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事前有準備 生活茶水事半功倍

事前有準備 生活茶水事半功倍

E-mail 列印
「我們這批志工平均年齡六十五歲,真的超乖的、超可愛的!」2023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三梯,生活茶水組總窗口蔡崇淳提到,「我們是來自中區第三聯區、五個和氣共四十一位志工組成的團隊。」

早期花蓮靜思堂舉辦營隊,只是當配合的角色,志工蔡崇淳這一次承擔窗口,「說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最大的困難是要考慮到海外家人的飲食,還有蛋奶素的問題。要在短時間準備這麼豐富的食材,雖不是很好找,蔡崇淳說:「盡量在不圓滿中求得圓滿。」為應付七天營隊的點心,生活茶水組備了滿滿的資材,乍看彷彿一間貨色齊全的「柑仔店」。

◎做好事前準備 一定事半功倍

11月7日,第一次先回花蓮靜思堂場勘,接著,蔡崇淳和團隊與靜思精舍指導師父德淯師父、徳杭師父及宗教處同仁作線上會議。規畫生活組時,志工當時就提了一個問題,即每次早餐要將咖啡送到營隊餐廳,沒想到指導師父說,「早餐只有四十分鐘,之後就要回到靜思堂,沒有喝完的咖啡,還要提回靜思堂,這樣很折騰。」師父明示,「餐廳只要準備溫開水,提供給飯後需要服藥的人。」蔡崇淳說:「打破了之前的模式,整顆心突然為之豁然開朗,真的很感恩!」

蔡崇淳說,疫情過後整個大環境的改變,更覺得慈濟越來越貼心、簡單,但簡單不代表不重視。因為這樣,不僅節省來回運送所帶來的不便。「早上第一場的身心寬暢,基本上是鹹的點心,想說遠到家人早餐如果沒吃飽,下午就會準備甜點了,希望在這午後時光來點小確幸。」

過程中比較費心的部份,是想要呈現一些在地美食讓海外家人對臺灣有更深的印象。「為了找草仔粿、珍珠車輪餅之類的點心,著實費了一些時間跟力氣。」還好有宗教處同仁的協助,讓她在聯絡上省了很多時間。

「車輪餅」是車輪包珍珠,期望象徵「來自這麼多不同國家的志工們,每位來到慈濟都能做上人貼心的弟子,就像上人用這樣車輪餅的一個大圓,將我們這些小圓,桶箍在一起,大家回到慈濟大家庭都能共融和諧。」

蔡崇淳說,「前置作業做得詳細,過程就輕鬆多了,從這次承擔的經驗,感受到事前作業有縝密的規劃,做好事前準備,結果一定事半功倍。」

生活茶水組四十一位組員,其實都來自不同的和氣,不同的屬性,要在這裡異中求同,一定要有一個公版,大家彼此才會和合互協。「這一次的水果吧,讓當區的志工發揮想像力,定發現每一組都有不同的風格,代表慈濟人最大的包容。」

當攝影志工劉松島在花蓮靜思堂二樓慈悲迴廊,拍生活組在中島布置的「水果吧」時,巧遇德淯師父。看到鋪設在桌面上的香蕉葉來自精舍園區,金黃的果實配綠葉更顯得出色,德淯師父讚歎窗口蔡崇淳說:「讓參與的各協力組員去發揮創意,結果很漂亮呀!」

◎感恩尊重 凝聚共識

生活組中有一位說著一口馬來西亞腔國語的葉思岑,她是緣於2016年慈濟科技大學到馬來西亞招生的因緣,以自費來臺就讀慈濟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她在畢業前一個學期到宗教處實習,獲得主管的肯定。2021年畢業後即進入宗教處服務,2022年培訓受證為慈濟委員。

葉思岑說:宗教處同仁分組分工,今年六月中旬2023「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一梯時,她被分配到生活組,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一不小心就犯了「指導」師姑要如何做事。有時過了一兩天後,會忽然自覺哪裡不對,讓她體悟到真的是「做中學、學中覺」。

這次是研習會第三梯,她再次承擔生活組,整個作業流程較熟悉,也體會到志工多年的經驗,人多力量大,很值得相互學習,更了解到要運用上人教導的「感恩 尊重 愛」,才能跟同仁和志工一起合作,彼此共識出的凝聚力,可以讓活動過程更順暢。

◎期望將所學 帶回辛巴威分享

生活組志工們推著水果、點心,忙進忙出到各定點,讓學員們在身心寬暢時,適時補充體力。身穿灰衣年輕黑珍珠的沈善涵,第一次來參與學習,一眼望去格外突出。

沈善涵的媽媽Tendai Ngulube是2022年從辛巴威來臺灣接受上人受證的靜思弟子。媽媽的因緣,十八歲時加入當地的慈青兩年,從參與訪視中感受到付出的喜悅。

2022年4月,沈善涵在辛巴威慈濟志工朱金財的推薦下,是第一批當地回來臺灣慈濟教育志業進修的學生。來到花蓮慈濟大學華語文中心學習中文,經過一年七個月的學習,雖仍有些生澀,但生活上大致已能用中文表達。她說:「感受到師姑、師伯們很有耐心、愛心的教導她,如何沖咖啡、泡大桶茶水,還有如何安排活動流程。」過程中,她除了動手做,也認真作筆記,期望將所學帶回辛巴威與當地家人互動。

「花蓮靜思堂空間大,營隊中有很多志工,還有臺灣食材豐富。但在當地舉辦的活動中學員較少、食材也較簡單。」沈善涵談到運用簡單食材製作點心的方式時,音量忽然提高、信心十足地說:「可用玉米製成玉米餅,再將米飯夾在中間,也可用香蕉做成圓形鬆餅等。」

這次營隊中,她感受到很多人一起合和互協,讓事情快速完成且順暢,「以前在家鄉時,看到朱師伯的慈濟工作很忙,想如果有機會來臺灣學習,就可以將所學帶回去教鄉親。」這次除了來學中文,也回靜思精舍跟師父們去菜園學習種菜、學習作人文紀錄,尤其學到資源回收分類後的菜渣、果皮,如何製作堆肥等。「朱金財在當地供應熱食,給較弱勢的鄉親。」沈善涵強調,如果可以將製作堆肥的方法,帶回去傳承給鄉親,大家就有較多的蔬菜可以吃。

她又分享:「今年六月辛巴威家人回來臺灣受證時,把握機緣跟隨大家回精舍面見上人。印象深刻的是,想用靜思語跟上人表達,結果發音不標準,上人聽不懂。鼓勵我要努力學好中文,希望當地舉辦活動或共修時,我可以幫忙翻譯。」

沈善涵接受上人的法,希望在臺灣學很多事物,然後把所有學到的事物,帶回傳承給住在辛巴威當地的人。她說:「我們不求簡單易得的幸福,只求有力量做得到,如果要讓世界更美麗,要先改善人民的幸福。」

「哇!好苦!」前天師姑沖原味咖啡請她喝,她覺得太苦了,不好暍。結果今天師姑就給了一杯加糖的咖啡,還配上麵包、餅乾。「很感動,真的好開心哦!」沈善涵表示,這趟生活組的參與實習,感受到滿滿的溫馨與開心,就如同生活茶水組,透過用心、細心與貼心,主要是提供全體學員和工作人員一分幸福感、結一分歡喜緣。

圖左 :生活茶水組總窗口蔡崇淳採開明作法,讓成員自由發揮創意布置「水果吧」,德淯師父讚歎說:「讓參與的各協力組員去發揮創意,結果很漂亮呀!」[攝影者:劉松島]
圖右 :來自馬來西亞的葉思岑(右)自慈科大畢業後留在宗教處當職工,她從參與兩次營隊的生活茶水組中,學習到運用上人教導的「感恩 尊重 愛」,才能跟同仁和志工一起合作,彼此共識出的凝聚力,可以讓活動過程更順暢。[攝影者:許竹宜]

圖左 :「這批志工平均年齡六十五歲,真的超乖的、超可愛的!」生活茶水組總窗口蔡崇淳(站立)表示,四十一位組員,來自不同的和氣,不同的屬性,要在這裡異中求同,一定要有一個公版,大家彼此才會和合互協。[攝影者:劉松島]
圖右 :為應付七天營隊的點心,生活茶水組備了滿滿的資材,乍看彷彿一間貨色齊全的「柑仔店」。[攝影者:蔡鳳寶]

圖左 :生活茶水組用心準備課間的點心和水果,讓海外學員有回家的感覺。[攝影者:蔡鳳寶]
圖右 :身心寬暢過後,茶水組志工細心的清洗咖啡及茶水壺,以備隨時之用。[攝影者:蔡鳳寶]
圖左 :2023【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三梯,生活茶水組是來自中區第三聯區、五個和氣共四十一人組成的團隊。[攝影者:黃圓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