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遇良醫 恰如「驚蟄」時節見生機

遇良醫 恰如「驚蟄」時節見生機

E-mail 列印
2024年3月9日,節氣已進入「驚蟄」,春分未至的時節。中區榮董團隊於臺中靜思堂舉辦今年度第一場「中區榮董人文饗宴」的聯誼活動,特地邀請臺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醫師,與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暨 神經外科主任陳金城醫師,分享醫療人文故事。

◎打開心窗 以音樂療瘉病苦

3月9日的午後,臺中靜思堂的感恩廳裡,迴盪著動人心弦的嫋嫋樂音。參與「中區榮董人文饗宴」的會眾,陶醉在具有民族風格的巴烏樂器譜出音色優美的旋律中。

視障街頭藝人張友綸,在媽媽的協助下,以巴烏、陶笛兩種樂器,吹奏了十首民俗歌曲,悠揚的笛聲深獲大家的讚賞。張友綸九歲時,腦部長了腫瘤。手術後,因腦水壓迫視神經造成雙眼全盲。從小到大,歷經數次大手術,使得手足神經受損,導致肢體活動力變得遲緩。目前三十一歲的他,還在口服化療中。

大學畢業後,張友綸在盲人重建院接受直笛老師的指導,逐漸喜愛直笛音色的優美圓潤,對吹奏產生興趣。他打開心窗,克服了視覺障礙與肢體無力的困礙,用心學習簧管樂器,並考取街頭藝人的證照,擅長以巴烏、葫蘆絲、直笛、陶笛等四種樂器演奏。

他是臺中慈濟醫院的音樂志工,總是帶去輕柔的樂音,舒緩病患的病苦。張友綸充滿感恩地說,「能夠和大家分享音樂的美妙,都是老師的教導和媽媽一路扶持的功勞。」透過音樂的薰陶,他眼盲心不盲,心地明亮,希望藉由現身說法,激勵生命遭遇挫折的人,以正能量跨越人生障礙。

◎復健醫療科技 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司儀王亭怡表示,自己曾經罹患肩膀疼痛的疾病,痠痛到手部無法舉高。為了緩解症狀,嘗試以推拿、熱敷、電療、穴道按摩等傳統復健方式治療,都不見成效。直到由臺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醫師為她診療後,肩頸痠痛的疾病才獲得改善與治癒。

「肩關節疼痛的問題,最主要的是,必需透過不同儀器的檢查,才能確認病源所在。」蔡森蔚強調關節疼痛的原因,不會只有一個。蔡醫師接著以「肩關節復健治療」為主題和會眾分享,在不動手術的前提下,經由復健治療的方式,就可以達到療效。

蔡森蔚表示,肩關節治療策略,分為侵入性治療和非侵入性治療。侵入性治療有注射、抽取、手術等方式;非侵入性治療有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震波、超磁場、關節鬆動等方式,在接受治療前,需由醫審慎評估治療策略。

有位會眾提問何謂「增生治療」?

蔡森蔚說明,「增生治療」就是將促進修復的增生劑注射到患部。這必須依病況選擇不等濃度的醫療級葡萄糖液,或與活性B12,或搭配PRP富含血小板血漿一同治療。最主要的是,藉由增生劑獨有的特性,重新啟動組織修復機制,來達到修復的效果。

「藉由復健醫療科技,幫助更多人解除病痛,改善生活品質,就是復健的意義。」蔡森蔚再強調。

◎偏鄉服務 開啟患者新人生

「我只會做一件事情,就是看病人。做醫生,就是要做到最好,盡自己的本分讓病人好起來。當病人的身體好起來了,就是給自己最大的回饋。」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暨神經外科主任陳金城醫師謙虛地說。

2019年獲得臺灣醫療奉獻獎的陳金城醫師,出生在嘉義大林鎮,在貧困的家庭中成長。求學期間,因為老師的鼓勵,勤學苦讀,考上臺大醫學系就讀。在臺大醫院完成神經外科專科醫師訓練後,毅然決定回到重症醫療資源匱乏的故鄉服務。

2000年,他回到大林慈濟醫院駐診,以專長貢獻在自己成長的土地上。大林慈院啟業後的四年期間,神經外科只有陳金城一位醫師。他二十四小時待命,不分晝夜,隨時搶救生命,視病如親的診治患者,讓病患感動又感恩。

雲林區,五十六歲的吳姓女志工,在蔬菜加工廠工作,頸椎疼痛超過半年的時間,漸漸地手腳完全無力,症狀像中風。執行頸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長了腫瘤,確診為罕見的「伊文氏原發性肉瘤」。經由陳金城的手術治療,她如願地回到社區,圓滿參加經藏演繹的心願。

一位罹患「後縱韌帶骨化症」的黃小姐自述,罹病後的人生是痛不欲生,猶如身處地獄般地痛苦,對生命感到絕望。幸好看見大愛臺播出「指尖的溫暖」戲劇與網友的推薦而找到陳金城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成功的黃小姐,能夠自由行走,擺脫坐輪椅的命運。她滿懷感恩地說:「能夠重新站起來,感謝陳醫師拯救了我這條命,讓我有重生的機會。」

苗栗縣,五十八歲的張女士,十八年前因「腰椎椎間盤突出」,在北部的醫院陸續接受三次手術。數年來,輾轉求醫,症狀一直沒有好轉。痠痛到想結束生命的張女士,到廟宇請示白沙屯媽祖,獲得媽祖指示,到大林慈濟醫院找陳金城做手術治療。媽祖的指示,虔誠的她深信地來到大林慈院掛陳醫師的診,終於解除多年病痛的折磨,從此黑白人生變成彩色的。

靦腆的陳金城,露出滿意的笑容,對聽眾聽眾說:「醫療的本質就是愛,為病人多做一點醫療上的協助,連神明都會認同。」現場響起一片笑聲和掌聲。

行醫數十年的陳金城,追逐精湛的醫術,成就的不只是病人本身,而是一個家庭在自己的手中圓滿。

◎良醫診治 重拾健康人生

后里區志工吳玉樓,從社區群組得知兩位醫師要分享醫療人文故事的訊息,特地排出時間到現場聆聽。他表示,年紀大了,身體的機能都在退化中,透過醫師的分享與提醒,就能察覺自己身體的狀況與不適。當家人或親朋好友,因疾病需要就醫時,也可以把醫療知識轉知給他們。每個人求醫的過程和方向若正確,就不會造成醫療的浪費與身心的負擔。

身著便服的曾年燻老師,是慈濟教聯會的資深幹部。她分享:「2004年,七十多歲的婆婆,脊椎彎曲幾近九十度。求診於中部的多位醫師,都認為她年紀大了,不宜動手術。直到尋求陳金城醫生的手術治療,婆婆才恢復挺直的身軀,並擁有舒適健康的晚年生活。現年九十多歲的婆婆和我的一家人,都非常感恩陳醫師的仁心仁術。」

一場溫馨的醫療人文分享,恰似「驚蟄」時節的到來。經過寒冬,蟄伏的萬物開始活躍於天地間,展現生機,宛如重症的病患,得到良醫的診治,重拾健康的人生。

圖左 :臺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醫師表示,肩關節治療策略:分為侵入性治療和非侵入性治療。在接受治療前,需由醫師審慎評估治療策略。[攝影者:王佩娟]
圖右 :身著便服的曾年燻老師(右一),是慈濟教聯會的資深幹部。她七十多歲的婆婆,曾經脊椎彎曲幾近九十度,直到尋求陳金城醫師的手術治療,才恢復挺直的身軀,全家至今都非常感恩陳醫師的仁醫仁術。[攝影者:王佩娟]

圖左 :臺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以「肩關節復健治療」為主題,和會眾分享,在不動手術的前提下,經由復健治療的方式,就可以達到療效。[攝影者:留榮松]
圖右 :中區榮董團隊於臺中靜思堂舉辦今年度第一場「中區榮董人文饗宴」的聯誼活動。會眾專注地聆聽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暨神經外科主任陳金城醫師分享醫療人文故事。[攝影者:留榮松]

圖左 :視障街頭藝人張友綸(左),在媽媽的協助下,以巴烏、陶笛兩種樂器,吹奏十首民俗歌曲和會眾分享,悠揚的笛聲深獲大家的讚賞。[攝影者:陳鎮嘉]
圖右 :司儀王亭怡表示,自己曾經罹患肩膀疼痛的疾病,痠痛到手部無法舉高的情形。由臺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醫師為她診療後,肩頸痠痛的疾病才獲得改善與治癒。[攝影者:陳鎮嘉]
圖左 :后里區志工吳玉樓(左一),從社區群組得知兩位醫師要分享醫療人文故事的訊息,特地排出時間到現場聆聽。他表示,年紀大了,身體的機能都在退化中,透過醫師的分享與提醒,就能察覺自己身體的狀況與不適,也可以和家人或親朋好友分享,今天學習到的醫療知識。[攝影者:陳鎮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