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佛國傳承靜思人文 慈憫貧生育之以禮

E-mail 列印
「Sister,when will you come back?」從2023年3月起,與馬來西亞教聯會老師姚雅美(慈淯)建立起情感的幾所學校校長和老師,知道她因簽證時限到期,即將返國,紛紛如此問她。「 I will come again soon.」姚雅美回答他們。

話說姚雅美一年來與菩提迦耶二十多所學校的因緣,得從2023年3月13日開始。兩天前(2/11),第一批進駐印度的馬來西亞慈濟志工蘇祈逢(濟祈)、楊文輝(本揚)、張瑞詩(慮韻)、姚雅美、鄧亦絢(明眩)和陳春早(明藻)來到菩提迦耶,緊接著於12日見到思龍加村的潔燕蒂(Jayanti Kumari)。

◎席地而坐手抓飯 衛生堪憂送餐具

潔燕蒂聽了蘇祈逢說想要在村對面的思龍加政府學校(Rajkiya Madhya Vidyalaya Silaunja school)帶動人文教學,問她是否能設法引見校長?她告訴蘇祈逢,她正是該校的歷史老師,志工們可以第二天到學校來,她將會安排志工與校長面談。

第二天,蘇祈逢播放慈濟在藍毘尼的學校,學生因人文課改善行為的影片給校長看,徵求用靜思語來提升學生的品德。得到校長的認同,慈濟教育志業從此在菩提迦耶起步。

團隊一所學校接著一所的接觸,將靜思語帶入校園,也關懷學校的需求。譬如他們看到思龍加政府學校的孩子直接坐在教室外的走廊用餐,菜餚中不想吃的葉子就往旁邊丟,導致附近的狗和羊也都過來覓食,形成人畜共食的畫面,令人擔心。

餐具也不夠,全校二百二十多個學生,只有七十個餐盤,得輪流使用,低年級的吃完才換高年級的學生吃,「席地而坐用餐,衛生條件堪憂。」團隊很是替他們擔心。討論後,團隊決定採購一百五十套的杯子、餐盤和湯匙跟學校結緣,於3月16日在全校師生見證下交給校長,並教導孩子們飯前要洗手。

不過後來團隊發現,孩子們仍然習慣以手抓飯進食。此與印度人的信仰和歷史傳統有關,用代表勞動和潔淨的右手來取食,以示對賜予食物的神靈的敬重。加上因天氣炎熱,會把食物放涼了再吃,不會燙手,吃完再洗手即可。

這是不同的風俗文化,志工自然予以尊重,只是孩子們沒有洗手就把食物往嘴裡放,而且指甲很長,藏汙納垢,容易「病從口入」,教育組於是從加強衛生教育去教導,「檢查指甲和剪指甲,洗手七步驟」,也成了入校時的另一幅人文風景。

◎因佛相遇 靜思語走入寄宿學校

團隊每日出門前往各村或各校,會經過尼連禪河,在蘇祈逢提議下,趁著週日學校沒有活動,團隊於3月26日再次前往苦行林(Tapovana),沿著佛陀走過的足跡,經尼連禪河、牧羊女蘇嘉塔大塔(Sujata Temple),徒步約十二公里,最後走到佛陀證悟的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烈日下,團隊已經走了快三個小時,來到接近牧羊女村蔬菜市集(Bakrour Vegetable Maraket)的路上。設在市集旁一幢二層建築的佛陀教導寄宿學校(Buddha Gyan Niketan Residential School)的校長紹拉夫(Saurav Kumar),在樓上看到團隊一群人遠遠走過來,還穿著一樣的服裝,他招呼大家到校一晤。

因還要到摩訶菩提寺誦《無量義經》,趁執行團隊與校長會談的當下,姚雅美和張瑞詩,看到一樓教室裡,學生盤腿坐在木板上,又從校長口中得知這裡的學生多數住在學校,教室也是學生晚上睡覺的寢室。

環境如此克難,姚雅美當下就決定,「這所學校很特別,我們認養了。」她跟校長提出請求:「你願不願意讓我們進校來教靜思語?」紹拉夫校長聽了她們關於教學內容的簡介後,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

4月3日,教育組志工正式走入佛陀教導寄宿學校,從〈幸福的臉〉團康帶動起。因為他們到各校時,發現老師和學生的臉上不見笑容,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因此會藉由輕快的旋律,讓孩子感受「微笑的臉」最美麗。靜思語教他們「最美麗的臉是微笑的臉」,孩子們你看我,我看妳,發現果然是笑容最令人喜歡,一個個都開心笑了。

看到孩子們把簿子放在課本上抄寫,衣服掛滿四周,遠遠不同於馬來西亞的學校,姚雅美心中很是不捨。後來持續進校,更讓她知道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就是孩子們是在頂樓露天用餐,除非真的是太熱了,或是下雨,才會在教室用餐,因為怕餐食掉在睡覺的木板上,招惹蒼蠅和老鼠。

四月的菩提迦耶每天平均溫度都在三十度以上,有時更高快到四十度,汗如雨下,讓人只想躲進室內或陰涼的地方。但寄宿學校孩子,是在豔陽底下用他們的早、午、晚餐,對比馬來西亞的學習或用餐環境,有如天壤之別。因此,即使暫離佛國,姚雅美依然惦記著這群孩子。

◎校長兼舍監 二十四小時照看

每個星期一,是教育組人文老師跟佛陀教導寄宿學校孩子們,相見歡的日子。2024年3月11日,剛好也是姚雅美來到菩提迦耶滿一周年的日子。她帶領著人文老師來到學校,老師們進班去教靜思語,觀察各班都已就緒後,她來到校長室,跟校長互動。

育有兩男一女的紹拉夫校長,家在三十七公里外的比比佩斯拉(Bibi Pesra),車程約需一個小時。但校長不常回去,因為學校裡有更多需要他照顧的孩子。如同他與志工初相見那天,是星期假日,當時姚雅美曾問他為何放假了還在學校,他說因為是寄宿學校,很多學生因為家住得遠,他必須留在學校「看頭看尾」,也不好請老師們幫忙,因給付的薪水不高,沒有理由要他們犧牲假日來陪伴學生。

「為什麼你願意如此犧牲奉獻?」姚雅美好奇問。

校長解釋,為了維持學校營運,每個月還是會向學生家長收取費用,基本的學費是二千二百盧比(約合新臺幣八百四十元),單親有困難的會便宜七百盧比。

「因為我也是貧苦人家出生的小孩,家裡是靠爸爸騎三輪車載客,賺取微薄的收入,養大我們幾個小孩,讓我們受教育,現在我有能力了,也要幫助貧困的人。」父親的身形典範深深影響了紹拉夫校長,聽他一席話,令姚雅美感到十分敬佩。

◎食指浩繁 辛苦維繫

就讀九年級的萳希(Nancy Raj)住在苦行林前正覺山山腳下的賈格迪什布爾村(Jagdishpur),因此她只有在節慶的時候才會回家,平常都住在學校。她與班上同學上了四個多月的人文課,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要有笑臉。「我從老師那邊學習到對父母親要尊重,對人講話要有禮貌,注意個人的整潔,打掃居住環境,然後對人說要輕聲細語。」

雖然零用錢不多,但萳希因為靜思語有教到「省下零用錢,幫助貧窮人」,所以她有錢時也會到校長辦公室投竹筒,希望能累積起來幫助有需要的人。

萳希的哥哥已經從這所學校畢業,到另一所學校升讀十年級,弟弟勞杉(Raushan Kumar)讀四年級,能夠流暢的讀誦今天教的「The most ordinary person has the most blessings.(最平常的人最富有)」,他很喜歡人文老師每週來學校教他們靜思語。

接近下午兩點,孩子們的午餐時間到了。低年級的孩子陸續走上樓來,洗了餐盤後前來盛飯菜。校工舀了近半盤的白米飯到盤子中,接著是一道加了薑黃和香料的扁豆湯(Daal),最後是糊狀的馬鈴薯咖哩(Sabji)。看隊伍排了有點長,姚雅美先是接過校廚的勺子來幫忙舀湯,校長也熟練地幫孩子加湯。

孩子們依序排隊打餐,不吵不鬧地裝好飯菜,走到空地處坐下來,用手抓起飯來往嘴裡放。有比較陰涼點的地方,男生並不會搶著去坐,而是讓給女生;取餐時也是,男生先到了,有女孩子後到,他們會自動讓她們先取餐。等到孩子和老師們都打好餐了,校長才拿起他的盤子盛好飯菜,走到教職員用餐的木板區坐下來。

為了供應全校師生用餐,一餐飯要用掉三十七公斤的大米和十五公斤的馬鈴薯。紹拉夫校長在餐後帶姚雅美前去放馬鈴薯的地方,如小山般的馬鈴薯,校長說大概一個星期就會吃完了。「食指浩繁」,有賴外界支援,真是辛苦校長了。

◎嚴師變慈師 佛國化育信願行

姚雅美退休前是華文學校的副校長,兼管學生事務。認識慈濟以前,她督導學生時,不假顏色,時常是高高舉起藤條,嚴厲管教學生。學生遠遠見到她,會退避三舍,因不想當面被碎念或指責。直到慈濟人走入她的校園,徵詢能否讓大愛媽媽到學校帶動……

姚雅美雖然不認識慈濟,但覺得似乎可行,她請校長讓她先去慈濟會所上大愛媽媽成長班課程,深入了解大愛媽媽為何,校長也同意了。每週五中午,她離開學校到慈濟會所上課,下了課再回到學校完成未竟事務。因為被上人的教育理念深深打動,才上第二堂課,她就填寫志工申請表。

因陪伴學校輔導組組長去家訪行為偏差的孩子,姚雅美才了解到在馬來西亞有一些家長不重視教育,家裡連一張孩子做功課的桌子都沒有,她才理解到,「原來孩子沒有做功課,有很多的因素,所以必須要去了解,單方面用體罰方式是行不通的。」

「老師心,菩薩心,愛之深,教之切。」姚雅美發現用上人的法來愛孩子,孩子反而能接受,勸到一半,他們會因懺悔而哭了起來;在過去,孩子們被打時,卻不會哭,甚至一見到她,直接就把手伸出來,一副反正你要講什麼我都知道,不會真正去改過。

因為在教聯的薰陶,她不再那麼容易因學生不聽話而生氣,「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和「生氣是短暫的發瘋」這二句靜思語對她影響很大。變得柔軟起來的她只需輕輕說,學生就能重重聽進心裡,知錯了。「副校長整個人變了樣!」不一樣的副校長,成了學生畢業後會再回來感恩的師長。

◎安住願力 以身作則去教導

投入教聯,姚雅美決定在五十六歲時提早退休,全心全意做慈濟。校方一再挽留,家人請她再做考慮,她也都不為所動。政府發給她作為獎勵的恩俸金九萬馬幣(當時幣值約新臺幣一百萬),她直接就捐作榮董,因為她知道,慈濟四大八法的志業要推動,需要很多助力。

姚雅美單身,接到雪隆分會副執行長蘇祈逢邀請她到佛國來主責教育組,「我覺得我是最有條件的人,因為我只要拉著我的行李,把門一關,我就可以上飛機。所以,我就來了。」

來到佛國,每當看到滿街都是髒亂的環境,她的心理會升起「這樣的一個環境,怎樣能夠待下去?」當她這樣想的時候,就會想到上人,「我是上人的弟子,我既然已經答應上人,我不可以反悔,我要承諾。所以不管怎樣,我就要咬緊牙根留在這裡。」

她「安住願力」,以身作則去教導本土的人文老師,「我們就是用非常柔和的方式,沒有用那種責罵、責怪的方式,做錯事情我都會分析,讓他知道錯在哪裡,要怎樣做才是正確,慢慢的引導。」

去年在佛國住了一百五十一天的姚雅美,今年預計比去年停留更久。靜思語在學校的帶動,已經給許多學校帶去正面的影響,接下來她還有很多想推動的,像是蔬食、《證嚴上人說故事》,還有多認養幾所學校。

「教育是一條非常長遠的路,也是一條不容易的路,我就是做教育的人,就如同上人給我的法號『慈淯』,要我用慈悲柔軟的心,用法水去澆灌下一代。」謹記上人「把身體照顧好,和用心陪伴本土志工」的殷殷叮囑,她要繼續在佛國春風化雨,「教之以禮,育之以德」。

圖左 :2023年3月16日慈濟贈送思龍加政府學校一百五十套的杯子、餐盤和湯匙,孩子們用盤子和湯匙進食。[攝影者:楊文輝]
圖右 :菩提迦耶佛陀團隊於2023年3月26日前往苦行林(Tapovana),沿著佛陀走過的足跡,經尼連禪河、牧羊女蘇嘉塔大塔,徒步約十二公里,最後走到佛陀證悟的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的菩提樹下頌《無量義經》。[攝影者:楊文輝]

圖左 :2023年4月3日,教育組志工正式走入佛陀教導寄宿學校(Buddha Gyan Niketan Residential School),從〈幸福的臉〉團康帶動起。[攝影者:鄧亦絢]
圖右 :人文老師阿莉亞(Aliya Rahman,右)幫孩子們檢查靜思語是否寫正確。[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就讀九年級的萳希(Nancy Raj,左)住在苦行林前正覺山山腳下的賈格迪什布爾村(Jagdishpur),因此她只有在節慶的時候才會回家,平常都住在學校。靜思語讓她學習到對父母親要尊重,對人講話要有禮貌,注意個人的整潔,打掃居住環境,然後對人說要輕聲細語。[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萳希的弟弟勞杉(Raushan Kumar,右)讀四年級,能夠流暢的讀頌今天教的「The most ordinary person has the most blessings.(最平常的人最富有)」,他很喜歡人文老師每週來學校教他們靜思語。[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姚雅美老師(左)幫佛陀教導寄宿學校的學生打餐。[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女生坐在有搭棚子的陰涼處用餐。[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等到孩子和老師們都打好餐了,校長紹拉夫(Saurav Kumar,左側橘衣者)才拿起他的盤子盛好飯菜,走到教職員用餐的木板區坐下來。孩子們席地而坐,在大太陽底下用餐。[攝影者:呂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