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佛陀故鄉製作竹筒 推動小錢行大善

E-mail 列印
刺耳的電鋸聲,從藍毘尼慈濟會所後方的工作坊傳來。慈濟志工和安美團隊志工圍在一起,要把五十根竹子,製作成竹筒撲滿。

「這裡,要磨一磨。」拿著一支鋸好的竹筒在手中轉來轉去,營建組慈濟志工陳來順(惟勉)對 著工作坊裡的伙伴說著,教導他們如何把竹筒磨得平滑不扎手。

◎愛返佛國 竹筒歲月精神再現

2022年初疫情稍緩,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開始愛返佛國,一批又一批的志工輪替常住在藍毘尼,在佛陀故鄉用愛耕耘。

初來乍到,志工用寶特瓶權充竹筒,發揚「竹筒歲月」精神。時光荏苒來到2023年歲末,志工想真正的在佛國重現竹筒樣貌。於是2023年11月6日,慈善組志工買回五十根大竹子,準備鋸成竹筒,預計在歲末祝福時分送給村民。

11月7日一早,營建組志工身負重任,一起在會所鋸竹子。把竹子鋸開了之後,還必須磨得工整平滑,經過清洗、再曬乾,忙得不亦樂乎!

「因為竹子會生蟲子,到了雨季的時候又不能曬;還有霧水很多時候也不能拿出來曬。他們就這樣子拿進拿出一直曬,要讓它乾,還用磨紙磨一下……」志工方繡凌(慈綿)與本土志工一起製作竹筒。整個過程中,讓她心裡起了一股很大的感動。

1966年慈濟成立初期,三十位家庭主婦在證嚴上人的帶動下,每天投下五毛錢到竹筒裡儲蓄救濟金。就這樣小錢行大善的理念,開始從臺灣遠播到全世界。如今在慈濟走過半世紀後,靜思弟子回到佛陀的故鄉,帶動竹筒歲月精神在藍毘尼耕耘,深入人群救苦救難,方繡凌內心自然是欣慰又感動。

「村民都很心寬念純,我們去做愛灑的時候,大家都很踴躍的來參與。他們也覺得很光榮,可以去幫助人。」村民質樸的心念,始終是方繡凌的心頭好。

◎竹筒回娘家 書寫慈濟歷史

2023年12月29日這一天,教育組志工趁著沒進學校帶動靜思語教學的空檔,馬來西亞志工李麗華(慈徹)、黃嫊桃(明嫊),及新加坡志工陳秀珍(慈渟),三位帶著九位本土志工,一起來幫竹筒做最後一道的修飾工序。

將曬乾的竹筒從後方工作坊搬回會所後,先是把竹筒內外擦拭乾淨,再貼上「竹筒歲月聚大愛」的貼紙;然後在竹筒上端綁著一塊小布封口,上面再開個小小的投入口,竹筒愛心撲滿就大功完成。

「對2024年的展望,是一個鄉村作為典範之後,接下來的每一個村,都可以這樣去推動『竹筒歲月』。讓村民了解小錢也可以行大善,把人間菩薩法,一直在這裡進行下去。」方繡凌面對即將到來的2024年,發下了宏大的誓願。

2024年1月6日藍毘尼的第一場歲末祝福,志工發給村民人人一支竹筒,推動「日日五尼幣,時時發好願」的「竹筒歲月」精神;村民出席歲末祝福時,也帶著寶特瓶竹筒回娘家,志工再一一把寶特瓶撲滿換成竹筒撲滿。

每一個寫著編號、名字的竹筒,是每一個藍毘尼村民的點滴愛心,也是村民的感恩與回饋。這愛的循環,也將持續在佛國流轉、綿延;而這屬於慈濟歷史美善的大藏經,也將在藍毘尼繼續書寫下去。

圖左 :2023年12月14日藍毘尼第四里瑪瑙拉村(Manaora Village),村民帶著寶特瓶竹筒回娘家。[攝影者:阿瑪凱什]
圖右 :「村民都很心寬念純,我們去做愛灑的時候,大家都很踴躍的來參與。他們也覺得很光榮,可以去幫助人。」2023年12月14日藍毘尼第四里瑪瑙拉村的愛灑活動,村民踴躍響應竹筒回娘家活動。[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將曬乾的竹筒從後方工作坊搬回會所後,志工先把竹筒內外擦拭乾淨。[攝影者:Ramesh]
圖右 :2023年12月29日這一天,教育組志工趁著沒進學校帶動靜思語教學的空檔,志工帶著九位本土志工,一起來幫竹筒做最後一道的修飾工序,終於大功告成。[攝影者:Ramesh]

圖左 :竹筒經過擦拭後,再貼上「竹筒歲月聚大愛」的貼紙。[攝影者:Ramesh]
圖右 :每一個寫著編號、名字的竹筒,是每一個藍毘尼村民的點滴愛心,也是村民的感恩與回饋。[攝影者:Raj Kumar]

圖左 :2024年1月6日藍毘尼的第一場歲末祝福,志工發給大家人人一竹筒,推動「日日五尼幣,時時發好願」的竹筒歲月精神。[攝影者:吉祥(Raj Kumar)]
圖右 :村民出席歲末祝福時,也帶著寶特瓶竹筒回娘家,志工再一一把寶特瓶撲滿換成竹筒撲滿。[攝影者:吉祥(Raj Kumar)]
圖左 :2023年11月2日 藍毘尼馬諾里拉村愛灑活動,志工用寶特瓶權充竹筒,發揮竹筒歲月精神。[攝影者:吉祥(Raj Ku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