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舌尖上的愛滋味――菩提迦耶香積紀實(二)

E-mail 列印
「上人一心一意要回饋佛陀故鄉,以前工廠請的多數是印度人,我最了解印度人的習性,我是最適合去菩提迦耶的。」馬來西亞慈濟志工胡桂雲(慈羽),2023年9月8日抵達菩提迦耶,一待就是八十天。

胡桂雲也是馬 來西亞雪隆分會第一梯去尼泊爾的志工,在那裡耕耘了兩個多月。她對自己說:「我一定要用完簽證,若只是去一、兩個月,蜻蜓點水,感受不大。」本來要待九十天,但因當地飛機常出狀況,才提早一個禮拜回家。

◎力行「普天三無」 把先生愛回家

六十歲(2023年)的胡桂雲,三十多歲時,婚姻觸礁,獨自撫養七歲和六歲幼兒。面臨婚姻的無奈,她轉而尋求這一生最想做卻一直沒有實踐的事――當義工,所以每天開車四十分鐘到基督教堂所安排的培訓課,而且是唯一不缺課的學員。

上了兩年,有一天,牧師對她說,「妳今天必須受洗,如果不受洗,就沒有資格成為我們的正式輔導員。」胡桂雲回他:「我今天如果受洗,就是在欺騙你、欺騙神;我不想欺騙神,因為我還活在埋怨和痛苦中。」

在教堂找不到心靈依託處,她悻悻地離開。之後聽朋友說,到慈濟基金會可以做志工,邀她去檳城聽一場來自臺灣教聯會老師的演講。當天,老師在課堂上帶動大眾唱著〈普天三無〉,歌詞大略是說到,「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柔和的樂音和饒富哲理的歌詞,環繞全場,讓胡桂雲乾涸、飢渴的心,片刻得到些許滋潤。

隨著音樂的躍動,悸動的心緒,漸漸被撫平了。胡桂雲內心琢磨著,「我一定要做到『普天三無』,不能只是唱歌就作罷了。」當初,她並不知道慈濟是佛教團體,不過她很喜歡證嚴上人的靜思語,如「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也跟著檳城的慈濟志工四處去訪貧、看個案,投入志工的工作。

從訪視中,胡桂雲的心漸趨柔軟,埋怨和苦悶也逐漸淡化了。她自問,「我可以去關心別人,為什麼不能去關心身邊的人?如果不能夠關心身邊的人,就表示我在欺騙自己、欺騙上人。」於是,她以關懷個案的心轉而去關心先生。兩年後,先生因受感動,被她「愛回家了!」

◎尼泊爾加菩提迦耶 完整的願

胡桂雲本來很愛美,整日打扮得像棵聖誕樹。1997年受證,2000年,她決定改變生活方式,全心投入慈濟,將經營六年多的食品加工廠賣掉,不再進美容院。她自己剪頭髮,也不再添購新衣,維持簡單質樸的生活,直至二十幾年後的現在,依然不變。

當時,慈濟在雪隆因擴大會務而再細分巴生市社區,胡桂雲承擔組長,曾參與(2004年)南亞海嘯賑災發放、印尼義診等等,深入四大志業,做得法喜又自在。

2022年聽到上人呼籲,要回饋佛國故鄉。胡桂雲對自己說:「進入慈濟這麼久了,也學到兩下子,我一定要把握當下、隨緣放下,第一個進入尼泊爾。」疫情趨緩後,胡桂雲把握機會,在當年10月10日進入尼泊爾,12月14日離開。

一開始她承擔慈善,接著負責香積。志工二十幾人,三餐在尼泊爾餐廳用餐,因口味不合,志工吃到膩了,胡桂雲隔天去找酒店老闆商量,租借厨房煮晚餐。煮一餐飯要花兩千尼泊爾幣(約美金十五至十六元),而且不包含買菜錢,胡桂雲覺得划不來。

隔天,她在會所找個空間,自己油漆、購置器具,加上帶去的乾糧,一餐可省下一半費用。她說:「這跟陳雅玉(慈嫺)第一次到印度菩提迦耶一樣,克難做香積。」

當時,巴生正在籌建靜思堂,社區需要她,執行長簡慈露希望她不要再離開。胡桂雲說,去佛國是上人的心願,也是她的願。去年,她是第一個去尼泊爾的雪隆志工,2023年初又聽到上人要回歸佛國故鄉――菩提迦耶,如果不能去印度,好像路只走到一半就斷了。

簡慈露不安地問,「社區怎麼辦?」「我全部解決好了!」胡桂雲幫社區組長找到一份五分鐘路程可到公司的工作,不用讓她再開車四五個小時到公司,這樣每天就可多出五個小時做社區事。

簡慈露依舊不放心,「妳去一個月就好!」胡桂雲說,「一個月的功德不夠分,我要去三個月!」

◎善於規劃 廚具人力都不難

2023年9月8日,胡桂雲抵達菩提迦耶,負責慈善工作。9月13日慈濟在菩提飯店(Bodi Stay)成立會所,從原本克難的星際旅館(Hotel Star)搬到有獨立空間廚房的飯店。然而,廚房內空無一物,沒有華人領導做香積,蘇祈逢只好請求胡桂雲,從慈善轉向香積。

只有三坪多的廚房,裡面雜亂無章,器具也不齊全,小鍋、小鏟,如何應付二、三十位志工的餐食?

胡桂雲問蘇祈逢,「我可不可以將它整理得像廚房一點?」她不請之師的精神,當然受人歡迎。

不過她不像其他人是有備而來做香積,只帶限重十五公斤的換洗衣物。對香積不拿手的胡桂雲,擅長「規劃」和招呼人。她說:「我雖然什麼都不懂,但我會上網找尋所需的食材和器材。」

「有人跟我說,在菩提迦耶買不到醬油,一搜尋,網站上什麼都有,只是比較貴罷了。」她不善於料理,但是找人、找食材很內行。她也曾在雪隆規劃一個愛心廚房,讓志工每週做出可口素食料理義賣,長達七年。

她從Google 找來大鍋大鏟,換掉小鍋小鏟,教印度籍的廚師阿善(Shyamdev Yadav)如何擺置。講了三、四天,他給的答案依然是「搖頭」。胡桂雲心想,「既然我不能改變你們的生活方式,只好自己來。」

廚房在四樓的頂樓,氣候炎熱,到第三天,胡桂雲撐不住了,熱到聲音沙啞,講不出話來。兩、三年疫情,旅館進住率低,水管流出黃澄澄的骯髒水,長時間接觸下,手指頭長膿包,不小心碰到水,手指頭就痛徹肺腑。

香積的工作不能停,她包住拇指頭,提醒自己不要碰它。「我都不知道我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一個月後,膿包就自己破掉了。」

◎65公斤食材 香積接力跑

還好,10月1日,林玉金(懿定)來接棒!

原本2021年要回臺受證的林玉金, 2023年疫情舒緩後,與先生、大兒子、小兒子,一家四口同年受證,慈濟家庭同圓滿。

林玉金善於烹飪,2018年就在雪隆承擔愛心便當,推廣素食。2023年7月中旬,陳雅玉在菩提迦耶一個月的時間快到了,央求林玉金快去接力,但她因手中還有素月餅需完成,一路拖到10月1日才啟程。

出發前,如同其他香積志工,林玉金不知不覺採購超過六十五公斤的食材,還備了一個不鏽鋼大鍋,煲湯、煮涼水、熬粥,一鍋可多用。已經超重了,怎麼辦呢?菩提迦耶會所的職工賴珮莉請她一一拍照,對方一個個畫圈圈、捨去,林玉金還是捨不得全拿掉。最後由其他志工各分攤五公斤,勉強都帶上,自己的換洗衣服卻帶少了。

她到的那幾天,菩提迦耶天天下雨,五、六天衣服也乾不了。但她並不後悔衣服不夠替換,因為把所有的食材都備齊,她的這趟香積之旅,才能安心。

◎自掏腰包購食材 再重也值得

「我們做香積的人,很注重特別的食材,但在當地不好找,若是有也好貴,所以我情願辛苦一點,從馬來西亞帶過去。」林玉金到的時候,胡桂雲已經將廚房整理妥當了,餐具、器具、砧板一應具全,她只要專注在香積即可。

志工每天晚上排隔天的班,多少人、多少輛嘟嘟車,行程幾乎排到滿檔。一早用完早齋,出門工作,中午趕回來午飯後,下午還有勤務。林玉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菩提迦耶市場上綠葉蔬菜不是日日有,所以醬料、湯煲、香菇、木耳、中藥材就變得很重要了,若再添購紅蘿蔔、番茄、茄子,加上帶去的配料,偶爾悶些綠豆芽、做花生豆腐腦等等,菜色的變化多了許多。

林玉金除了供應午餐、晚餐,涼水、糖水、本草飲、羅漢果湯、菊花茶,或熬藥材湯、煲胡椒湯等等,交替補充志工的能量,「讓他們吃得開心,心安自在一點,才不會一直唸著想回家。」

然而,她的腳因在馬來西亞國際學校布置時,在舞臺上踩空跌下來而受傷,時不時隱隱作痛。出門前,志工關心她,「師姊,妳可以嗎?」林玉金篤定地說:「你們不要擔心我了,你們跟我祝福,我就好了。」

有願就有力,到了菩提迦耶,每天睡覺前,她就跟腳對話:「你要乖乖喔!我要在這裡付出,不要給其他的師兄姊看到我的腳在痛啊!」雙腳還滿聽話的,讓她安然度過一個月。

◎心繫佛國 「我要再回去」

到菩提迦耶承擔香積的志工,奉獻時間、心力外,掏腰包買器具、食材,為的是讓日日在外奔波的訪視、醫療和教育志工得以溫飽。然而,路要走得長遠,種子必須一一播下,林玉金也積極傳承香積技巧給本土志工。

一個月貶個眼就過,該是她啟程回馬來西亞的時間了。人回到馬來西亞,心卻念念不忘佛國!她常會收到本土志工透過視訊,傳來香積「作品」。「不錯喔!你今天的菜色好漂亮,做得很棒!」林玉金除了讚歎,也適時給予指點。

2023年11月,到菩提迦耶付出的馬來西亞志工,回到花蓮隨師。師徒心靈相契,林玉金心想,「上人一直吩咐、擔憂佛國的點點滴滴,我覺得我應該要快快再回去一趟!」

「這是我的本分事,能做到的就儘量去做。」她打算過完農曆年後,再找時間到菩提迦耶,如果腳疾不再犯,也許就待足三個月。此外,她也鼓勵社區的慈濟人不要錯過好因緣,「因緣稍縱即逝,若不是穿著這一身『藍天白雲』的制服,哪有資格去佛國付出呢?」

◎多方長才 接下縫紉班任務

善於規劃的胡桂雲,在菩提迦耶撐起香積一片天,11月1日縫紉班成立,她又被賦予新任務。正如她所言,以前開食品加工廠,工人幾乎是印度人,對於他們的習氣和性格,一目了然,這件新任務自然難不倒她。「要多了解他們內心所想的、所談的內容,才能走進他們的世界,讓他們接受慈濟。」

在縫紉班,學員常用挑戰和警告的語氣問,「你們教我的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我現在要學高級的,你到底什麼時候才會教呢?」胡桂雲只能柔言善語地解釋,「慈濟不只是幫助你們一次,而是長遠的計畫。我還不知道你們的程度到哪裡?讓我更了解你,才知道如何幫助你們。」

為了多了解印度人和個案的家庭狀況,胡桂雲積極學習印地語。她將個案講的話錄下來,再從網路上翻譯,也請酒店經理欽圖(Chintu Kumar)教她印地語,一步一步更接近印度人的心。

經歷二十幾年做慈濟的經驗,來到菩提迦耶難免還是會遇到瓶頸。「上人哽咽時,就是因為弟子不聽話。上人遇到困難,咬緊牙根就挺過去了,我們做慈濟是操出來的,怎能說『困難』二字?」胡桂雲以堅定的語氣說:「我還會再去!上人要翻轉菩提迦耶,我們必須先翻轉自己;唯有克服總總困難和逆境,才能完成上人的願。」

圖左 :馬來西亞志工林玉金(左),用心傳承烹飪技巧給本土志工阿善(Shymdev Yadav,右),回國後常會收到阿善傳來的「作品」,除了讚歎,也適時給予指點。[攝影者:胡桂雲]
圖右 :馬來西亞志工帶去醬料、湯煲、香菇、木耳和中藥材,在菩提迦耶再添購紅蘿蔔、番茄、茄子,菜色的變化就多了。[攝影者:胡桂雲]

圖左 :對香積不拿手卻擅長規劃的胡桂雲,買到廚房需要的鍋鏟,讓後續志工得以順利接手。[攝影者:郭糧鳴]
圖右 :馬來西亞志工林玉金,塞進六十五公斤的食材入行李箱,結果卻帶不足換洗的衣物。[攝影者:胡桂雲]

圖左 :慈濟菩提迦耶會所的廚房雖小,卻設備齊全,可以應付二、三十位志工的每日餐食。[攝影者:胡桂雲]
圖右 :慈濟菩提迦耶會所的廚房,空間小,胡桂雲只能在外側的水龍頭下洗菜。[攝影者:丁翠柳]

圖左 :菩提迦耶市場上,當地菜販將蔬菜用薄薄的一層布鋪在地板上,胡桂雲細細挑選,才可以挑出可用的蔬菜。[攝影者:洪德謙]
圖右 :2023年9月13日,慈濟菩提迦耶會所在菩提飯店(Bodi Stay)成立,胡桂雲從慈善轉任香積,也做得滿心法喜。[攝影者:丁翠柳]
圖左 :林玉金擅長料理,除了供應午晚餐,涼水、糖水、本草飲,或熬藥材湯、煲胡椒湯等等,交替補充志工的能量。[攝影者:胡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