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華麗轉身的靜思惜福糕

華麗轉身的靜思惜福糕

E-mail 列印
「吃年糕步步高,做發糕智慧高」。

年節的腳步近了,甜年糕、發糕都是應景的食品,也是先人智慧的展現。在沒有冰箱、防腐劑的年代,要保存食物甚屬不易,農曆年節期間,又有諸多禁忌,食物要呈現喜慶吉祥、也要能 符合傳統慶典祭祀習俗,更要蘊涵深深祝福的寓意,年糕、發糕就應時而生了。

◎和時間賽跑趕製發糕

花蓮靜思精舍每年農曆過年前都會製作年糕、發糕,與志業體同仁、志工及感恩戶結緣。今年(2024年)由德䎯師父、德本師父、德渙師父、德淯師父、德惟師父、德遠師父帶領著志工團隊製作年糕與發糕,德椒師父則率領志工團隊進行發糕包裝作業。

從1月14日到1月19日先製作年糕,1月20日到1月23日進行年糕的脫模、包裝、撤場、環境打掃乾淨,再轉移陣地進行發糕的場佈、機器工具等前置作業後,自1月24日起緊接著就是連續八天的發糕製作。

常住師父與志工在前一天晚上八點半先洗米、泡水,第二天清晨三點多就起來瀝水、磨米、調製發糕漿。發糕漿倒入小瓷碗,擺上方形不銹鋼蒸籠後,再放進蒸爐,三個蒸爐每間隔十五分鐘依序啟動。大約蒸四十五分鐘後,就能見到各個發糕在蒸爐裡「開口笑」了。

「出爐了!」慈誠師兄大聲提醒,讓大家先將通道淨空。

每天的第一爐(常住師父稱「一車」)發糕,在清晨五點五十分出爐,熱騰騰的白煙雀躍的從蒸籠中冒出,在黑夜中分外顯眼。戴著隔熱手套,端著不銹鋼蒸籠的師兄,將熱到冒煙的發糕整盤端上桌讓它冷卻,再由志工進行脫模。

第二車、第三車⋯⋯一個循環下來約四百多顆,蒸熟三爐發糕的時間,加上進出爐的時間,一個循環一小時,因此六點五十分,再出爐第二個循環的第一車。

八天內要製作今年需要的量,約三萬五千多顆發糕,考量場地空間的使用,以及人員調配的種種因素,製作團隊必須和時間賽跑。

「我們只能加量(製作量)不加天(工作天)。」德本師父說。因此,最後出爐時間,也由原本的下午兩點二十分一直往後延,甚至到四點零五分。從清晨三點多忙到下午三、四點,機器和人員的「幸福」程度不在話下。

◎創意改變甜蜜的負擔

出爐後的發糕,要脫模、包裝,原本以為一天的工作就結束了,然而細節中見證常住師父承襲惜福勤儉的靜思家風。

發糕脫模後,沾黏在碗內或碗底的一層薄屑,用刮刀刮淨收集下來的,就是「惜福糕」。每天視出爐狀況調整,一天發糕的製作量約有四千顆,惜福糕收集下來的數量就很可觀。

「那麼多的數量怎麼辦?」志工好奇問道。

「以往數量不少的甜味惜福糕大家容易吃膩,要冷藏又空間不足。」渙師父說起這個「甜蜜的負擔」,以前總要絞盡腦汁努力「推銷」,希望惜福糕獲得大家的青睞。

面對這個「甜蜜的負擔」,渙師父提議大家集思廣益,讓惜福糕能「改頭換面」。

「做成蔬菜煎餅!」三重香積吳玉雲師姊提議。

「灑上芝麻變成炸芝麻丸子!」德宿師父說。

「做成甜品巧克力串!」經營香香西點麵包店的李少邁師兄說。

「可以做成日式照燒糰子!」志工黃薇建議。

一時之間各種創意紛至沓來。志工和常住師父貢獻這麼多創意發想,渙師父微笑回應說:「上人曾說:『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大家巧思出來的創意惜福糕,我們也可以天天勇於嘗試做不同的口味,因為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讓生命華麗轉身

從第一天推出蔬菜煎餅後,惜福糕的無限創意也慢慢吸引大家的注目。炸芝麻丸子,開始轉變大家對惜福糕的想像﹔而沾了黑巧克力醬、檸檬巧克力口味的惜福糕,則完全成功華麗變身。

甜食使人幸福感加倍。一串串的惜福糕就像糖葫蘆般,受到了空前未有的熱烈歡迎,頃刻間就「丸銷」了,甚至有人頻頻詢問,並期待著下一個新口味。

在惜福糕推出的最後一天,適逢靜思精舍的冬令發放日。2月2日這天,渙師父就推出甜品糰子串和日式照燒糰子串兩種口味,有鹹有甜任君選擇。志工們在揉製糰子串的時候,路過的常住師父說:「看著堆疊的丸子串,好療癒喔!」

原本是「甜蜜的負擔」的惜福糕,經過智慧的巧思,變成人人喜愛並期待的惜福「丸子」,本質未變,卻已改頭換面;如同我們也有各自的煩惱,但只要願意去拓寬生命的寬度與厚度,也可以讓自己人生價值華麗轉身,走出更寬廣的道路。

圖左 :花蓮靜思精舍每年農曆過年前都會製作年糕、發糕,與志業體同仁、志工及照顧戶結緣。2024年1月24日至1月31日共製作三萬五千多顆發糕。[攝影者:黃薇]
圖右 :出爐後的發糕,各個「開口笑」。[攝影者:黃薇]

圖左 :戴著隔熱手套,端著不銹鋼蒸籠的師兄,將熱到冒煙的發糕整盤端上桌,讓其他志工趁熱做脫模。[攝影者:黃薇]
圖右 :發糕漿倒入小瓷碗,擺上方形不銹鋼蒸籠,等待放進蒸爐。[攝影者:黃薇]

圖左 :發糕脫模後,志工用心刮下沾黏在碗緣或碗底的一層薄屑,成為「惜福糕」。[攝影者:黃薇]
圖右 :從收集「惜福糕」的細節中,見證常住師父承襲克勤、克儉的靜思家風。[攝影者:黃薇]

圖左 :刮下的發糕屑揉製成糰子串,一串串的惜福糕就像糖葫蘆般華麗轉身,或鹹或甜的口味,受到眾人的喜愛。[攝影者:黃薇]
圖右 :「惜福糕」經過志工們智慧的巧思,變成受人喜愛的惜福「丸子」,本質未變,卻已改頭換面。[攝影者:黃薇]
圖左 :「出爐了!」慈誠師兄大聲提醒,讓大家先將通道淨空。每天的第一爐發糕,在清晨五點五十分出爐,熱騰騰的白煙雀躍的從蒸籠中冒出,在黑夜中分外顯眼。[攝影者:黃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