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圓形組織 擴大善擴大愛

圓形組織 擴大善擴大愛

E-mail 列印
繼2014年占領克里米亞半島之後,2022年2月,俄羅斯再度揮軍烏克蘭。俄烏戰事迄今未歇,仍有數百萬烏克蘭人滯留國外。2023年10月,巴勒斯坦哈瑪斯組織突襲以色列,以軍隨即動員進入加薩走廊,誓言清剿 哈瑪斯,至今數十萬巴勒斯坦難民,被迫遠離家園。國族主義高漲,區域間戰事擾攘不安,無辜百姓生命朝不保夕。

縱使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趨緩,但是各型疫病卻蠢蠢欲動。現代科技昌明,網路資訊傳遞深廣,多數民眾生活無虞。但是身處鼓勵消費的世代,全球八十多億人,無奈面對極端氣候的災難。標舉大有為施政目標的現代政府,顯然已經難以應對接踵而來的天災與人禍。

◎善經濟善治理

曾經活躍於廣電傳播業,現任慈濟慈善志業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參與慈濟多年,二十年前回到志業體,並且擔任基金會發言人。2015年初,經由網路傳播,刮起一陣無明風。秉持大辯無言的精神,不願引起對立,慈濟選擇沉默以對,讓事件隨著時間平息。這一件事讓何日生深度思考,證嚴上人帶領慈濟人行願,即將邁向一甲子。而慈濟究竟是一個什麼型態的組織,又將如何再走向另一個一甲子。卸下在基金會的十多年職務,他投入與慈濟相關的研究與論述。

繼2017年出版《利他到覺悟》, 2020年《善經濟》,到2023年,三十多萬字的《善治理:圓形組織的思想與實踐探究》,再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11月25日下午,《善治理》新書發表會,在臺北誠品信義店六樓視聽室進行,藉由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與何日生兩人對談,為前來與會的前新聞局長邵玉銘、前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振川、公共電視胡元輝董事長、臺灣廣播公司董事長馬長生、《旺報》前社長黃清龍等多位專業人士,與一百多位讀者分享新著作的精髓。

涂豐恩總編輯分別提問,從《善經濟》一直到《善治理》,身為作者要為讀者傳達的理念、寫作過程所面對的種種與發現,以及如何實踐善治理的目標。

從歷史發展脈絡探索,原古人類面對諸多生存挑戰,透過家族協同,逐漸發展出社群組織團體。進而為維護群體公共利益,政治體制逐漸形成。因應社會發展需求,組織架構持續調整。何日生副執行長分享,在東西方分別出現君主集權制、城邦民主制,甚或兩者兼具的共和制。直到十八世紀,為避免暴力統治,孟德斯鳩提出行政、司法、立法三權分立,成為西方政治組織的理想境界。

◎組織類型探討

進一步探討理想的組織類型,其一為十六世紀,湯瑪斯‧摩爾主張的共享共產烏托邦,除妻子之外,大家共有共享財物,實踐人人平等均富;其二為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人人以自我能力與性向,擔負起自己的角色,建構有秩序的階層治理;其三是中國儒學陶淵明的桃花源,是一種自我管理、自我創造,人人財富自有,彼此和諧共生共榮的理想國度。

第四類理想組織,是西方中世紀馬基維利的君王論,與中國古代韓非子的法治社會,主張提升君權專制,強調重賞嚴懲,治術至上的治理形式;其五是理性化與法制化的治理類型。到十九世紀,韋伯主張以菁英治理,具有理性的科層治理,同時體現公民平等,追尋共同利益的制度;其六則是強調深化信念,一切行動以信念為中心的圓型組織。

從宗教進而深入民主制度研究,長期身處慈濟團體,何日生觀察慈濟是融合不同宗教、國家與種族,力行共善、共責的慈善團體。如同各種宗教組織,通常兼具法治制、家長制與聖格制。1966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迄今,證嚴上人恪遵「為佛教,為眾生」的師志,帶領二百位出家弟子,秉持克勤、克儉、克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力耕生的農禪生活。結合全球近十萬名志工,與數百萬會員,推動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慈善足跡遍及一百三十三個國家。

一方有難,十方馳援。以臺灣1999年九二一為例,地震發生在午夜凌晨一點多。災後一小時,政府單位尚未進入災區之前,慈濟志工已經在各地成立三十一個服務中心。部分志工本身也是受災者,但他們卻在瓦礫中,找出自己的志工制服,轉身投入救援行動。除為受災民眾提供熱食、飲水、醫療等服務,後續並展開中長期關懷援助行動。這種不具上下從屬關係,沒有來自中樞指示的運作,各自多方啟動即時投入,於災難後充分發揮救災的力量。

◎圓形組織真義

1996年賀伯風災過後,志工即時投入救災。災後為爭取時效,需要快速動員人力與物資,慈濟開始推動志工落實社區制度。之後繼續推動「四法四門四合一」的組織架構,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並無上下隸屬關係,而是平行運作的合作關係。2006年底,上人正式提出慈濟以利他行而立宗,2007年更進一步提出「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理念。志工不分年齡、性別、貧富一律平等,每一個人都被賦能,雖然所處的位置不同,但是人人都是圓型組織內的起點。

如何建構「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理念,就是由內而外的的三千大千世界。藉由三層圓形結構,從聖人轉化為聖座,將宗主轉化為宗座,永續傳承慈濟志業。何副執行長強調,上人兼具出世及入世的智慧,因此其中心以愛為出發,由精舍師父們組成靜思法脈合心會;第二層則是以信念為主,以主責師父與四大志業主管,共同組成法脈宗門合心會;最外圈則是以原則為主,由各地分支會負責人所組成全球慈濟合心大會。

因應不同國度法令制度,各地慈濟分會自主深耕,組織內的成員,都是站在第一線,平等執行各項志業,必要時則由本會提供協助。何日生就以剛在十月底落幕的《無量義 法髓頌》演繹為例,負責統籌企劃的志工呂慈悅,原本是一位經營時裝相當卓越的實業家。多年以來,她被賦能承擔企劃經藏演繹,與大型浴佛典禮,充分發揮個人在表演藝術的專才,也藉此接引更多人加入慈濟團體。

◎以愛以善為本

落實「善治理」,基本就是對人的信任,要以愛與信任為基礎,藉以凝聚眾人的力量。就以慈濟醫院為例,從院長、醫師、護理,到清潔人員,每一個人的專業不同,薪資不同,但是大家信念一致。為維持醫院正常運作,每一個部門、每一個人都缺一不可。善治理乃是秉持信念、愛與原則,讓每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域,都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要如何界定善的意義,何日生指出就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宗教情懷來擴大愛,絕不因彼此的對立,而增加任何一位敵人。

訪談告一段落,貴賓致詞期勉。前新聞長邵玉銘先生,提到慈濟人面對誤解,總是繼續默默付出。何日生誠摯回應,當我們見到不善時,不要為了打擊惡,而增加另一個敵人。而是要想辦法帶著對方一起來行善,以擴大愛來擴大善。

就以當年慈濟醫院的興建為例,志工設法推動茹素、不抽菸、不吃檳榔、不喝酒的工地人文。除在每天收工後,將環境整理乾淨。志工備妥洗手檯,讓大家在餐前先洗手,志工再奉上擦手巾。除為建築工人供應美味素食,並且隨時供應冷熱飲料、水果,讓參與建築的工作人員,感受處處被人尊重,因此也讓更多人認同慈濟。因此一所愛的醫院,處處都是愛與善,不僅動機是善,連方法也達到善。

都曾同在媒體界努力,林清龍先生、胡元輝先生與馬長生先生,分別見證何日生投入慈濟之後,透過研究著述,人生有不同的發展。也從善治理,看見慈濟將來的傳承議題,甚至進入未來政治體制的延伸。何日生接著分享,在新舊文明交替之際,不要輕忽臺灣和慈濟的力量。一百三十三個國家的慈善足跡,證實人類的文明不是爭戰對抗,而是需要更多有識之士的投入。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而言,慈濟募心募愛與企業界聯合申購疫苗,兩百多萬人次走進慈濟會所注射疫苗,慈濟醫院積極投入救治染疫患者。多年來,有部分志工當初都說是自己是被迫加入,但是當他們實際參與後,感受助人的感動,啟發每一個人的利他精神,從此就精進不懈。他說:「我們不期望全世界都是慈濟人,但是希望藉由慈濟學,而能進一步學慈濟。」

具有土木工程專業,陳振川前主任委員,追述當年八八風災之後,紅十字會、世展會與慈濟協助災區重建。雖然曾經因為對宗教、文化認知的差距,事後引發部分誤解與爭議。但是依政府體制規範,如果不是反應靈活的民間組織,實在很難在短期間內,達成如此繁複的災區重建任務。

開始為讀者簽書之前,何日生在活動最後重申,慈濟人不只要謙卑持續學習,做好事也要讓人心甘情願,不只自己要走出去,更要打開心門,讓更多人走進來。

圖左 :陳振川前主任委員,追述八八風災之後,依現行體制規範,若不是民間組織,實在很難在短期間內達成災區的重建任務。[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至於要如何界定善的意義,何日生指出就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宗教情懷擴大愛,不因對立而增加一個敵人。[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善治理》新書發表會活動圓滿,作者何日生副執行長(右四)、涂豐恩總編輯(左一),與當天多位蒞會的貴賓合影留念。[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善治理》新書發表會結束之後,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左),為與會的讀者簽書,同時也在現場進行交流。[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何日生《善治理》新書發表會,11月25日於誠品臺北信義店進行,藉由與聯經出版涂豐恩總編輯對談,分享新作的精髓。[攝影者:林美真]
圖右 :《善治理》新書發表會,多位傳播媒體專業人士與近一百位讀者蒞臨。大家聆聽何日生副執行長分享著作機緣與經過。[攝影者:林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