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庫拉大愛村 卡洛斯一家人見證翻轉人生

E-mail 列印
2024年2月5日,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高敬堯、許馨文剛從莫三比克回臺,他們帶著滿滿心得,在2月7日志工早會時間和全球慈濟人分享,當地鄉親卡洛斯(Carlos Domingos Jocene)在庫拉大 愛村(Kura Tzu Chi Great Love Village)翻轉人生的真實故事。

◎慈濟認養 建大愛村

2019年3月強烈熱帶氣旋伊代(Idai),兩度襲擊東非;災後,很多居民的泥巴屋、空心磚屋倒塌了,只好勉強住在道路旁,多數是低窪危險的地帶。

風災後,衍生許多問題:一來缺糧,因農作物都被洪水沖走了;二來洪水氾濫,缺乏清潔用水,增加各種疾病的風險。三來是房屋摧毀,民眾無家可歸,流離失所。四則是基礎設施嚴重受損,導致交通、通訊以及電力中斷,因此有些地方無法進入,導致救災困難。

當時政府強制他們遷到地勢比較高的地方,並在每個城鎮的邊界地方,闢出空地;有些一兩百戶,有些四五百戶,讓他們重新開始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安置所,也是後來慈濟認養援建的大愛村。

慈濟在索法拉省(Sofala)規劃了四座大愛村,總共有三千多戶,目前啟動施工中的有三個大愛村,而第四個大愛村,預計2024年開始興建。

◎經驗累積 學到做到

由於臺灣的工程師沒有營造當地建築的經驗,而且當地工程人員也缺乏現代技術,大愛屋的品質和進度因而受到影響。

興建大愛屋的工人,原本都是一般的農民,對他們而言,很基本的建築技術、概念都沒有;以前拿的是鋤頭,突然要拿起電動工具,對他們來說是一大挑戰。「該如何提升安全概念及施作技術?」臺灣志工忖思著。

因此,北區志工引進一些測量儀器、電動工具等等,對於工具的使用和安全性,本土志工都不確定、不清楚,也不會去思考,但是透過教育訓練及教導專業技術,不斷提醒「什麼是正確?什麼是不正確?」久了,臺灣志工看到他們都很認真學習,執行力也很強。最終,提升了他們的專業能力,縮短了工期,而更快速地完成大愛屋。

◎以工代賑 認真學習

其實,臺灣志工們的環保意識,時時都在心頭。在莫凡比斯中學後方,堆放了一些廢棄物,志工找到一些可以使用的材料,希望能在庫拉大愛村延續物命,並教導傳承回收利用、物命再造的惜福觀念。

因為無法供電,必須要手動裁切回收的木料,志工們也想起五十年前的砌牆方式,直接用一些廢棄材料,試著製作出來。隔天早上就馬上執行,教導他們如何砌牆?

在當地援建有很多挑戰,尤其語言不通,不容易理解、溝通,他們甚至覺得,「真的是這樣嗎?」有時還會挑戰臺灣團隊。印證之後,他們知道臺灣志工的方法真的比較好用,工程速度加快了,漸漸地有了信心,才願意接受提議。有位工人說:「現在學到了,我們就是要做到。」許馨文希望,「未來可以看到他們的改變和進步!」

臺灣工程團隊裡,有一位是做粉刷泥作的志工,非常的厲害,在工地教他們如何使用更先進的方法;「以工代賑」的工人們跟著他學習,開始時Brother、Brother的稱呼,後來非常高興地改稱他為Teacher、Teacher了。

◎量身設計 重建家園

看著房子一間一間地蓋起來,高敬堯感恩當地志工陸續興建房屋,已經有綠意盎然的感覺;「前面是大愛屋,廁所則蓋在外面,這是依當地的生活習慣,為他們量身設計的。」因為當地當時沒有水、沒有電,廁所離房子有一點距離,是比較衛生的,也是他們比較習慣的。

當時荒蕪一片的一塊塊空地,現在大愛屋陸陸續續地矗立而起,已經有了城鎮的雛型。志工們陸續地陪伴他們,培養用水的習慣,培養植栽的習慣,慢慢地把家園重新建立起來。

其實,伊代風災發生,大愛村興建之前,索法拉省並沒有慈濟志工,蔡岱霖、傅迪諾(Dino Foi),還有十八位馬普托(Maputo)的慈濟委員,帶著證嚴上人的法照,拿著大鍋、鋤頭向上人發願:「要盡一分良能,到當地帶動。」而這十八位的本土委員,到現在已經帶出了四千位的本土志工,印證了《無量義經》所說的「從一生無量」。

志工的陪伴,處處可見其用心。莫三比克有四十幾種方言,雖然都是非洲人,一樣的膚色,即使是馬普托的慈濟人,語言都不見得相通。所以在當地教導《靜思語》,也要從中文翻譯成英文,再翻譯成葡萄牙語。

葡萄語雖是他們的官方語言,但是還要再經過層層的方言翻譯,才可以讓大家聽得懂;除此,還要針對老人家、小孩子、老師,以不同的詮釋方式讓大家聽得懂;唯有如此,才能推動法的傳遞。

更重要的還有生活上的整潔,當地沒有水、沒有電,衛生習慣的維持是很辛苦的。志工們每個星期走訪各個村莊,挨家挨戶地去陪伴、去傳遞,用戲劇的方式闡述,用陪伴的方式、用示範的方式,做給當地鄉親看,陪著他們維持新家園的環境。

◎自力更生 生活好轉

在慈善的部分,志工們輔導他們能夠自力更生。從初期的發放建材、農具、種子包;有工具可以蓋自己的房子,有農具耕種自己的田地,他們學會把收集起來的種子,留待下一年繼續播種,也有了存錢的概念。

今年(2024年)六十歲的卡洛斯(Carlos Domingos Jocene)於2022年底,一家六口入住庫拉大愛屋。風災前,他從事木匠工作,還要到市集打工,才能維持家計。幾年後,好不容易存了一筆錢,買了一塊地蓋了房子,剛好坐落在低窪地帶。

然而,強烈的伊代氣旋帶來洪水,把他辛苦建立的整間房子都沖走了,一家人只好在附近的小學暫住。兩個多月後,政府配給一塊地,但是未來究竟如何生活下去?他也一臉茫然。

當慈濟人出現,來到當地做急難救助與關懷,發放種子包、建材包,卡洛斯兩夫妻才開始投入農田,種芝麻、種玉米,生活逐漸地上軌道,可以吃飽了。但是吃飽了,之後怎麼辦呢?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莫三比克每年都遭遇氣旋侵襲,只要氣旋來了,泥巴屋、土磚屋,又會再倒塌。所以他們一直期待,是不是可以有一處永久的、永固的房子。

◎翻轉人生 重現希望

當地生活艱苦,大部分的人靠打工、賣花生或是簡單農作維生,一個月大概可以存到兩百五十元新臺幣;慈濟援建的大愛屋,價值大概三十一萬元新臺幣左右,要存一百零五年,將近三代才能擁有一間房子。

當慈濟人宣布要援建大愛屋的時候,其實他們是不相信的:「認識慈濟,知道慈濟有《靜思語》,知道慈濟會贈送糧食、工具,但是離蓋房子還很遠。政府說了那麼多年要為我們蓋房子,但也蓋不出來,不是政府的組織,真的有辦法嗎?」

看到慈濟真的動工了,卡洛斯難以置信地說:「心中就好像看到了希望一樣,慈濟人說到,就真的做到!」夢想成真,擁有新房子以後,他把錢用在農業和孩子的教育上,再把原本存來要買磚頭、買建材的錢省下來,購買新的農地。

如今,這一家人的生活已經完全翻轉過來了,卡洛斯靠著在慈濟的建案裡,以工代賑,加上農田耕種的所得,現在已經不用再擔心一家人的生活。有穩定的收入,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改善,還有能力再添購傢具,甚至還買了太陽能板,讓家裡可以時時保持明亮。

他們的孩子,非常喜歡《靜思語》,會到庫拉大愛村參加課輔班學習。女兒四年級了,還不會書寫葡萄牙語,就是ABCD二十六個字母還寫不好,但是在課輔班一年後,成績就逐漸提升。他說:「以前窮的時候,常常遭人嘲笑,但現在終於讓大家看見我們一家的成功。」

因為上人及全球慈濟人的愛,讓在庫拉大愛村第一批擁有自己房子的鄉親。能夠住在一個安全有愛的環境,感到幸福與美滿。

圖左 :伊代風災後,房屋摧毀,民眾無家可歸,流離失所。[攝影者:不詳]
圖右 :庫拉大愛村空照圖,硬體結構完成的現況。[攝影者:不詳]

圖左 :現在卡洛斯收入穩定,生活大幅度的改善,有能力添購傢俱。[攝影者:不詳]
圖右 :志工們每個星期走訪各個村莊,用戲劇的方式闡述,用陪伴的方式、用示範的方式,做給他們看,陪著他們維持新家園的環境。[攝影者:不詳]

圖左 :當地工程人員也缺乏現代技術,大愛屋的品質和進度因而受到影響。透過教育訓練,教導專業技術,以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縮短工期,更快速的完成大愛屋。[攝影者:不詳]
圖右 :興建大愛屋的工人,以前拿的是鋤頭,突然要拿電動工具,對他們來說是一大挑戰。必須詳細的解說、示範正確使用方法。[攝影者:不詳]

圖左 :以前曾因貧窮而遭人嘲笑,但現在大家視卡洛斯一家人為成功的象徵。
。[攝影者:不詳]

圖右 :志工與庫拉工程師及領班們的合照。[攝影者:不詳]
圖左 :跨越種族的大愛;臺灣北區的工程志工指導以工代賑方式的當地工程人員,同心協力建造莫三比克庫拉大愛村。[攝影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