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零距離的愛 尼泊爾慈青線上共修

E-mail 列印
「雖然二地距離很遠,感恩科技的進步,讓連線共修零距離。」新加坡慈青學長鄭允然在2023年12月16日的線上共修,透過法義的分享,讓遠在尼泊爾的慈青有機會多接觸證嚴上人的法,讓「心」也零距離。

202 3年6月初,新加坡慈青學長發心為帶動尼泊爾慈青,遠赴尼泊爾以兩週的時間陪伴與帶動,舉辦慈青聯誼、淨街、進校園愛灑等活動,帶著他們了解佛陀教義、上人的法與慈濟人文,回到新加坡後關懷不間斷,透過遠距離線上共修讓愛延續。

◎尼泊爾慈青 愛的因緣

尼泊爾慈青緣起於2022年11月的一場義診,由於缺乏翻譯志工,慈濟志工走入庫達巴卡學院(Khudabagar Adresh College)招募三十位年輕人協助,隨後進入校園進行愛灑活動,並邀約這些年輕人繼續參與慈濟的活動。2023年5月1日,尼泊爾慈青正式成立,十七位來自不同學院的年輕人,完成授服儀式成為慈青。

2023年6月01日,十一位新加坡慈濟志工其中包括四位慈青(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學長,遠飛到尼泊爾,不是去爬山也不是去旅遊,而是懷抱著一顆報佛恩的心,要到佛陀的故鄉為當地的鄉親付出。

經過兩天的輾轉飛行,一行人在吉隆坡轉機再飛往加德滿都,最後落地藍毘尼,隔天(6/3)即參與六月分的慈善發放,參與人員分成五組,這一次有教聯會的教師、校長、新馬慈濟志工、慈青、本土志工等三十三人,將生活所需的物資親送到照顧戶的家。

第一次參與慈善發放的慈青烏爾米拉(Urmila Chaudhary)看到照顧戶受貧病之苦與無助的表情,一時不捨的心情湧上心頭,躲到一邊偷偷的拭淚,新加坡慈青學長陳琴燁見狀馬上遞過紙巾,並輕輕地撫摸她的肩膀,雖然語言不通,卻用手示意平撫了她的心。

在炎熱的天氣下發放結束,回到慈濟在尼泊爾的會所分享心得,大家從做中更加體會到「見苦知福,有福的人更要多造福」﹔四位新加坡慈青學長接著與十三位藍毘尼慈青舉行聯誼活動。

◎善與愛種子 植入心田

大家圍成圓圈席地而坐,透過慈青羅比娜(Rabina Kasaudhan)的翻譯,大家做自我介紹的「破冰遊戲」,並分享浴佛節的感動,聊到〈跪羊圖〉手語演繹,人人都有滿滿的心得分享,共同的話題讓大家從不認識到熟稔,化解了隔閡,藍毘尼慈青還為在現場的四位慈青學長演繹了一小段〈跪羊圖〉手語。

「他們不懂中文還能那麼認真虔誠的演繹,真讓人感動!」慈青學長潘苡吟忍不住感動的淚水表示,希望愛的漣漪能不斷擴散,要把握因緣,好好帶動他們,把善與愛的種子,植入每一位慈青的心田裡。

「我們雖然來自不同國度,但通過一段手語我們就連結了,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慈青。」學長們在手語結束後分享看到的感動,也期許在座的十三位慈青夥伴,在演繹當中要體會〈跪羊圖〉所要傳達的是孝道精神,只要走在人生正確道路上,未來不管去到世界哪一個角落,都會讓父母安心。

◎盡一分心力 淨街活動 

當地人對環境衛生不很重視,對環境保護的觀念也不强,2023年6月9日,在新加坡慈青學長建議下,進行淨街活動。

雖然天氣炎熱,九位慈青在慈濟志工與慈青學長陪伴下,分成兩組,每一組將垃圾分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大類,從會所至阿羅卡飯店(Hotel Aloka Inn)飯店,沿著馬路兩旁撿拾垃圾,大家歡喜付出,吸引很多路人關注與讚歎。

一群小孩乞丐學著撿垃圾的動作撿拾,一位販售紀念品的年輕人庫瑪爾(Kumar Poudel)也跟著撿路邊的垃圾。

短短四十分鐘的淨街活動結束後,大家回到會所稍作休息並做心得分享,羅比娜分享活動的意義,並教大家認識環境衛生的重要,整潔的環境不僅能讓人感到舒服、心曠神怡,也能維護身心的健康,她表示,「之前不知道如何去做,今天參與過後,我們做到了,這真的是我們的責任,可以幫助別人還有環境。」

慈青薩比塔(Sabita)承擔這次活動翻譯,覺得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下次要帶更多人來參與﹔慈青普嘉(Puja)的英語不太好,她以簡單的英語分享,覺得自己很幸福,能够打掃自己住家附近的街道﹔慈青蘇尼爾(Sunil)表示,藍毘尼是國際知名的地方,看到其他人被影響,所以本地居民能一起來做也很好。

「當我們需要請您們準備早餐,您們就立刻幫我們買好所有的早餐,還跟著一起去掃街。」慈青學長陳琴燁(懿晨)感恩慈青們給予滿滿的愛,也期許每一位慈青可以關注周遭的環境,為自己身邊的環境,來盡一分心力。

◎分享靜思語 校園愛灑

透過也是教聯會成員的庫達巴卡中學校長拉姆巴里(Ram bali Yadav,誠願)以及該院校慈青學生羅比娜的因緣,學長們在2023年6月11日、12日走入庫達巴卡學院進行為期兩天的愛灑宣導,有三十四位學生參加,四五個人擠在一張六呎長的板凳聽課,大家興致勃勃,一點也不覺得擁擠。

「大家如何安排一天的作息?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有多長?」慈青學長們請大家拿出紙和筆,畫出二十四個長方形格子,每個格子上寫上1 到24數字,再塗上不同的記號,標記著哪一段時間在做什麼事?

每個人安排生活作息都不同,可說是包羅萬象:睡覺、工作、使用手機、讀書、溫習功課、吃飯、自由時間、玩樂、下田耕種及和家人共處等,學長藉此鼓勵大家要好好珍惜與善用時間,因為光陰一去不復返。

除了安排靜思語分享、一灘血的故事、竹筒歲月、以及米撲滿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也播放一則敘利亞難民因戰亂,住在全是彈孔、被炸毀的廢墟中,三餐無以為繼,生活極苦的影片,學長提醒人人要珍惜愛護環境,「因為我們是大地母親的兒女,要愛護我們的環境。」

最後在尼泊爾語版的〈一家人〉歌聲中,圓滿落幕這兩天的愛灑活動,雖然手語動作有點生硬,在不同國度裡音調動作卻都一致,因為大家都是慈濟人,而「藍天白雲」的身影已將希望,灑落在世界每一個角落。

◎線上薰法香 雲端精進

慈青學長回到新加坡後,開始推動星期六線上薰法香,每次截取《妙法蓮華經》的一段上人開示,經由阿瑪凱什(Amarkesh)和羅比娜二位慈青,協助翻譯尼泊爾語,讓本土慈青更加清楚分享的內容,再針對當中的內容,與在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體會做分享。

2023年7月 22日是首次透過ZOOM,與遠在尼泊爾會所的八位慈青連線共修,在播放上人開示《法華經‧序品》影片後,「為何將法比喻成水?」慈青學長鄭允然(懿允)提出問題,大家在線上踴躍發言,畢舒(Bishu)分享他從上人的開示了解到人人的心就像堆積了灰塵的暗室,而法就如水一樣,可以把這些灰塵洗淨,讓智慧得以浮現、

慈青羅珊(Roshan)分享「修福,造福,就會讓智慧增長」,「我們每天在慈濟所做的就是在修福、造福。」鄭允然勉勵大家,心中的無明塵埃愈來愈厚就越難改,「趁大家年紀還輕,現在只要有法水,了解道理,就可以輕易地洗淨塵埃,改變習氣。」

◎注入新希望 培育種子

2023年12月16日,第二次線上精進共修,分享上人開示《靜思妙蓮華》第二十六集《法華經‧序品》之「眾生皆有佛性」,有十六位慈青參加。連線的還有另一位藍毘尼慈青辟杜(Bidur),目前在北京師範大學攻讀中國哲學系碩士學位。

2024年2月17日是線上第三次共修,適逢農曆元月初八,海外志工都回國過年,藍毘尼會所只有本土志工留守。有十四位慈青利用週六休假的時間,聚集在藍毘尼會所,透過雲端精進,線上還有遠在北京的辟杜,一起連線共修《靜思妙蓮華》第四十三集《法華經‧序品》,「摩訶迦葉尊者的故事」。

鄭允然分享一則佛陀與弟子大迦葉尊者的故事,帶出「因緣」的概念。以芒果樹為譬喻,帶出,因、緣、果的關係。說明因果的呈現,可以是累生累世的。

畢連德拉(Birendra pd. Gupta)分享對因緣果報的認知,種下什麼種子,長出什麼果實,還要依靠天氣、雨水與土壤等種種條件,幼苗才能順利長大,開花結果。羅比娜也分享,業力不是只在此世今生,而是生生世世都會帶業去到下一生,這一生要種下好的種子,將來才會結出好的果實,好的果實再傳給更多的好人,如同慈濟傳播善法,人人都將受益。

「當地慈青淳樸,即使有的不諳中文,還是願意接受佛法。」鄭允然發願,希望盡己綿薄之力,讓佛法回歸佛陀的故鄉,讓更多人開啟正信、正念的佛教觀,協助帶動當地的慈青種子,「培育更多的慈青幹部,為佛陀故鄉的未來注入希望。」

圖左 :慈青在慈濟志工與慈青學長陪伴下,進行淨街活動。[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慈青學長們走入庫達巴卡學院(Khudabagar Adresh College)進行為期兩天的愛灑宣導。[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首次透過ZOOM與遠在尼泊爾藍毘尼會所的八位慈青連線共修。[攝影者:王渝嬋]
圖右 :2023年12月16日,第二次線上精進共修,有十六位慈青參加。[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淨街活動結束後,大家回到會所稍作休息並做心得分享,慈青羅比娜(Rabina Kasaudhan,左)分享活動的意義。[攝影者:RajKumar]
圖右 :參與六月分的慈善發放,慈青學長陳琴燁(右一)安撫第一次參與慈善發放的慈青烏爾米拉(Urmila Chaudhary,右二)。[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畫出二十四個長方形格子,每個格子上寫上1 到24數字,再塗上不同的記號,標記著哪一段時間在做什麼事。[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在庫達巴卡學院(Khudabagar Adresh College)進行為期兩天的愛灑宣導,有三十四位學生參加。[攝影者:RajKumar]
圖左 :第二次線上精進共修,分享《法華經·序品》第之「眾生皆有佛性」 第二十六集,有十六位慈青參加。[攝影者:吳南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