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浸潤慈濟人文 探尋護理使命

浸潤慈濟人文 探尋護理使命

E-mail 列印
「很難得的是,孩子們都有認知到將來要到慈濟上班,所以要接近慈濟人文精神。」慈濟科技大學人文室謝麗華主任提及,學校每年都為簽約公費生舉辦人文營的用心及重要性。

慈濟世界是充滿愛與善的團體,為讓同學們, 有緣在人生這一趟能深入寶山,沒有空手而回的遺憾,學校人文室特別利用寒暑假前後,安排一場人文饗宴,在人人熟悉的校園裡,為大家經營一個感恩之旅,藉由慈誠懿德爸爸媽媽的陪伴,人人深入體會慈濟美善人文,並學習志工精神。2024年1月6日及1月7日,在學校大禮堂,「慈濟科技大學112學年慈濟科技大學-寒假人文營」溫馨展開。

◎內容精彩二日人文營

1月6日午後,在慈濟科技大學大禮堂內,聚集一群青春洋溢的學子,以熱情奔放的「開營典禮」開啟此次營隊。精采課程有慈濟志工以親身所做,經驗分享。「相遇在第六對」由花蓮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關懷小組志工帶領大家認識「造血幹細胞捐贈」,還有慈濟志工陳阿桃也以曾經迷茫的人生說起,遇到慈濟「心靈桃花園」之後的改變,而致力於環保的她,也帶大家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並期許大家要珍惜資源與糧食。

除了志工的經驗分享,營隊課程更安排學校校友及師長分享,彭文郁學姊以「浴火鳳凰」親身經歷一段意外後的身心之痛與從中得到的學習與成長;人文室主任謝麗華以「星光電影」帶領大家從論辯中更加認識即將成為就讀學校的「慈濟大學」,同時從影片觀賞,引導同學。

1月7日人文營第二天課程,從活潑的帶動唱,臺上臺下一起舒活筋骨,跳起健康操啟動嶄新的一天。針對營隊主要對象為護理科系學生,學校更用心安排護理人員前來分享護理專業與人文的種種。此次特別邀請同樣是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畢業校友,目前於臺北慈濟醫院任職的葛沛汝及來自臺中慈濟醫院吳東芸護理長,為大家分享。

◎尋找護理的使命

「什麼叫使命?」葛沛汝自慈濟科技大學五專部畢業後,繼續選擇在學校就讀二技,葛沛汝善用學校資源並簽約成為公費生。她以「尋找護理的使命」為題,與大家談及也曾花一段時間才找到自己的使命。「相信大家對自己為什麼要做護理,護理該做些什麼?或多或少有所疑惑。」她以活潑生動的簡報內容,帶領大家一起探討護理之路,也分享在護理路上,她如何尋找護理的使命,希望能夠以此激勵同學們。

身為一名護理人員,葛沛汝問起面前五百二十多位學弟、學妹,為什麼選擇做護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護理師?「我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因為我想要賺錢。」她認為護理有一技之長,無論到哪裡都可藉此技能養活自己。葛沛汝告訴大家「成為有錢的護理師」的途徑:考上執照,熟悉單位技術、照護及完成NPGY,她勉勵大家在畢業兩年內完成NPGY,(Nurse Post graduate Year,畢業後第一年的護理師訓練),隨著晉升薪資也會提升。

而努力達成目標,完成晉升後,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上下班,葛沛汝有了迷茫。「我要做自己的事情愈來愈少,我的人生好像只剩下工作了,怎麼辦?」該往哪裡走?要離職?出國?或是繼續讀書?然而,她卻因為身在一個很好的單位,一個時時教導新人,有良好人際環境的工作崗位而猶豫、糾結,此時,葛沛汝回到內心的心靈故鄉,慈濟科技大學找師長解惑。

「最重要的是,應該想好要做什麼?在護理的路上,要做什麼?哪些目標,要想一想?」師長的話,讓葛沛汝選擇留了下來。說著螢幕上的一張相片的故事,一群公費生合影,各個同樣展開笑容卻在護理路上都有達到各自不同的目標,對腫瘤有興趣的,考上了腫瘤護理師;對急重症有興趣的,考了麻醉護理師……護理的路多采多姿。

◎依著使命與目標努力前行

可能上天聽到了她的心聲,葛沛汝心想,不離職,但要精進,於是在2021年,一些對她很重大的事情發生了,葛沛汝考上研究所,目前在讀中。

除了考研究所,另外一件就是疫情對醫護造成的衝擊。面對看似健康的「快樂缺氧」確診者入住,她慨嘆:「一次進來五位病人,有三人要立刻插管,二人不需要是因為他們拒絕急救,卻很快就走向死亡。」葛沛汝憶起疫情期間,照顧病人已不再像以前,能將他們照顧到出院,而是很多染疫病人,走進來後不久就被宣告死亡。「感覺就是好像面對的,已經不再是可以讓生命好好走下去,而是要去面對很多死亡……」

願不願意加入專責病房?「想要進去嗎?要相信你的專業,要相信自己,一定能保護好你自己,就可以保護好你的家人。想做什麼,父母都會支持你的。」就是媽媽這一番話,給她一股很大的動力,義無反顧踏入專責病房,照顧染疫病人。期間面對很多挑戰,照顧不分科病人,於是一個跨團隊的照護群組成立,提供詢問與解答管道,進行心靈膚慰照護更是一項重要任務,也要隨時準備好搶救生命……

葛沛汝為病人及家屬身心靈照護外,在專責病房目睹入院便走向死亡,被隔離的病患,家屬無法陪伴,心想如何為他們做到善終?所幸科技發達,她善用視訊讓家屬與病患告別;利用各種不同方式,讓家屬陪伴、陪他們走過最後一程,不那麼地遺憾。

而團隊之間將愛與微笑傳遞下去,有那麼多人的支持,也給予這一群「前線」醫護心靈上的撫慰,讓他們安心去照顧病人。「每個病人也都有被我們影響到,
那時候出院的病人,都會很開心跟我們說,我終於可以走出來了,謝謝你們的照顧,你們辛苦了。」當得到這樣的回饋,葛沛汝覺到,「我的護理」好像很有意義。

如今從學習者成長為教學者,傳承護理使命,她以很喜歡的一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鼓勵自己。葛沛汝表示,在追尋真理的路很遠,但是還是會不遺餘力去追尋,就像護理的路一樣,可能會很艱辛、很辛苦,會有很多挫折,但是有好的同學、朋友一起互相鼓勵,一起進步,也有好老師鼓勵與教導,在護理這條路上,就能依著使命與目標,努力前行。

◎找到自我價值與定義

「我朝思暮想的家,有我最愛的人哪。窗外風在咆哮,但請不要害怕。我朝思暮想的家,別為我心傷,我會讓蒙塵的心,重新閃亮……」臺中慈濟醫院急性後期照護中心吳東芸護理長,以音樂製作人陳國華為於本土疫情嚴峻期間,在第一線堅守崗位的醫護人員加油打氣所創作的歌曲〈家〉,開啟今日的分享。

「2003年當大家拚命往外跑,誰堅持在崗位上?」螢幕上出現了吳東芸簡報內的幾個大字,和大家說起在2002年11月至2003年9月間,於全球二十九個國家和地區流行的疫情。「因為那時候我看到的是,當大家想要拚命往外跑的時候,醫護人員仍然堅持在崗位上,留在大家最害怕的地方。」原先並非是護理科系的她,生起了進入護理的初衷;吳東芸更沒想到,在十餘年後,也有機會投入抗疫。

分享了個人踏入醫護的初衷,吳東芸勉勵同學們,人人都有各自的原因,但當
走進醫療行業,相信大家都會找到自己的價值與定義,也就是護理的力量。「我們不能小看護理的力量,護理有什麼力量呢?」

無論是病人或是家屬,他們到醫院就如身處汪洋大海中一般,都是很徬徨無助,非常需要更多的關懷與幫助,因此,護理能為他們帶來安定、色彩與光明。除此之外,護理還有什麼力量?

以自身熟悉的工作範疇,她談及急性後期照護中心,就是一個有很重要使命的復健科病房。復健科病人的年齡層很廣,從小朋友到老人家長輩都有。吳東芸以一段護理師與小朋友一起摺飛機並比賽誰飛得遠的影片,說起復健科在臨床上還要思考,要如何讓病人願意來做復健?就像畫面中這一原先要復健就哭的孩子,後來也能乖乖接受做復健。

護理還有一個力量,就是要為病人與他的家庭做一個很好的準備,翻轉一個失衡的家庭。吳東芸表示,運用所學,連結所有資源,與其他團隊做很好的連結,就可以幫他們做好準備,讓病人回家。她更堅定分享:「復健科很努力在做這件事情。」

「在我們團隊比較特別,我相信這個是只有慈濟醫院才會有……」吳東芸提起居家訪視,不必刷健保卡,隨時都可安排前往回訪探視出院病人,有更多資源可以幫助病人,而且到社區還會有志工接手繼續關懷。吳東芸和大家分享著內心的感動並表示,這也是她能一直留在慈濟醫院工作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看見病人與家屬的需要

「勿忘初衷,未來可期」吳東芸提醒大家莫忘走入護理的初心,而未來無論是藉由科技發達,在醫療環境或是個人的工作都可能會有所轉變,她更鼓勵人人,成長總是辛苦的,期許大家要相信自己,一起前行。

吳東芸並建議同學們依自己的個性與特質,選擇適性的服務部門單位。「護理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希望大家可以在整個求學過程中,把握實習的機會,去戰勝不可能。」

「就像復健科的任務是協助病人出院返家……」她更勉勵大家,必須看見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什麼?吳東芸強調,病患返家後,才是真正挑戰的開始。接著,她又為大家說明各科室的挑戰與狀態,供大家參考選擇方向。「急性病房的挑戰是在住院期間,要怎麼樣讓病人的狀態穩定,病況改變的時候,要怎麼樣能夠因應,這是急性病房的挑戰。」然而,門診也有門診的挑戰……

「當你還不知道去哪裡的時候,其實可以去思考一下,什麼才是適合你的,你要怎麼樣去努力?」她提醒同學,臨床遇見很多挫折後,也可以再想想,可以再做些什麼,可以再充實自己,再去改變、證明自己是可以的。

在醫院裡面,沒有任何一個工作崗位是容易的。吳東芸強調,在疾病之前,人人都平等,但是,護理人員首先必須要看見病人與家屬的需要,還要看見自己的需要。若能如此,大家就會看見自己的不平凡,就會看見自己的使命。

「如果你是佛教徒,就是觀音大士的化身,菩薩化身的白衣大士就是護理師;如果你是基督徒,就是耶穌派來的天使,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使命。」吳東芸以短短一句話,給予疾病與護理貼切的形容:疾病帶來黑暗,護理是照進的光;護理就像照進黑暗的一道光,為病人與家屬帶來力量。

「我們今天分享主題是護理的使命,我們不能忘記我們護理的力量,要善用我們的力量,跟整個團隊一起前行。」她期許大家畢業後走進慈濟醫療系統大家庭,真正感受到慈濟是運用什麼力量來為病人及其整個家庭,做很好的準備。

◎護理是全方位照護

家住花蓮的慈濟科技大學四技二年級同學林芸安,接受也是一名護士的媽媽建議,她選擇讀護理將來工作會比較穩定。「讀得很好,覺得這邊比較注重科目以外的事情,像今天的營隊提到很多平常在思考的問題……」林芸安更分享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吳東芸「護理的使命」提到,除了幫病人在醫院復健外,還要教他回去後在家裡要怎麼復健、照顧自己?不能只照顧到其中一面,要多方面看怎麼照顧到他。

第一次參加人文營的她,覺得有些分享蠻有趣的,也學習體認到要先了解自己再去幫助別人,還有護理專業課程。除了營隊之外,林芸安也從每個月懿德媽媽到校陪伴,還有這次營隊也來陪伴關懷,體會到慈濟人文。「感覺蠻不錯的,每次來都可以聊很多事情,覺得蠻好的,媽媽很關心我們,我覺得很開心。」

也是家住花蓮的護理二技一年級高玉茹,因為以往家人經常往返醫院,對醫院了解多一點、感觸也比較多,就想要照顧家人,而且也喜歡護理,又離家近而就讀慈濟科技大學。

五專也是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她提起當時初到學校時,「被熱情嚇到」,後來就覺得這分熱情「很大愛」,大家都對她很好。高玉茹國小五級時,媽媽因癌症離世,她更感受到懿德媽媽時常給予的關心與幫助。

五專時就簽了公費生,高玉茹也曾參加人文營,每次都從中學習很多,她數家珍說著,就如學姊會分享很多護理醫療方面專業,還有一些國際賑災的分享,聽了十分感動的她,都覺得自己也可以出一分力。她泛起笑容說著:「我有拿竹筒,存滿就交給懿德媽媽去捐。」

曾在加護病房實習服務,高玉茹從葛沛汝及吳東芸兩位護理師所分享的急救部分,收穫最多。在醫院服務期間,曾為自己的病人施行急救,指導老師卻不滿意她的表現。提起這段往事,高玉茹靦腆訴說著:有哭了一下下,後來有更好。

於初接觸時,高玉茹覺得護理是一個幫助病人的職業,直到現在看到很多事情也學習很多,就覺得它不只是在醫療方面給予幫助,也可以在病人身心靈遭受到重大變故的時候,可以從旁安慰、關心。「所以我覺得護理是一個整體的東西,不單單只是醫療方面。」

◎為一技之長選擇護理

而五專四年級的郭珮蓁,當初卻不是因為喜歡護理而來,她坦承對護理的初衷不是很了解。這次經過兩位講師的分享,她更了解護理的使命,也要做好自己做好的事情。

因為不知道該選讀什麼科系,家住嘉義的郭珮蓁,當時只想到護理也是一份穩定的工作,加上學校有公費,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又有一技之長,便走上護理之路。說起剛到學校的狀態,她印象深刻的是,遇到懿德媽媽覺得有點害怕。「因為除了自己母親,沒有遇到過這麼親切,會問候你、關心你的……」

因為是遠家鄉,從嘉義背著行囊而來,郭珮蓁有了另類「媽媽」一直陪伴,不斷關心在學校的狀況,也到家裡家訪……「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個家,但我想這算是一個大家庭吧,有爸爸、媽媽和很多很多的同學。」

兩位護理師的分享中,她印象深刻的是:「疾病給病人帶來黑暗,但是護裡可以照進病人的一道光。」郭珮蓁期許,應用所學盡全力去幫助病人,促進病人不論是身體或心理,都能愈來愈好。「透過以後的實習上課,越來越接近醫院的環境,慢慢找自己對護理相關的使命。」

而五專護理二年級的鄭馨,還在摸索護理的專業,她表示一年級進來對護理沒概念,現在二年級,老師開始教基礎的護理專業。從兩位護理師的分享中,鄭馨了解一些臨床經驗,並確定自己學習護理是真正有興趣,也認識到自己適合哪一個單位部門?「這像是先給我們打預防針,能先清楚知道臨床可能會發生的事情,這是今天最大的收穫。」

當初選擇護理只是想要有一技之長,可以養活很辛苦的爸媽。經過她們二位的分享,鄭馨目前比較想到外科加護病房服務;她認為,那裡的病人較需要護理幫助,可以給他們全方位的治療。護理是一分使命感,是為了讓病人可以健康,自己就會有成就感。

以往,鄭馨覺得護理雖然薪水很多,卻很忙。「現在學到很多知識,懂得同理別人,開始學習如何對別人有同理心。」她表示,以前講話都太直接、太空洞,現在會用比較婉轉的方式說話,也會傾聽別人說話,同理同學。

在兩天的人文營期間,學校精心策畫充滿人文與專業的分享,讓這一群即將為醫療貢獻,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學生,浸潤學習,進而自我省思、察覺,而後影響身邊共學的有緣人。

圖左 :人文室謝麗華主任提及,學校每年都為簽約公費生舉辦人文營的用心及重要性。[攝影者:余柏頡]
圖右 :「相遇在第六對」由花蓮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關懷小組志工劉蓁蓁帶領大家認識「造血幹細胞捐贈」。[攝影者:余柏頡]

圖左 :葛沛汝以「尋找護理的使命」為題,與大家談及也曾花一段時間才找到自己的使命。[攝影者:余柏頡]
圖右 :吳東芸勉勵同學們,當走進醫療行業,相信大家都會找到自己的價值與定義,也就是護理的力量。[攝影者:余柏頡]

圖左 :大禮堂內,聚集一群青春洋溢的學子,以熱情奔放的「開營典禮」開啟此次營隊。[攝影者:余柏頡]
圖右 :彭文郁(前右)學姊以「浴火鳳凰」親身經歷一段意外後的身心之痛與從中得到的學習與成長。[攝影者:余柏頡]

圖左 :人文營第二天課程,從活潑的帶動唱,臺上臺下一起舒活筋骨,跳起健康操啟動嶄新的一天。[攝影者:余柏頡]
圖右 :陳阿桃也以曾經迷茫的人生說起,遇到慈濟「心靈桃花園」之後的改變,也帶大家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並期許大家要珍惜資源與糧食。[攝影者:余柏頡]
圖左 :鄭馨(面對)表示,以前講話都太直接、太空洞,現在會用比較婉轉的方式說話,也會傾聽別人說話,同理同學。[攝影者:余柏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