所以我覺得慈濟是個溫暖的大家庭。」

1976年,炬光青年來拜訪上人。徐慈宗回憶說:「當時我就坐在上人旁邊,上人說:『你們做得很好,要繼續努力哦! 』這句話我永遠記得。可惜人會長大,也會變老;後來結婚的結婚,個人忙個人的事業,炬光隊也就散了。」

「希望藉著這次因緣,可以讓大家重新聚在一起,繼續未完成的事。」徐慈宗說。

◎慈二代的傳承

曾擔任《民眾日報》記者的魏明仁,在花蓮從事房地產工作。這天他帶著兒子魏浩,一起來面見上人。

魏明仁說:「年輕時,我跟著舟哥(張新舟)參加炬光青年。那時父親過世,我三餐難繼,但看到這麼多炬光青年付出愛心,我也盡量抽空參加。」

「之後我去《民眾日報》擔任記者,花蓮慈濟醫院動土時,我還來採訪。七、八年前我搭火車到宜蘭,很好的緣分,居然跟上人搭同一班車。今天藉著炬光大家庭的聚會,見到上人,備感溫馨。」

魏明仁接著向大家介紹魏浩:「這是我兒子,他是慈濟大學栽培出來的孩子,現在美國攻讀碩士。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已經三年沒見過我這個兒子了。」魏明仁說得心疼,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

魏浩說:「我在慈濟大學修習東方語文學系,2015年畢業後到美國學習復健治療,還有一年就畢業。很高興今天能回到心靈的故鄉,面見上人。」

◎最有價值的證件

最後,陳美羿向大家介紹王玉佩:「王玉佩加入炬光隊時,是花蓮高中高二學生。他到現在還珍藏著當年的炬光識別證,同時也複製了一份要呈給上人。」

王玉佩很開心說:「這是我頭一次見到上人,很高興!」

他把識別證呈給上人,上人回應:「這本來是我給你的,很有價值哦!」

王玉佩揹著吉他,說:「在炬光,能為社會付出一點力量是很光榮的事。離開花蓮二十多年才回來,為了表達這分思念,我臨時準備這首〈好久不見〉歌曲。」語畢,他就自彈自唱起來。

他接著又唱起〈鯉魚潭之歌〉。為了感念上人的恩德,張新舟特地改寫最後二句歌詞:「鯉魚潭潭水悠悠……靜心淨意,湖岸靜思;遵行師訓,慈悲濟世。」

◎慈濟需要傳承

聽完王玉佩獻唱後,陳美羿有感而發:「當時的炬光青年工作隊,除了王玉佩是高中生外,其他都已在社會工作,可惜只維持五年就散了。」

「張俊達剛才忘了提,炬光當時成就了五對佳偶。後因各自成家立業,或因孩子還小、工作調動而解散。但我深覺『明道社』是慈青社的前身,而『炬光青年工作隊』是慈誠隊的前身。」

陳美羿接著說:「所以我很希望他們能再回來,甚至把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也帶來。今天魏明仁把兒子魏浩帶來,而魏浩是慈濟栽培長大的。現在的志工年齡偏大,慈濟需要交棒,現在要努力再找回過去的人,讓文史故事更加豐富。」

◎盤點生命的價值

聽完大家的分享,上人開示:「感恩美羿老師將過去歷史一段一段地撿回來。時間過得真快,記憶中的炬光隊已模糊。現在大家都已成家立業,成為阿公、阿媽了。曾經斷了線,現在繼續也還不遲,也可以代代相傳啊!」

「要自我盤點生命的價值,當年既已結緣,為何還站在門外不進來呢?我很希望大家都能進來看看慈濟。慈濟從五毛錢開始,培養的人才從幼兒園到戴上方帽的、碩士班、博士班,一屆一屆的,有不少已在我們的志業體工作。」

「我很感恩有這麼多慈濟人共同為慈濟在人間,可以慈善、可以醫療……慈濟文史與人文資料是很豐富,期待人人相約再回到慈濟來,好好地編寫慈濟歷史傳記。」

這時,外面走廊上敲板聲響起,上人感慨:「時間過得真快, 敲板聲是在告訴我們,半天又過去了。」最後,上人期勉大家要莫忘那一年、那一人、那一念,並祝福大家步步精進,步步踏實!

圖左 :炬光老友再聚首,張新舟(左三)首先致詞,並回顧炬光青年工作隊的過去、現在,以及對未來的展望。接續,由隊員魏明仁(左二)、 林富華(後中)、徐慈宗(右一) 等分享感言。[攝影者:楊惠慈]
圖右 :炬光隊員林富華(右)和慈濟筆耕隊員王鳳娥師姊(左) ,駐足觀賞當年《更生日報》刊登炬光青年活動報導的剪報。[攝影者:楊惠慈]

圖左 :炬光青年老隊友魏明仁(左)懷抱著近鄉情怯的心情,帶著兒子魏浩(右)一起來拜見證嚴上人。[攝影者:楊惠慈]
圖右 :許久不見的炬光老隊員張俊達(左) 和徐慈宗(右),把握時間,拿出手機交換line。[攝影者:楊惠慈]

圖左 :慈濟功德會炬光青年工作隊至「禪光育幼院」關懷活動後合影。[攝影者:不詳]
圖右 :慈濟功德會炬光青年工作隊「炬光之友」紀念品。(張治東先生捐出)[攝影者:蕭惠如]

圖左 :慈濟功德會炬光青年工作隊識別證。(王玉佩先生提供翻拍)[攝影者:蕭惠如]
圖右 :炬光老友在莫內花園民宿聚首活動門口,展示數張《更生日報》刊登炬光青年活動報導的剪報。其中一張為1977年5月9日,炬光青年為花蓮縣貧困家庭歡度母親節所舉辦的「春暉郊遊」活動。[攝影者:楊惠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