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佛教大學獎助學金開跑 志工為愛層層把關

E-mail 列印
「看到這一小群年輕人能接受高等教育,已是很不容易,慈濟要在藍毘尼扎根,少不了這些有為的青年,他們有理想,肯奮鬥,這是我們所需要的人才。」連日來的家訪,慈濟志工李麗華(慈徹)說出心裡深深的感觸。隨著眼底 照見的希望,更盼他們畢業後,就能在社區貢獻良能,改善生活,翻轉生命。

藍毘尼佛教大學(Lumbini Buddhist University)希望與慈濟基金會合作,提升課程素質,以吸引更多學生來報讀,同時提高畢業後的就業機會。慈濟也希望藉此機會培育人才,協助發展佛國的四大志業。

2023年11月21日,志工親赴佛教大學與校方討論,決定提供獎助學金給「鄉村發展科系」及「旅遊管理科系」的新生。為了讓愛落實在最正確的地方,志工層層把關,最後完成十五位學子家訪,助他們朝夢想前進。

◎愛不能被辜負

來自雪隆分會的教育組志工李麗華與黄嫊桃(明嫊),到佛教大學向有意願申請獎助學金的同學,介紹慈濟與說明申請助學金的規範後,愛就此展開。12月5日下午時分,大學的行政官尼巴哈陀(Nir Bahadur Gurung)和印德拉(Indra Prasad Kafle),也親自來到藍毘尼慈濟會所商討有關事宜。

「已收到慈濟獎學金的申請表格,明天將會召集所有有興趣的新生來填寫。」經一番協議後,印德拉輕歎著也道出學校面對的困難「學生的輟學率很高」。他說明,去年(2022年)有十五位學生獲得獎學金贊助,今年只剩下三位,很多學生一邊讀書,一邊等待申請出國工作,只要簽證一批准,他們都會毀約選擇出國謀生。

「認為學生需要有堅定的意志力,還有父母的強力支持以及穩定的師生關係,才能減少新生的輟學率。」印德拉語重心長提出解方,但這對普遍貧困的家庭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尼巴哈陀則告訴大家:「目前有十四位學生報讀旅遊管理科系,已經在十一月底開課,這些學生多數來自別的鄉鎮,而報讀鄉村發展科系只有二位學生。」原來是各校十二年級考試成績放榜時間不一樣,學校將在四月再一次招生。

校方重申等收到學生的申請表格及自傳後,會審核符合資格的學生,再交由慈濟來面試。志工也請校方提供每年需補助的費用,包括住宿和校服等一切支出。

「慈濟的每分愛都來自十方,得來不易,不能辜負眾人的愛心善款。」李麗華也清楚表達立場,雙方一旦簽約,就要履行責任,不能毀約半途而廢。四年課程畢業後,要在慈濟的志業體服務四年。所以教育組志工謹慎再謹慎,除了向提出申請的學生面試外,還需再逐一家訪,用心確認學生的志向及家長的想法。

◎愛逐一來叩門

於是教育組志工緊鑼密鼓,五天來共面試了十六位學生,對學生有了基本的認識與了解,接著李麗華便領著志工們,走過一家又一家探視拜訪。

12月18日,來到學生荻琵卡(Deepika Dhakal)的家中,逐一了解家庭狀況,獨撐家計的媽媽賈努卡(Januka Dhakal),在藍毘尼花園第四號門租了一個店鋪,賣餐食和飲料,月租七千尼幣(約合新臺幣一千六百元),已經營了四年。荻琵卡還有個妹妹麗蒂卡(Ritika Dhakal),現就讀八年級,將來希望成為一名醫師,兩姊妹都喜歡念書,幸有媽媽支撐著。荻琵卡不捨媽媽終年辛勞,一心盼有獎助學金來圓夢。

接著志工們又轉來到薩麗卡(Sarika baniya)的家,她的家就在會所附近,一棟很大間的二層樓獨立式房子,「女兒的前途我不能做主,讀書後要不要嫁人並不是我能決定的,但希望孩子能夠獨立自主。」家訪時,開明的媽媽表示尊重孩子的意願,但哥哥卻反對妹妹申請獎學金,這讓一旁的薩麗卡急了,告訴志工:「如果不能申請獎學金,我也願意成為慈濟的志工。」李麗華把握因緣請一旁的慈青阿瑪凱什(Amarkesh)來協助,也希望一切都能順利,助孩子一臂之力。

愛接續著,12月20日,李麗華和黃嫊桃下午帶著志工家訪三位學生,「孩子一旦拿到獎學金,就要讓她們不受影響的完成四年學業,至少在求學期間不能嫁人。」李麗華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向家長解說著,也強調,畢業後慈濟會安排工作,到時可以結婚。因為女兒一旦嫁到夫家,娘家的人就沒有權利干涉所簽下的合約,也會被夫家否認。

今天有二戶的父母很支持女兒申請獎學金,也意識到不能安排女兒在求學期間出嫁,就這樣,愛逐一來叩門,村民也將叮嚀牢牢記下。

◎為理想不設限

為了學生的將來,志工們不怕路遙,12月21日李麗華和黃嫊桃,一大早就出發到布德沃爾(Butwal),來到同學萊林(Lelin Bhurtel)家訪,他就讀佛教大學選修旅行與旅遊系,由於住家離大學很遠,所以寄宿在學校的宿舍。

萊林的爸爸是退休老師,不良於行,走路須靠著助行器,目前仰賴政府的退休金生活,家裡沒有田地,幸有一間自己的房子。萊林很上進,每天上課到十點後,就到一所私立學校Lumbini Sikshya Niketan school工讀,教四和五年級的學生,日薪四百五十尼幣(約合新臺幣一百零四元),爸爸很贊同他申請獎學金。

12月22日這天,一早李麗華和馬來西亞副執行長陳吉民醫師(濟連),帶著志工來到迦毘羅衛市,家訪三位申請獎學金的學生。

其中克里山(Krishan Dhobi)同學已婚,育有一女兒八歲,從事保險工作,他說:「讀書是為了要充實自己,父親和太太很支持。很多人都想出國做事,我願意留在尼泊爾發展事業。」濃濃的愛鄉情令志工讚歎!

「我因為早婚而輟學,我嚮往讀書。」還有一位學生令志工印象深刻,在教書的米娜(Meena Giri),與家人租屋而居,難能可貴的是,兒子現今就讀電腦軟體工程,正等待考試成績放榜,他用行動支持媽媽讀書,幫媽媽補習功課,疼惜彼此的心,令人稱羨也令志工動容。

◎心堅定求上進

2月24日,下午李麗華依舊帶著志工繼續家訪,來到艾舒(Ashutosh Mani Tripathi)的家,走進村莊,正是農忙時節,村民忙著灌溉、施肥,放眼望去一大片的麥田,綠意盎然,充滿生機的田園景緻,志工們的腳步愈發輕盈。

艾舒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家族是印度教的宗教師,在藍毘尼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家族史,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與宗教的規儀,世代書香門第,過去村裡有事情就會來找他們定奪。但家道中落,現在靠著僅有的一點田地耕作,自給自足。

不知是命運使然,還是生不逢時,家族對教育的重視卻屢屢遭遇到重重挫折,從爺爺開始,三代人都努力讀書,最終都被逼輟學,但求上進的精神依然堅定。爺爺說著:「全家會支持艾舒申請獎學金,這是我們唯一的希望。」而艾舒夢想成為一名學者,衣錦榮歸,成為村裡、家族裡的博士生,今志工到訪,夢想不再遙不可及。

離開艾舒家,志工又轉來探訪布迪(Buddhi Ram Pal),他與爸爸正在田裡忙著農作,一聽到志工前來,顧不得手上的活,飛奔回來,褲子還沾滿了泥土呢!李麗華重申一旦申請成功,在讀書階段就不能缺席,不能做其他工作等等規範,爸爸想都沒想,一口就答應,滿心的企盼,眼裡藏不住。

◎有願力築未來

12月25日家訪的最後一天,李麗華帶著志工們馬不停蹄,來到一位女學生安努(Annu upadhyay)的家,她新婚不久,跟著公、婆和小姑同住。先生很支持她讀書,每天早上六點先送她去佛教大學讀書,自己才又趕往另一縣市的大學讀書,已是第四年的大學生了。

「如果簽下獎學金合約,四年內不能懷孕,不能翹課,出席率要達百分之八十五,畢業後慈濟會安排工作,到時就可以懷孕生子。」李麗華開誠布公地說明,公公很開明,也很認同媳婦申請獎學金,並答應履行合約。一家和樂融融的景象,能遇到對的人還有視媳婦如女兒的公婆,志工也替安努高興。

接著又轉進拉姆(Ram Bhawan Chamar)的家,一間很長的石磚屋。裡面隔成五個房間,拉姆的爸爸有五個兄弟,每個人都有一間同樣大小的房間,五家人住在一起。祖父就住在對面的茅草屋,一大家族,一個房間就是一個家,雖窘迫倒也不失溫馨。

「雖然大學離家很遠,但騎單車抄小路,也能在半小時抵達學校。」陽光正向的拉姆讀的是旅遊管理科系,自11月23日學校開課後就不曾缺席。四年的課程,分八個學期,一學期為期六個月。為了瞭解慈濟,他努力學中文,已能說上幾句「你好嗎、早安、謝謝」。李麗華不忘說明合約的要求,拉姆歡喜接受,由衷說著:「沒有經濟的憂慮,能夠一心一意讀完大學,是我做夢也不敢想的奢望。」

一個月來,志工們深入窮鄉僻壤的村落探訪,辛勞不在話下,但再辛苦都不願辜負每一分來自普羅大眾的愛。培育翻轉佛國的年輕生力軍,在萌芽的願力中實現更美好的藍毘尼。

圖左 :2023年11月21日,志工親赴佛教大學,與校方討論,決定提供獎助學金給「鄉村發展科系」及「旅遊管理科系」的新生。[攝影者:阿瑪凱什]
圖右 :教育組志工緊鑼密鼓,五天來共面試了十六位學生,對學生有基本的認識與了解。[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教育組志工李麗華(後左二)與黄嫊桃(後左三)謹慎再謹慎,逐一家訪,用心確認學生的志向及家長的想法。[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李麗華(右)向同學及家長清楚表達立場,雙方一旦簽約,就要履行責任,不能毀約半途而廢。四年課程畢業後,要在慈濟的志業體服務四年。[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克里山(Krishan Dhobi,右四)同學,已婚育有一女兒八歲,他說:「讀書是為了要充實自己。很多人都想出國做事,我願意留在尼泊爾發展事業。」[攝影者:Mahesh]
圖右 :萊林(Lelin,右)很上進,每天上課到十點後,就到 Lumbini Sikshya Niketan school工讀,爸爸是退休老師,也很支持他申請獎學金。[攝影者:Ramesh]

圖左 :艾舒(Ashu,中)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爺爺(左)說著:「全家會支持艾舒申請獎學金,這是我們唯一的希望。」[攝影者:Ramesh]
圖右 :女學生安努(Annu upadhyay,右)新婚不久,跟著公、婆和小姑同住幸運的她,先生、公婆都支持她讀書。[攝影者:Ramesh]
圖左 :拉姆(Ram Bhawan Chamar,左二)由衷說著:「沒有經濟的憂慮,能夠一心一意讀完大學,是我做夢也不敢想的奢望。」[攝影者:Ram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