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昔日受惠助學生 今日圓夢當老師

昔日受惠助學生 今日圓夢當老師

E-mail 列印
「我覺得,我的路比別人長一些,但不會覺得不公平,因為我們是先苦後甜,開始很苦,後來慢慢轉甜,感恩許多人栽培,才有今日的我。」堅持夢想的余建華(化名)說道。

「我想要當一名老師。」

2022年從本地 國立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Sultan Idris Education University)畢業後的余建華,一年多的時間,天天打開郵箱,都不見捎來教育部的委任書。面對慈濟志工關心的詢問,他一貫沉穩正向地回應說:「還沒有,相信同樣情況的不只我一人,我們有寫信反映,還在耐心等候、虔誠祈禱,希望好消息很快來到。」一次又一次的等待落空,他還是抱持希望。

◎回溯因緣

他期待當一名好老師的因緣,要從小學四五年級說起。余建華出身小康,從小衣食無憂。其父余正雄(化名)在吉隆坡以手繪地圖為職,奈何手藝被日新月異的科技取代,只好舉家搬回馬六甲巴淡芙露(Bertam Ulu)新村,在附近工業區一家工廠覓得貨櫃管理員一職,經常加班、早出晚歸,拼得一家溫飽。

初到巴淡芙露華小(SJKC Bertam Ulu)讀書,余建華無法適應,學習一落千丈,華文、數學科尤其困難。此外,學校老師也察覺他在校經常孤身隻影,無法融入朋友圈;因此除了額外教導和幫助他趕上學習進度之外,也多製造機會讓他和同學合作。後來父親生病,師生多次相助,老師還幫他和妹妹申請政府的食物援助,日後和慈濟携手資助他考取駕照等。

「老師那麼用心教我,即使我的程度很差,他們都沒有放棄,反而更用心教導,我被感動了,下定決心也要像老師一樣,教導和幫助像我一樣的孩子。」「春風化雨」這條路,余建華至今依然不曾改變。

◎考驗重重

雖有志向夢想,考驗接踵而來。中三那年,他的家庭遭遇驟變;長期操勞的父親,身體受不了,雙腳出現水腫,醫生檢驗出他的腎臟衰竭,急需馬上住院檢查,自此經常進出醫院。

他雖不用洗腎,卻得接受一系列的治療和檢查,身體發炎、細菌感染等狀況累累,健康下滑。身為一家之主的他,一段日子後全面停工,家庭面臨手停口停的問題,又擔心醫藥費用,多重掛礙下,他治療中途多次想放棄,也曾不堪疼痛,而一度不省人事後說:「疲憊、想舉白旗,太辛苦了!」

當時十五歲的長子余建華,面對天天以淚洗臉的媽媽不知所措,還有兩個年紀尚小的妹妹需要照顧,大妹四年級,么妹只有六歲,他坦承霎時間頭腦一片空白,失去方向,心情很複雜。

雖然如此,他還是遇見許多溫暖的好心人。除了學校師生幫忙,父親工廠的同事幫忙籌款,他家門口也不時會出現一些蔬菜和魚類,當他詢問是哪一些好心人布施時,鄰里經常三緘其口,姑姑幫忙負擔他和妹妹局部的上學費用,慈濟志工也適時出現。

◎貴人相助

打從九零年代開始,馬六甲有一群慈濟志工,每週固定到中央醫院關懷病友,走近床前借出耳朵、傾聽心聲,也攜帶樂器為他們帶來歡樂。他們注意到了情緒低落、一臉愁容的余正雄,聽見他的掛心,於是提報給社工,牽引社區志工上門關心。

2011年12月,志工鄧佩瑜(慮敬)等人到訪時發現,母親是只諳馬來語和福建方言的傳統娘惹,平時少與外界接觸;她很掛念住院的丈夫,卻因沒有交通而無法探望,更無法外出購物買菜,只靠平時一省再省,全家存糧漸漸告罄。

於是志工展開緊急補助,再開車載母親到附近買菜,及載著一家四口到醫院去探訪余正雄,更在他們屋頂漏水時協助修繕,幫助余正雄申請福利金等,兄妹三人年年領著「慈濟獎助學金」直到大學。

2019年一次余正雄突發病入院,中二的小女兒要上學缺乏交通,社區志工馬上接力,像電召車一樣,輪流天天載她上學和平安回家。而她也在中五那年,以優秀成績,回報志工恩情。

從志工行動、從家人口中得知一切的余正雄,對志工滿懷感恩;言語上多次感恩慈濟化解擔憂,讓家人不再挨餓。回到家只要健康允許,他會載著全家一起到居家附近的慈濟環保點、環保站去付出,投入得不亦樂乎。

余建華說:「爸爸媽媽去做環保,愈做愈開心,只是後來擔心灰塵和細菌感染,無法過去了,只有我繼續參加。爸爸改用每月捐善款的方式,行善與回饋社會恩德。」

◎逐步追夢

志工李秋憶(慈鋌)回憶最初接觸余建華,是在開案最初,她除了鼓勵孩子們放心好好讀書,也殷殷叮嚀余建華,必須肩負起更多的責任:「你是長子,要照顧妹妹,照顧媽媽,學習當家……」

尤其在中五教育文憑考試後,從小有當老師夢想的他,申請師訓卻不成功,面對升學或就業的取捨,李秋憶與他分析兩者的利與弊,鼓勵他不要灰心,把握學齡機會,先到馬六甲萬里望(Merlimau)工藝學院去進修商學系。這樣週末、日或學校假期,可就近回家幫忙照顧家庭成員、打掃居家環境,引導妹妹溫習功課等,待一切比較穩定再尋出路。

此外,眼觀父親和親友的關係不佳,她提醒余建華,除了開著爸爸的車載媽媽買菜,也可全家大小去拜訪親友,幫助他家與親友的關係回溫。

工藝學院畢業後,父親病情趨穩,待在家的時間愈來愈多,於是他再接再勵,終於成功申請到霹靂州教育大學深造。雖然仰賴著政府大專借貸金和慈濟教育費補助過日子,必須很節儉,他還是興奮地說:「這是人生最快樂時光,因為終於更接近夢想了!」

為了家庭和教育費,他曾打過不少假期工,到超市工作、在素食館當侍應生;其中最喜歡的,就是從事與教育相關的工作。例如他曾經在中小學擔任臨教,為貧窮孩子義務補習,也在行管令期間在一所小學當校工。

2022年大學畢業後,明白成績落後孩子追趕不上的辛苦,於是每星期六到晉巷社區慈濟課輔班,換成他來為就讀中學的照顧戶孩子補習馬來文。對他而言,這不只是一種回饋行動,也是累積教學經驗的機會。藉一次又一次重複講解,將講話速度放慢,他慢慢讓孩子聽懂簡單語文。

2023年,他在志工林秋琴(慮琴)推薦下,到馬六甲晉巷社區(Cheng)旭林幼稚園教書,有了穩定工作和固定的收入,可以為自己儲蓄,父親終於舒展了眉頭。

◎達成願望

「很久很久以前的農莊,有一隻水牛阿力,每天老老實實地幫老公公載環保物,認為這是自己該做的本分事,盡心盡力做好……」故事正在上演。

每週二早晨,是幼稚園靜思語教學時間,該校老師設定主題,再透過有趣遊戲和說故事方式,引導四到六歲的孩子認識一句句靜思語。這次負責講故事的余建華老師,拿出自製道具,聒噪的孩子們慢慢安靜下來。

「感恩過去的經驗,讓我學習與不同年齡的孩子相處。小學生求知欲強,可以灌輸多一些知識;中學生要多注意孩子的學習態度,今面對幼兒,老師需要付出更多耐心愛心。我與孩子們相處很開心,但我還是希望能到中小學去教書……」他說。

仔細觀察他與幼兒互動,發現他有點像故事中的水牛阿力,老老實實、盡心盡力地把教職做好,園長王慧瓊(慈暐)也讚歎說,二十來歲的余建華穩重老成,耐心有禮,願意花心思,讓孩子慢慢接納,感受到他的關懷與愛。

「做老師不能賺大錢,但工作穩定,這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希望把孩子教好,讓孩子們聽懂道理,能夠實踐,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等待了那麼久,我覺得我的路比別人長一些,不會覺得不公平,因為我們是先苦後甜,你看我家的情況就是這樣,起初很苦,後來慢慢轉甜。整個過程真的很感恩,得到親友鄰里的幫忙、小學老師的關心,還有師姑(志工)的關懷、鼓勵和幫忙,才有今日的我與家人。」余建華說。

2024年1月28日慈善日,余建華笑容滿滿地捎來了好消息,他終於達成所願,成功被教育部錄取,正式受聘為老師、並於3月就職。不少與他相處過的志工,都感佩於他堅持十多年夢想的耐心和毅力,如今捎來好消息,除了他本人歡喜,父親告慰,志工更是雀躍,比誰都高興!

的確,他終於苦盡甘來了!

圖左 :余建華(化名)多年來獲得「慈濟獎助學金補助」,得以安心就學,朝夢想邁進。[攝影者:陳延北]
圖右 :慈濟志工鄧佩瑜(右三)最早接觸余建華一家人,關懷多年建立起像家人一樣的感情,鼓勵爸爸(右二)勇敢面對病情,也關懷孩子的學習進展。[攝影者:羅秀娟]

圖左 :空閒時,余建華到慈濟環保點協助分類資源,回饋社會大眾的愛。[攝影者:羅秀娟]
圖右 :幼女余美玲(化名)歡喜與志工分享她優秀的考試成績。[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2015年,余建華與兩位妹妹皆得到慈濟獎助學金,一家五口出席頒發典禮,歡樂投入團康互動中。[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感念昔日受助之恩,余建華(右一)定期到晉巷社區課輔班,為慈濟照顧戶孩子補習,幫助他們趕上學習進度。[攝影者:鄧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