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慈濟家庭薰陶下 四代同行菩薩道

慈濟家庭薰陶下 四代同行菩薩道

E-mail 列印
遠從加拿大本拿比(Burnaby)回臺受證的王竹筠開心地說,因疫情而等了三年,今年終於有受證儀式,所以一定要把握這個因緣,回來接受上人的授證與祝福。

一早從臺北搭火車回到心靈故鄉花蓮的王竹筠說,「懷 著雀躍的心情,隨著長長的列車呼嘯前行,感受到沿途經過的天空、山脈沒變,而且還讓她有一股寧靜的感覺。」走出花蓮火車站,看到排列整齊的慈濟法親,唱著〈歡迎歌〉熱烈迎接,志工貼心地幫大家提行李箱上遊覽車,讓她感到好窩心。

「到目前我的大半人生都跟慈濟有關。」慈濟家庭長大的王竹筠,回憶慈濟因緣,她說:「我的阿祖(台語)蘇廖璧玉女士,是虔誠佛教徒,常到基隆海會寺拜佛。當時佛寺師父們對阿祖說,一位花蓮師父發心,要在花蓮蓋醫院,需要更多的錢才能完成,阿祖不但自己發大心成為慈濟榮董,還邀女兒王蘇淑霞,熱心地到處募款建院。

王蘇淑霞於1991年受證慈濟委員,委員號二六七二。其媳婦陳韻如,也就是王竹筠的媽媽,後來也受證,委員號為一三四O。這樣的因緣,讓當時才國小三年級的她,也緊緊跟隨在媽媽身旁,加入募款行列,稚嫩的菩提苗已悄悄深植內心。

在王竹筠的記憶中,國小時,有一回證嚴上人來臺北慈濟
分會,媽媽把握因緣,帶著王竹筠跟哥哥前往。當時上人摸摸她的頭說,「足乖耶,妳足乖耶!」(臺語)也拍拍哥哥的肩膀說,「要多用功喔!」。

王竹筠國小五、六年級在兒童精進班期間,學了很多靜思語,參加夏令營,到醫院做過志工,並隨著家人參與慈濟舉辦的「造血幹細胞驗血宣導活動」。她說,「捐髓救人一命 無損己身」的口號早已烙印心中,也曾跟媽媽到痲瘋病院做訪視關懷……。

「去痲瘋病院探訪,出發前,媽媽跟我解釋痲瘋病的人,可能長大有點不一樣,那是因為他們生病了,所以他們的手腳會打不開,長期下來手腳就變形了,但不會傳染,妳就一樣去陪伴他們,他們看到妳去一定會很開心!」媽媽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在每次去參與活動前,都會給予他們兄妹倆做心理建設,讓他們的心中都充滿正能量。

1997年國中畢業後,王竹筠就讀慈濟護專(目前改制慈濟科技大學)一年,對「大體老師」付出最後身體的人生意義,讓她滿震撼的,從此對「無語良師抱」持著一種感恩的心,因而也學會特別珍惜自己的身體。

隔年(1998年),王竹筠和哥哥在媽媽陪伴下到加拿大求學,因緣際會下,兄妹倆參與當地的慈青社,「每週六到老人院關懷,還有慈青家聚,參與歲末祝福慈青話劇演出及上臺演唱〈誠心祈三願〉,之後擔任暑期夏令營的隊輔。 」

王竹筠高中畢業後到亞伯達省 (Alberta)愛明頓(Edmonton)就讀大學,2005年大四時,認識了愛明頓聯絡點一對香港來的志工夫妻,在當地為南亞海嘯災民參與募款活動。

2008年回臺灣的王竹筠,到北區八德環保站做環保,參與人文真善美志工,練習採訪及文字撰寫。因自身工作的性質跟慈善有關,就利用時間帶了一批原住民小朋友去參訪八德環保站,讓他們了解有些垃圾是可以資源回收的,並瞭解到惜福的重要。期間,王竹筠也參與川緬賑災募款。

2013年再回溫哥華時,被召去溫哥華慈濟聯絡處當職工,幫忙規劃藍天助學的計畫書。後來在溫哥華參與慈濟委員培訓,並在本拿比人文學校當老師,也於列治文市(Richmond)參與菲律賓海燕颱風賑災募款,

「師公,我想跟您說,『您的孩子回來了!』慈濟法脈會繼續傳承下去。」在這次研習會中,令王竹筠印象最深刻的是,開營時聽到德宣師父開示,「上人很重視慈濟宗門的傳承,讓我感受到『傳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更堅定我的使命。」

目前承擔本拿比(Burnaby)人文學校愛心志工組組長的王竹筠,大女兒上人文學校後就成為代課老師,她發願推廣靜思語,把上人的法傳承給更多年輕人,和人文學校的孩子們,啟發善念,讓社會祥和。

圖左 :「師公,您的孩子回來了!慈濟法脈會繼續傳承下去。」王竹筠(中)發願推廣靜思語,把上人的法傳承給更多年輕人,啟發善念,讓社會祥和。[攝影者:歐明達]
圖右 :由左而右依序蘇廖璧玉、王蘇淑霞、陳韻如、王竹筠。王竹筠的阿祖、祖母、媽媽都是慈濟人,一家四代慈濟熱心募款建院,讓當年稚嫩的菩提苗王竹筠已悄悄深植內心。[攝影者:宗教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