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飛越千里的愛 前往莫三比克搭建遮風避雨的家

E-mail 列印
「這個行李二十二點五公斤了,不能加了!」

「快!快!這個行李箱超重了,趕快拿一點東西。」

11月25日近中午時分,在臺灣桃園靜思堂一隅傳出陣陣的討論聲,有群人就著幾十個行李箱認真地分配物資。他們是 即將前往非洲莫三比克的營建團隊,臨行前大夥努力打包物資,對於行李重量可是斤斤計較。

◎菩薩道雖難行 偏偏行向艱難路

伊代風災(Idai)之後,慈濟在莫三比克重災區展開「援建計畫」,其中包含四座大愛村,預計能幫助四千多個家庭。但由於當地工人的專業技術與經驗不足,導致建屋工程進度不如預期。一群臺灣的營建慈濟志工聽到了,便義不容辭地自願前往莫國。不過因為新冠疫情的肆虐,與距離遙遠的關係,因緣一直不具足。

直到今年(2023)11月,終於有第一批營建志工克服重重困難,將前往莫三比克,進行為期兩個多月的工程協助與改善,這也是繼伊代風災賑災後,最多臺灣志工出團的行程。

一行人包含五位志工與六位營建同仁。臨行前大家卯足全力,採買物資與施打疫苗,因為莫三比克的衛生、飲食與臺灣大相逕庭,為避免水土不服,大夥做足準備,慈濟志工楊慧姿還準備了大同電鍋,希望有機會大展身手。

出發當天(11/25),眾人先一同整理物資,有些人用膠帶將瓶罐封好,有些人將乾糧分袋裝好,每件行李都放上磅秤,仔細量重量。當大家發現行李還有空間時,便決定要帶鉛筆,送給當地學童使用,最後總共帶了近七公斤的鉛筆。下午四點多,一行人帶著十七件大行李箱,浩浩蕩蕩出發前往機場。

◎放棄家族旅行 全家成為送機者

為了要出團到非洲,不少人放棄原本已排定的行程,像團員志工周進成與家人,半年前已規劃家族旅行,沒想到卻遇上出團日,他決定以莫三比克為先。家人為此特地到機場送行,女兒和太太雖然依依不捨,仍給予滿滿的祝福,周太太還一直感恩其他團員可以幫忙照顧,一片離別聲中,大家期待的旅程終於開始。

團員幾乎都是第一次前往莫三比克,雖然緊張但想到是一群人一起前往,不安的情緒頓時消散不少。這趟旅程需要轉機兩次,總共十七個小時的飛機。大夥在南非機場時,還遇到機場看板失靈,一直看不到登機時間與登機門,最後是詢問地勤人員才沒錯過班機。

另一個小插曲,則是從新加坡到南非,要與大家會合的志工許馨文,因為前一班班機緣故,在最後一刻才趕到登機門,差一點就要和大家錯過。

◎路過國際機場 體驗慢活感觸深

歷經兩天的飛行,好不容易抵達莫三比克中部的貝拉國際機場(Beira International Airport),大家首先被機場規模震撼到。明明是國際機場,卻沒幾位旅客,空蕩蕩的機場內,工作人員甚至比旅客多;就連硬體設施也十分簡單,機場沒有冷氣,廁所沒有水,都讓眾人開眼界。

另外當地人慢活的態度,從下飛機時就能體會,大家在海關審核等了兩個多小時,無奈之餘,只能看著海關人員悠哉聊天,一邊安慰自己,這也是一種文化體驗。

終於可以離開機場要前去住宿地點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機場旁一排破舊建築,被吹散的屋頂,是四年多前伊代氣旋留下的災損,到現在都還未復原;路途中可以看見零星的建築,仍保有被風災破壞的痕跡,不禁讓人畏懼當初帶來的傷害有多大。

但忽略風災帶來的損害,沿途盡是一片片的原野與遼闊天空,路人漫步在路旁、青年在草地上踢球,這一切讓習慣臺灣繁華都市的我們覺得放鬆,來到非洲回到生活的最原點,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所見所聞,多少人膽怯的非洲大地就在我們腳下。

因為慈濟援建的因緣,讓團隊有機會來到非洲,我們也更加珍惜這次機會,希望能發揮各自良能,儘早為莫三比克的伊代災民,搭建遮風避雨的家。

圖左 :總共十七件大行李,大家將行李箱攤開,努力將所有物資放進去。[攝影者:陳宜青]
圖右 :慈濟志工楊慧姿特別準備大同電鍋,希望能幫大家煮出臺灣味,為了不浪費空間,志工在電鍋箱子裡也塞滿東西。[攝影者:陳宜青]

圖左 :每個行李箱裝完後都需要過磅,多一百公克都不行,正所謂斤斤計較。[攝影者:陳宜青]
圖右 :為確保瓶瓶罐罐的配料不會因託運損毀,大家細心用防撞紙與塑膠袋包好。書軒小志工也加入包裝的行列。[攝影者:陳宜青]

圖左 :塞滿鉛筆的行李箱,是大家對於莫三比克學童的祝福,希望能讓他們可以好好學習。[攝影者:陳宜青]
圖右 :還有多的重量,大家就想多準備鉛筆送給當地小孩,團員很聰明地直接將鉛筆裝盒和行李一起放上去秤,看看重量多少。[攝影者:陳宜青]

圖左 :空蕩蕩的候機室,竟然是莫三比克第二大城貝拉市的國際機場。[攝影者:陳宜青]
圖右 :莫三比克的天空,每天都有不同的風景,遼闊的天空就像一幅畫。[攝影者:陳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