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志工陪伴圓滿父親人生畢典 桑杰發心入群付出

E-mail 列印
二年多前,印度牧羊女村(Bakruar)村民桑杰(Sanjay Kumar)八歲的兒子米琿(Mithun)因為爬到樹上玩,不慎觸電,嚴重灼傷。因桑杰無力負擔醫藥費,米琿的傷口始終無法痊癒。幸好慈濟志工 來到菩提迦耶(Bodhgaya),積極協助米琿前往巴特那(Patna)接受植皮手術,傷勢日見好轉,讓桑杰感激在心。

◎老父不敵病魔 撒手人寰

2023年7月15日,醫療組志工林金燕(慮燕)護理師等人,再度陪同桑杰父子及另一位被火燒傷的孩子拉祖(Raju)及他的爸爸南庫(Nanku Manjhi),前往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Patna)三傑醫生(Dr. Sanjay Kumar)的專科醫院,進行植皮手術。

因手術後需要住院,桑杰陪著兒子住在醫院裡。幾天後,他中過風的父親拉牧集(Ramji Kumar)感覺身體不適,林金燕護理師趕緊安排帶他父親到市區的政府醫院(Community Healthcare Centre, CHC)就醫。

21日大清早,本土志工恩德拉吉(Endrajeet Paswan)搭乘嘟嘟車先來到牧羊女村接拉牧集,卻撲了空,桑杰母親說他不在家。原來他雖然腳無力,舉步維艱,仍然拄著拐杖到村裡走路復健。

待他慢慢走近後,恩德拉吉趕緊扶他上車,一起載著他們夫妻到醫院去。達到醫院才知要等到九點醫生才有看診,這時醫護組志工陳秀珠(明迎)傳來訊息,提醒恩德拉吉,他們兩人可能都還沒用早餐,請恩德拉吉買餅乾和礦泉水給夫妻倆填腹。

就診後醫生開的藥量是一個月份,林金燕護理師交代恩德拉吉記得在藥吃完的前三天,提醒桑杰,記得父親要去複診拿藥。抽血後志工送夫妻回家,下了車還得走上好長一段路,才能到達家門。道別前,拉牧集的太太不斷跟志工道謝,志工很不敢當,真誠祝福他的身體能早日康復。

29日,醫療組接回兩對父子,欣喜米琿和拉祖治療後傷口大有起色。桑杰回家,老父有他照顧,志工安心不少。孰知天有不測風雲,8月8日傍晚,一通打給本土志工士楊(Vivek Kumar)的電話,傳來噩耗,桑杰的父親往生了,無力負擔喪禮負擔的他,向士楊說明了他的困難。得知葬禮即將於二十四小時內火化,志工請他不用擔心,將會前去協助。

◎村民志工列隊 送最後一程

翌日(8/9)早上,已經進入雨季的牧羊女村清晨淅瀝淅瀝下著細雨,彷彿在向老人家致上最後的哀悼。覆蓋大體的白布上鋪滿神聖的金盞花,安放在擔架上,村民列隊要送他最後一程。

滿臉哀戚的桑杰和走在最前面扛大體的村民走在一起,隨時好接手幫忙抬。新加坡慈濟分會副執行長邱建義和志工李國香、李麗華、陳美娜、葉晉宏、張毓芬及本土志工士楊、阿瑪爾(Amar Kumar)阿米(Amit Kumar)等人,陪著走在隊伍的後頭。

抬屍過街是印度人的風俗,三十多人沿著村裡的小路一直向村外走去,目的地是附近的尼連禪河(Nairanjananadi)。

根據《雜阿含經》、《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等經典記載,尼連禪河發源於孟加拉(Bengal)哈札里巴古(Hazaribagh)的西美利亞(Simeria),由南向北流,過菩提伽耶(Buddha Gaya)與莫罕那河(Mohanā)會合後,續流至巴特那(Patna)之東注入恆河,也就是印度教徒的聖河。

佛陀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未能得證,決定下山,向西約莫走了十多公里來到尼連禪河畔,入河沐浴,淨身後體力不支,幸賴牧牛女蘇嘉塔(Sujata)以乳糜供養,才恢復體力。佛陀過河走到菩提迦耶,今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的菩提樹下靜坐思惟,終於開悟。

古籍上說尼連禪河「清冷湍洄皎潔,涯岸平正,林木扶疏,種種花果鮮榮,河邊村邑處處豐饒,棟宇相接,人民殷盛。」然而,志工到此幾個月來,因逢乾季,只見此段的河床乾涸,河岸兩側到處可見垃圾,底層人民的生活更是遠不如古,令人不勝唏噓。

◎志工全程陪伴 視如一家人

雨稍歇,三十多人慢慢走著,來到河床空地,將大體先放下。村民四處找尋之前有燒過,但還未完全燃燒殆盡的木頭,集中到一旁空地上堆積起來,等一下大體就會放在上面點火燃燒。二層粗大的木頭排好後,再疊上幾層較細的木頭,鋪好撲滿,一旁另有村民先生起火堆,以備引火用。

印度人認為白色是純色,有助淨化死者靈魂。村民移開拉牧集白布上的鮮花,已經剃光頭、褪去上衣,披上白布的桑杰,和村民合力將白布上的父親大體抬到木頭上。桑杰小心調整父親頭部的位置,向著東方。大體放好後四周架起木頭,再鋪上木頭,小米琿和弟弟也來幫忙。一切就緒,桑杰和米琿兄弟站在木柴堆前向他們心愛的父親、祖父做最後的道別。

桑杰點燃了香,村民接著點火,火勢愈來愈旺。志工們虔誠合十祝禱老人家一路好走,沒病沒痛往生淨土。一陣大雨,村民紛紛走避,志工仍然留在原地。看在桑杰眼裡,感動無以復加,眼淚幾乎要奪眶而出。

「慈濟的師兄師姊都一直和我保持聯繫,他們來到我家,跟我們一起參加葬禮。當時下了很大的雨,同村的村民都走了,但慈濟人沒有離開,一直到葬禮結束。因為這件事我很感動,我的淚水從心靈的深處湧出,讓我很想哭。」桑杰後來說出當時的心情和感受。

士楊轉達了桑杰的感恩,「他是說我真的非常感動,你們像神一樣一直來關懷我們,不管遇到怎麼樣的問題,你們一定會來看,會幫助我們。」

◎生死皆自在 盼亡者靈安

有多元化宗教信仰的印度,葬禮多採火葬方式。牧羊女村低種姓村民大多就近在尼連禪河露天燃燒大體。結束後,志工幫忙桑杰用沙子覆蓋已經燃燒的大體和撿骨,桑杰選了三塊骨頭放進容器裡,帶到村裡的榕樹下埋葬,志工也一直陪在身邊。

當地如果一個貧困家庭有人死亡,沒有人為他們辦理葬禮的話,屍體就會在家裡腐爛。志工沒有因為信仰不同或是死亡的禁忌而退避,全力協助讓桑杰父親的葬禮圓滿。

陪在桑杰旁邊的慈濟新加坡分會副執行長邱建義,安慰著桑杰,進一步瞭解後續處理事宜。邱建義認為死並不可怕,因為死是生的開始,「如果是我們有正念,其實大家都活得很自在,對這些禁忌,都不會迴避,也不會去排斥。」一起認知「生死皆自在」,他覺得翻轉整個印度是有希望的。

「真的有付出,人家會感受你的真誠和你的愛。」新加坡慈濟志工李國香覺得,來到佛國,最重要的是真誠並給予尊重,「給他關懷夠的話,我覺得什麼都難不倒你,什麼都可以做了。」他們的無畏施,予人信任感。

回想起自遇到慈濟人以來,桑杰從不理解為何有人會來此助人,到深深認同,「我從來沒想過我孩子的傷口能夠被治療!」志工用心安排米琿接受手術,負擔醫療和住院費用,為米琿開啟未來人生,他已經非常感恩,五月時他受志工之託,幫忙帶領村中要參加浴佛的婦女到摩訶菩提寺,之後的「竹筒歲月」宣導也有他的身影。

「我覺得跟慈濟人在一起很舒服,他們比印度人更好,他們從身體、心靈和資源來幫助我。」如今父親人生的畢業典禮又得到相助,桑杰深深感受慈濟人沒有種姓分別,更歡喜跟著志工去付出。「他們都跟我在一起,如此的支持我,我怎麼可以不支持他們!」

慈濟成了他的信仰,「無論我向佛陀許下各種願望,慈濟都能實現我的願望。」守喪十三天過後,桑杰加入醫療組在恆河比哈村(Ganga Bigha)的健檢行列,菩薩道上愛相伴,攜手幫助附近村落的村民改善健康。

即使工作和收入仍不穩定,桑杰堅定跟著慈濟人的心不變。付出不論多寡,能付出的人最有福,隨分隨力,涓滴累積必蒙祝福。

圖左 :已經剃光頭、褪去上衣,披上白布的桑杰(Sanjay Kumar)為父親祝禱。[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醫療組志工恩德拉吉(Endrajeet Paswan,左)協助拉牧集(Ramji Sing,右)坐上嘟嘟車,準備前去政府醫院就診。[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政府醫院(Community Healthcare Centre, CHC)的醫生要九點才看診,拉牧集和太太在醫院外面等候。[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村民一層一層堆起要火化大體的木頭。[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村民撿拾較細的木頭先生火。[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桑杰(著白衣者)帶著米琿兄弟,觀看火化過程。[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新加坡慈濟志工李國香虔誠為拉牧集祈禱祝福。[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火勢越來越旺,下起陣雨,村民走避,志工依然在旁陪伴。[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慈濟新加坡分會副執行長邱建義(右)認為死並不可怕,因為死是生的開始,「如果是我們有正念,其實大家都活得很自在,對這些禁忌,都不會迴避,也不會去排斥。」[攝影者:葉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