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走訪山上 遇見甜蜜好滋味

走訪山上 遇見甜蜜好滋味

E-mail 列印
慈濟高雄岡山「慈濟青少年成長班」學員、家屬二十人及工作人員十六人,於2024年1月7日七點三十分出發前往臺南市山上區進行戶外教學,體驗傳統製糖、參訪「慈濟臺南善化靜思堂」及「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

◎老舊建築 緬懷歷史

從慈濟岡山志業園區出發,車行約四十分鐘抵達臺南市山上區,雖值小寒時節,但天氣晴朗、不冷,漫步在幽靜的小村莊,非常舒爽,往前一望,見一中西合璧的建築掩映在荒煙蔓草中;巍峨氣派,雖已殘破不堪,仍可感受到昔日風華。

原來是山上人士林雹的故居,林雹原是赤貧人家,靠勞力賺取微薄工資養家糊口;在清朝時期,糖業方興未艾,當時在臺南麻豆經營糖業的富商林文敏,想要在種植很多甘蔗的「山仔頂」拓展製糖事業,便找到了勤勞可靠的林姓同宗林雹來幫忙。

果然不負所託,林雹將糖業經營得有聲有色,隨著糖業的蓬勃發展,富裕了起來。學員們聽著導覽蕭明賢的解說,可知當年製糖盛況,可惜到了日治時期,政府規定甘蔗一定要賣給糖廠,個人不可私自擁有,民間製糖遂逐漸消失。

◎古法製糖 初體驗

臺南巿「山上」舊名「山仔頂」,雖屬偏鄉,卻隱藏著值得探索的人文歷史。近來「山上社區發展協會」試圖重現古法製糖的傳統,展現地方特色,今天來擔任岡山「慈濟青少年成長班」導覽的蕭明賢就是這樣的有心人。

要暸解傳統手作蔗糖的步驟,就要從原料甘蔗的種植說起。蕭明賢表示甘蔗除了甜味之外,還會有一點酸味和鹹味,有機種植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以自然農法種植出來的甘蔗會保有酸味,且甘蔗汁熬煮冷卻後可以自然凝結;如為非有機種植的就不易凝結,必須加入石灰幫助凝結,酸鹼中和的結果也使得甘蔗不再微酸,所以兩者很容易分辨。

蕭明賢帶著大家到蔗園參觀人工採收,並品嚐有機甘蔗的酸、鹹、甜,甘蔗口感鬆脆多汁,蔗香滿滿,大家直呼「好吃」,感受到有機種植的不一樣。甘蔗採收後,經過清洗、榨汁、過濾,再熬煮逼出水分,過程中需不停地攪拌,讓水分能夠充分蒸發出來。學員們動手親身去體驗,張子震說,做起來挺有趣的,不過攪拌久了手會酸。沈品馨也覺得很有新鮮感,體會到傳統產業的辛苦。

歷時約四個小時的熬煮,等甘蔗汁呈黏稠狀時,就可起鍋倒入平盤,此時要趁蔗糖尚未凝結時快速剷平,讓它冷卻結晶,香甜的黃金黑糖就完成了。空氣中瀰漫著蔗香,張子震覺得跟平常買的沙糖確實不一樣,吃起來有甘蔗的味道。而沈品馨則說「要細細品嚐」。

◎綠建築 落實環保

來到善化靜思堂,眼見花木扶疏,熟悉的人字屋頂、灰色的洗石子牆壁,親切如回到自己的家,善化區志工李益昌以及王清南很貼心,早就安排好停車位,並引導大家到花道教室用餐,木製門窗古色古香,良好的通風,幽靜的環境,讓大家安定了下來。

午餐是用著名的六甲麵做成的大魯麵,食材簡單但香氣足,非常可口。而後聽李益昌分享香菇的烹調法,香菇洗淨後不泡水,加蓋靜置,這樣香氣就不會跑掉。在場幾位家庭主婦恍然大悟,原來就是這個「撇步」,真是處處是學問。

李益昌說,善化靜思堂啟建之初,上人就慈示要規畫成綠建築,所以不論是採光、通風、雨水回收系統等等,都有詳細、周全的設計;其中部分建材取自九二一地震組合屋拆卸下來,再歷經高雄靜思堂、臺南慈濟小學運用,落實「愛物惜物」的理念。

此外,園區內生態豐富,經常有鳥類棲息;志工種了二十四棵光臘樹,提供獨角仙最愛的食物,他進一步解說,獨角仙吸食光臘樹幹的汁液,可以觀察到樹皮上一條條縱向被啃食的痕跡,它不會橫向啃食,因為如果樹皮被破壞連成一圈,這棵光蠟樹就會死亡,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神奇。

「風生水起叫風水,獨角仙吃光蠟樹樹皮, 如同地球與人類 , 母親與子女的關係。」上人蒞臨時曾如此說。大地為蘊育萬物之母,人們應該謙卑面對大自然,愛護大地,有感於現今過度開發、過度消費,我們的生活環境已瀕臨危機,環境保護刻不容緩,所以園區內設有一「環保永續概念館」,藉由靜態的展示與動態的互動方式,讓大眾省思,將環保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學員們尤其對互動式操作,興趣盎然、印象深刻。

今日恰逢善化靜思堂舉行歲末祝福,精舍德濎師父蒞臨,李益昌把握機會敦請師父來為慈少班祝福。德濎師父說,我們都有結好緣,才會來相會;有福要珍惜,人生要把握現在多付出,做個有智慧的人,有福才能平安,期望未來,年年都是福慧年。師父期勉大家菩薩大招生,共同為善為愛付出。

師父請學員分享參加慈少班的心得,目前就讀職校夜間進修學校的李棟量說,他學到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團結合作。目前跟著吳邦全師伯學習,也幫忙照顧「慈濟岡山志業園區」藥草園。師父接著問:「你如何照顧藥草?」他說:「定時澆水,不能太潮濕,也不要太乾。」得到師父滿滿的祝福,他發願要認真學習,將來培訓當慈濟志工。

◎百年水道 見證自來水工程現代化

1895年日本接收臺灣後,發現很多人因飲水不乾淨而死亡,遂於1912年開始建設臺南水道,1922年完工使用,如今功成身退,轉變成「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西式鋼筋水泥、紅磚樓房,巴洛克式廠房、廣大的綠色庭園,景色怡人。走入館內,仿佛進入時光隧道,午後陽光斜射進來,十四座巨大英製的過濾筒分立兩旁,遙想當年供應臺南地區用水的輝煌歷史。

博物館解說員王明和說,所謂「水道」就是自來水由污水變飲用水的五處設施,包括取水設施、沈澱池、過濾室、送出唧筒室以及淨水室。目前保存非常良好;除了靜態展示,也有動態模型展示,讓人對淨水過程一目瞭然。

過濾筒內的過濾砂很重要,王明和特別提到,曾因過濾砂使用不對,致使水質不佳,後來從國外進口昂貴的貝殼砂,才解決了問題。又提及一個不曾注意到的數字:我們每人每天用水量是「二百公升」,較之那些缺水的國度,我們在臺灣可真幸福啊!能不珍惜嗎?

最後來個小小驚喜,爬上一百八十九個階梯,映入眼簾的是座灰牆藍門的建築,宛若城堡,這是儲存用水的淨水池區,利用重力將水送至臺南市區。淨水池頂部覆土植披,設有五十九座通氣管柱,景象特殊,大家紛紛拍照留念。

◎親身體驗 敬天愛地

學員沈品馨說,跟爸爸、媽媽、阿嬤、妹妹一家人一起出遊,覺得很開心,在慈少班學到課本沒有的生活技能,一個月一次的課程對她來說並不會影響學校課業,反而可以充實她的生活內涵。

張子震笑著說,最喜歡製糖「因為有糖吃」,平常話不多、不擅表達的他,在回程中卻主動跟隊輔曾珠美聊起來:「原來一百二十斤甘蔗才能做這麼一點糖(約26公斤)。」讓志工覺得此行他應是收穫滿滿。

家長張先生表示,現今社會傳統道德規範漸漸消失,而「慈濟青少年成長班」注重生活教育、品格教育,很高興孩子可以參加慈少班。這次知道有這個活動,張先生就調班全家一起來參加,讓孩子親近大自然遠離3C、增進親子關係,當他聽到張子震攪糖液時說「手酸」的時候,希望兒子能體會到「真正的生活,就是要這樣付出。」

家長孫茂貴平常對親子教育很用心,面對正值青春期的二個兒子孫貫銘、孫翊豪,夫妻倆關心之餘也要學習耐心陪伴,感恩有慈濟,孩子從「慈濟親子成長班」到「慈濟青少年成長班」,學習感恩、尊重、愛,對他們都有很大的影響。

負責課務的志工施水縣表示,希望學員從接觸農作、生態、水資源等環境教育中,學習感恩土地、永續經營;並且了解一粥一飯來處不易,要更加惜福。

圖左 :導覽員蕭明賢(左三)在林雹古厝前,述說山上區糖業興衰史,赤貧的林雹因製糖而致富,可惜到了日治時期,政府規定甘蔗一定要賣給糖廠,個人不可私自擁有,民間製糖遂逐漸消失。[攝影者:朱立葦]
圖右 :導覽員蕭明賢(左三) 帶著大家到蔗園參觀人工採收,並品嚐有機甘蔗的酸、鹹、甜,甘蔗口感鬆脆多汁,蔗香滿滿,大家直呼「好吃」,感受到有機種植的不一樣。[攝影者:朱立葦]

圖左 :甘蔗採收後,榨汁、過濾完的甘蔗汁,倒入鍋中加熱,學員沈品馨(左二)將浮在上面的雜質迅速撈起,才不會沉澱在下面。[攝影者:朱立葦]
圖右 :甘蔗採收後,經過清洗、榨汁、過濾,再熬煮逼出水分,學員張子震(右二)在熬煮過程中不停地攪拌,讓水分能夠充分蒸發出來,他說,雖然有趣,但手會酸。[攝影者:朱立葦]

圖左 :「慈濟青少年成長班」參訪善化聯絡處的日子,剛好是善化區舉辦社區歲末祝福感恩會,精舍德濎師父(右三)特別來到花道教室,頒發紅包與結緣品,學員李棟量(左)感恩師父的祝福,發願認真學席,將來要培訓當慈濟志工。[攝影者:朱立葦]
圖右 :善化志工李益昌(右一)帶大家參觀環保永續概念館,由模型介紹整座聯絡處是一棟綠建築,地下有座蓄水池,儲存雨水與回收水,用來澆花草樹木。[攝影者:朱立葦]

圖左 :學員來到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園區,導覽員王明和(中)帶大家來到B館快濾筒室參觀,兩邊十四座快濾筒,經貝殼砂過濾後的原水可以生飲。[攝影者:朱立葦]
圖右 :「慈濟青少年成長班」的學員和家長們爬了近兩百個階梯,雖然有點兒喘,來到了淨水池,豁然開朗,美不勝收,學員、家屬、志工高興比「耶」手勢合影留念。[攝影者:朱立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