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培訓志工進階課 印度菩提迦耶善種萌芽

E-mail 列印
在印度菩提迦耶,凡是上過兩次的新進志工課程(含初階和進階各一次)和三次動態活動的印度本土村民們,只要他們有意願,便能夠換上「灰衣制服」,正式成為慈濟志工。

2024年1月21日,印度菩提迦耶慈濟會所 ,為參加過初階課的志工,舉行首場進階志工培訓課程。

◎40人參與 進階課程

進階課程在上午十點半到下午一點半,總務本土志工阿米(Amit Kumar)一早掛上寫著中文、英文、印地語的「志工培育」大布條;二十四位海外志工與本土志工們趁此空檔,大家開心先在會所大門口拍照留影;之後合和互協一起進行場布,報到處的長桌被鋪上藍色桌巾,慈濟氛圍增色不少。

早上氣溫明顯偏低,僅十二度,學員們不畏寒冷天氣,踴躍參與;國際佛教理事會秘書助理納旺(Ngawang C. Bhutia)與加圖政府學校校長希夫(Sheopujan kumar pandey),都是志在穿上慈濟志工服的學員,也把握機會上進階課,更深入了解慈濟在世界各地所做的善行。

因應分組不同,報到時都會被貼上不同顏色組別的貼紙,及領受小小吊飾的結緣品。四十人參與課程的學員中,包含七位十八至十九歲的年輕學生。因為他們參與1月7日慈濟在菩提迦耶舉辦的首場歲末祝福,承擔〈行願〉演繹。自凌晨四點,他們在家準備三天後的考試,雖錯過一個小時的志工培育課,但還是儘量趕來參與最後兩個小時的課程,精神可嘉。

◎轉苦為樂 見證分享

這次的課程由馬來西亞雪隆志工趙漢源(濟政)及郭糧鳴(惟翊)用英文分享,本土志工迪帕克(Deepak Kumar)協助翻譯。課程內容主要是介紹慈濟慈善志業、醫療志業,及醫療個案特麗(Tetari Kumari)一家人的見證分享。

特麗父親蘇卡爾(Sukar Manjhi)分享:之前有一個團體來協助醫治特麗,當時動了手術將她右腳截肢後,全家人卻面對更多問題。「我們不認識慈濟基金會,可是恩德拉吉(Endrajeet Paswan)向我們介紹慈濟這個團體。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很擔心再去動手術。之後,恩德拉吉說服我們,還帶我們去看三傑醫生(Dr. Sanjay Kumar),醫生告訴我們可以動手術。」

特麗母親Lalo Devi(拉羅)分享:「以前我很擔心女兒,可是慈濟志工來幫我們的女兒重新站起來。將我們的問題承擔起來,當作自己的問題來解決。所以我非常相信慈濟,也沒有壓力了,期盼很快我的女兒可以走路了。」

特麗(Tetari Kumari)從小就夢想可以讀書,可是因為身體狀況,無法讀書。如今,「現在有新的夢想,可以上學和學縫紉。未來是可以實現,非常感恩證嚴上人。」

同時,馬來西亞雪隆志工郭糧鳴也見證分享跨國慈善,都要做到及時、直接、重點、尊重、務實,並介紹了香積飯和大愛感恩科技的毛毯,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掌聲連連。志工也為學員們安排午齋時,可品嚐香積飯的味道。

◎小組分享 意猶未盡

小組分享時刻,一組在一樓,其餘分別在地下室,各組學員分享熱絡,滿滿心得,總在時間到時,仍是意猶未盡。

學員阿米特(Amit Kumar Singh)從課程中,了解慈濟和慈濟做過的事情,特別是聽到特麗的個案,看到慈濟志工如何幫助照顧戶,也感受到被幫助的家庭的感動。「我們也看到在災難現場,慈濟如何急難救助,例如辛巴威志工提供食物、雜貨等幫助,這是慈濟發揮大愛和慈悲的力量。」

「我喜歡慈濟,因為慈濟可以翻轉甘滿季(Gain Manjhi)的人生,讓他從乞討的生活改變成能幫助人。」學員迪蘭德拉(Dhirendar Kumar)表示,之前他有捐款給其他團體,只是捐款而已;「慈濟不只向我們募款,還會長期照顧需要照顧的人。」

年輕的昆丹(Kundan Kumar)則表示,從慈濟學習到可以用竹筒存錢,幫助其他人。「除了金錢,我們也可以付出時間來幫助其他人。」

◎茹素護生 舉手願意

雪隆分會副執行長蘇祈逢(濟祈)問大家,「為甚麼要培訓?」他說起哈佛大學赫曼‧李奧納教授(Herman B.Dutch Leonard)曾說過,慈濟是當今世界上最有效率的人道救援與發展組織之一;面對災難迅速動員,有效應對高度不確定性,成功地獲取資源並組織人員,將他們送至被需要的地方,並以高效率和有效的方式,安排其所提供的服務。

蘇祈逢透過圖片,說明志工從會員到見習、培訓,過程需培訓兩年,現場並問大家:「願意茹素,穿『藍天白雲』制服?」大多數人都舉手喊著,「我願意!」

因為戒酒成功,蘇倫達爾(Surendra Manjhi)進一步想加入志工行列,也參加首次進階培訓課,他從志工參與國際賑災中,也有所體悟。

「證嚴上人告訴我們不要說別人的壞話,不應該吃肉,我們應該走證嚴上人的道。」他感恩志工的幫助,讓他了解慈濟,「我要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們不要喝酒;希望我自己在參加三次課後,也能穿上灰色制服。」

由於大部分「以工代賑」的志工都需要上課,所以缺少工作人員,縫紉班的三位學員,發心願意來協助生活組,課程結束,本土志工們,協助善後洗餐盤,讓活動圓滿順利。

圖左 :早上氣溫明顯偏低,僅十二度,學員們不畏寒冷天氣,踴躍參與。[攝影者:楊文輝]
圖右 :馬來西亞雪隆志工趙漢源(濟政,左),透過本土志工迪帕克(Deepak Kumar,右)協助翻譯介紹慈善志業。[攝影者:楊文輝]

圖左 :坐在椅子上的特麗(Tetari Kumar,中)分享:「從小,我夢想讀書,現在有新的夢想,就可以上學和學縫紉。未來是可以實現,非常感恩證嚴上人。」[攝影者:楊文輝]
圖右 :馬來西亞雪隆志工郭糧鳴(右,站立者)分享,跨國慈善的見證分享,都要做到及時、直接、重點、尊重、務實,並介紹了香積飯和大愛感恩科技的毛毯。[攝影者:楊文輝]

圖左 :小組分享時刻,一組在一樓,其餘分別在地下室,各組學員分享熱絡,滿滿心得總在時間到時,仍是意猶未盡。[攝影者:楊文輝]
圖右 :學員阿米特(Amit Kumar Singh)分享:「看到災難現場,志工們如何急難救助,例如辛巴威志工提供食物、雜貨等幫助,這是慈濟的方式,如何大愛和慈悲。」[攝影者:楊文輝]

圖左 :雪隆分會副執行長蘇祈逢(濟祈)問大家,「為甚麼要培訓?」也透過圖片,說明志工從會員到見習、培訓,過程需培訓兩年,現場問大家願意茹素,穿「藍天白雲」制服?大多數舉手「我願意!」[攝影者:楊文輝]
圖右 :因為戒酒成功,蘇倫達爾(Surendra manjhi ,左),進一步想加入志工行列,也參加首次進階培訓課,從志工們從事國際賑災中有所體悟。[攝影者:楊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