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榮董盤點生命歷程 成為更好的自己

榮董盤點生命歷程 成為更好的自己

E-mail 列印
「來分享,並不是顯耀自己做多少!除了種福田,還要去關心有需要的人,有人因而人生有所不同。」3月9日雲林聯絡處一場榮董新春團拜暨人文講座,邀請林儀珊舞出《千手世界》,還有來自高雄的榮董黃明朝分享「成為更 好的自己」及雲林榮董盤點生命的價值,更清楚未來的方向。

◎分享熱愛 銓述美善

這活動,從農曆過年前開始運作,主要邀請2024年四十七位新受證榮董,有單一榮董、慈誠委員榮董回雲林的家,彼此交流。雲林合心榮董幹事李永達、黃春鶯感恩嘉義、臺南、高雄的榮董,還有北區陳秀琇夫妻特地來陪伴。

李永達表示:「很多人是磨手皮的收入,用願力來捐出;所以辦這場感恩茶會,我感覺很有意義,很榮幸!」藉由溫馨茶會,透過分享盤點人生的過程,鼓勵大家再做更有意義的事。

講經堂布置了茶席,每桌由榮董幹事承擔茶人,品茶之時,由「雲鄉陶笛社」拉開序幕。團長籃文龍與從鎮東國小退休的何美娟老師是夫妻,他們帶領團隊以陶笛吹奏多首樂曲,是一群熱愛分享陶笛的團隊。

何老師說:「在農曆元月,第一首帶給好彩頭的臺灣民謠樂曲〈四季紅〉希望春夏秋冬都有美好的景色。」何老師表示慈濟志工都是大愛之人,這世間因有大愛傳到有需要的地方,讓世界亮起來;所以用陶笛樂音傳遞美好的節奏,希望大家有所感,留下美好回憶。

◎翻轉人生 回饋社會

欣賞樂曲之後,成功的實業家黃明朝分享自己的故事,他從小在缺少父愛的家庭長大,到求學階段、踏入社會打拼,經歷很多考驗,而進入慈濟六年看見自己的成長,他最感恩證嚴上人用經典鋪路,讓人人有機會行菩薩道,也希望自己藉由分享去關心幫助有需要的人。

「關心人,首先就是聆聽。」盤點人生的際遇中,有次在高雄靜思堂,一位婦人帶著三個小孩一直哭泣,這是一位會眾。大家請黃明朝過去開導,黃明朝去靜靜聆聽她的哭訴,知道這位婦人遭丈夫拋棄而覺得人生沒有未來,想不開。

事情一旦發生,一定很痛苦,撐不過就可能成為社會問題。黃明朝告訴她埋怨無法改變事實,要學習接受,重點在於──不要把心放在傷口上,要放在如何教育孩子。「家長是孩子的模,自己要有好榜樣,做典範,將來孩子長大就能撐起這個家,妳就會很幸福。」

這位婦女仍是哭泣,所以黃明朝開始講自己從十八歲撐起一個家族,「母以子為貴」的故事給她聽。黃明朝的爸爸愛喝酒、背棄媽媽、遺棄一家人,在外另築巢。黃明朝的母親為了孩子,很振作地生活。

他的媽媽去洗公車、在路邊發廣告傳單、晚上到餐廳端菜,餐廳沒了工作,帶著六個孩子跟她推著車到夜市擺地攤賣鞋子,天無絕人之路,孩子一天天長大,母親的辛苦黃明朝一起承擔。

還替父親還負債,在家族裡,孝順爺爺、幫助行動不便的伯伯。他做對的事、走對的路,努力翻轉人生。最終,黃爸爸落葉歸根,人生需要圓滿,黃明朝照顧時,告訴父親:「過去惡念不生、未來善念不滅。」

不是冤家不聚頭,要相信因果,黃明朝認為這都是這一生的功課。上人常開示,過去生種了甚麼因,今生就得甚麼個果,所遇到的人事物都是來考驗。黃明朝講自己的故事勉勵這位婦女一定要堅強,放下自己的執著,要有法,才有辦法。

「感恩過去生、把握今生、祝福來生,所做都是為自己負責、為來生負責。」黃明朝來分享希望大家能撥時間把自己的生命做盤點,實業家賺錢很重要,是照顧員工生存最重要的條件,但是要懂得回饋社會,有助人、小我的人生,才是無價。

◎有福之人 遇善因緣

來自虎尾的實業家榮董陳榮彬,聽到黃明朝的故事、看見聽障的林儀珊演出很感動,因為上人創造慈濟世界,廣度有緣人來行菩薩道,哪裡有苦難菩薩就出現在哪裡。茹素二十多年的他,與同修廖宜榛、兒子陳義誠都是受證的靜思弟子。

陳榮彬從二十幾年前的慈濟路開始盤點。有一次手錶故障,送到虎尾寶島鐘錶行修理,之後成為忠實顧客,因而認識老闆吳文禮夫婦,老闆娘吳美華是慈濟志工,受她邀約參加慈濟列車,回到花蓮參訪靜思精舍,聆聽精舍師父分享慈濟故事,聽了,在心中種下慈濟種子的因。

當1999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震毀很多家庭,也震出很多人間菩薩,陳榮彬說:「看見慈濟人不分日夜投入賑災,我感動萬分!」於是他一起參加慈濟義賣活動,將所得捐給慈濟救災、正式成為慈濟會員,加入慈濟行列。

同修廖宜榛參加見習培訓,募心募愛成為委員,陳榮彬還忙著經營毛巾工廠的事業,都在幕後默默支持妻子,知道上人要大家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工廠開始配合資源回收,將工廠不用的資源全部交給慈濟回收。

這期間,志工吳茂坤邀他到高雄參加「實業家靜思營」,了解到實業家對社會的責任,又在同鄉志工周世文的鼓勵下參加見習、培訓,2014年陳榮彬受證慈誠。

「感恩永達師兄常來提起捐榮董之事,我心逐漸受感動,雖然不是很富有,但是有心。上人說要知福,惜福再造福。」陳榮彬又說:「臺灣以善以愛為寶,生活在寶島臺灣都是有福的人,有能力就要布施;布施後三輪體空,無所住其心。」

在六度萬行中,第一是布施,布施有很多種方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可除貪念、治慳貪。陳榮彬感恩諸多善因緣成就,他謙虛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人發心加入慈濟大家庭。

◎德善傳家 一念之間

雲林區第二位分享的榮董是從事營造業的龔坤奇,分享受證「人文榮董」的心路歷程,他首先感恩志工李根德夫妻的牽引,帶他與同修黃凱稜進入慈濟,讓他感到這是件很榮幸的事。

因為承包工程的關係,龔坤奇長期在外工作,壓力很大:「老大出生後,我回到家他已三歲;老二出生也是一樣。」但是黃凱稜不希望家庭生活如此疏離。後來老三出生,家裡三個小孩都是男生,很調皮,吵翻天很傷腦筋,希望找一個可調適的地方,所以這也是接觸慈濟的因。

「感恩慈濟師兄、師姊帶領我們慢慢熟悉,但是一開始,自己在家業、事業、志業很難平衡,黃凱稜常說我只出一張嘴。」龔坤奇總都深深懺悔。

龔坤奇出生在1966年,與上人創造「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同年,他感受到父母在那年代的辛苦,尤其體會上人從五毛錢開枝散葉的艱辛,「上人是我們的典範,上人的教導,給我們方向讓我們追隨。」

捐榮董,對的事做就對,但只以一人之力,能力是有限的,若集結大家的點滴,可以有更大的力量去助人,讓社會更加溫暖,不只臺灣,全世界都感受到慈濟團體的力量。

龔坤奇還言及有形、無形的傳承,要傳承甚麼?有形的物質可能會滅失不見;無形的就是家風、家訓的精神。要把人生正確的價值觀念留給代代子孫,無論在家族、在事業才能延續、永恆。

要以財產或以德善傳家,全在一念之間。有因緣接觸慈濟,透過榮董的捐贈,起一個頭,一起往前走,可以幫助慈濟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滴水成河、積沙塔,相信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都希望能夠幫助有困難的人,讓世間愈來愈美好。

圖左 :來自虎尾的實業家榮董陳榮彬,分享後走下臺,高興地與大家揮手說感恩。[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主持人黃添明(左)介紹來自高雄的榮董黃明朝與妻子來到雲林聯絡處分享「遇見更好的自己」。[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雲林區榮董龔坤奇,從事營造業,上臺分享自己受證「人文榮董」的心路歷程。[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雲鄉陶笛社」團長籃文龍(左一)與何美娟老師(左五)帶領團隊用陶笛樂音,傳遞美好的節奏。[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榮董新春團拜暨人文講座,雲林榮董余天助感恩嘉義、臺南、高雄的榮董,還有北區陳秀琇夫妻特地來陪伴。[攝影者:李彥賢]
圖右 :雲林合心榮董幹事黃春鶯(中)、李永達(右)及同修郭佳菊(左),準備三百份雲林名產要與榮董結緣。[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主持人黃添明妙語如珠,分享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在關渡靜思堂的「常不輕」蔬食餐廳,是第一家,有高雅的環境,從菜色讓人了解蔬食可吃得健康又容易煮。[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榮董林桂蘭感到有願就有力,因1997年回靜思堂參訪看見榮董的照片很莊嚴,當下發願自己有能力也要捐榮董助人。十六年前她的先生不贊同,先生往生後,為自己捐榮董;幾年後女兒蕭鈰允也捐榮董;後來受女兒請託,也為先生圓滿榮董而法喜充滿。[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因為看見慈濟人無所求的付出,游淑英校長在2009年捐榮董,今年剛退休就為媽媽捐榮董,感念媽媽養育之恩。因為游淑英出生不久爸爸就過世,媽媽一手扶養五個孩子,栽培她在教育界服務,她不敢說有成就,但父母恩重難報,至少表達對媽媽的一片孝心。[攝影者:黃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