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安住願力接引新發意志工 印度第二場見習圓滿

E-mail 列印
「走路要找難路走,挑擔要揀重擔挑」是登山客氣喘吁吁爬上新北市觀音山上的硬漢嶺時,會看到的對聯。慈濟人要走的路是「慈悲濟世」的菩薩道,要挑的是「佛心師志」的天下米籮,遠比登山要來的任重道遠,因此想成為慈 濟的慈誠委員必須經過見習培訓的歷程,才能正式穿上慈濟為人所熟知的「藍天白雲」,全球皆然。

遠在三千七百多公里外的佛國菩提迦耶,從2023年以來,湧出許多新發意菩薩,願意和慈濟人一起走上菩提大直道,「為佛教,為眾生」。比照臺灣見習制度,這群本土志工在1月21日參加了首場見習志工課程,並於2月23日由慈濟基金會副總林靜憪(碧玉)授予灰衣、慈青及教聯的服裝。3月3日他們同步全球的大精進日線上研修,17日來到慈濟菩提迦耶會所(Bodhi Stay)參加第二場實體見習課程。

◎前線精進 香積後援

學員九點開始報到,但生活組和香積組,早齋後就開始忙了。在佛國餐餐讓海外志工充滿驚喜,經常在上到頂樓「景觀餐廳」用餐時,發出驚喜的「哇!」的香積林玉金(懿定),帶著黃釋玉(慮澤)開始洗洗切切,稍後將擔任隊輔的梁桂燕(慈至)、陳秀珠(明迎)和雲嬿婷(懿愿),以及負責報到的姚雅美(慈淯)也利用空檔先來幫忙。

因為今天將有七十多人要分梯在十二點(海外志工)和下午二點用餐(本土志工),多數志工都投入樓下的準備活動。

昨天下午,志工就先將椅子排好了,進門處,教育組窗口姚雅美(慈淯)領著本土志工報到。已受服的本土志工已經熟悉報到流程,在志工表上填寫基本資料。報到組除了確認名單,還要在衣領上貼上數字貼紙,方便稍後的分組交流。十二位慈青先後抵達,雪隆分會副執行長蘇祈逢(濟祈)親切與抵達者互動。

時間來到九點半,因今天的主題為慈善和職能培訓,由慈善組的士楊(Vivek Kumar)擔任主持人,用印地語引領大家禮佛三問訊、唱誦〈慈濟功德會歌〉與合十恭讀「慈濟十戒」、「慈濟志言」,行禮如儀。

第一堂課由海外志工陳文忠(本照)向學員說明臺灣的見習、培訓制度,以及本土志工未來應完成那些精進課程,及參與慈善、醫療、教育和人文志業的活動條件。他也預告了今年度的課程時間有5/19、7/21、9/15、11/17,另外6/2和9/1的大精進日也要參加。

慈濟志工隨著不同功能,還有慈青、國際人醫會和教聯會。可是兩位人文老師羅茲(Rozi Parween)和阿莉亞(Aliya Rahman)為什麼還是身著傳統的紗麗(Sari)以外的,另一種由長衫(Kurti)、長褲(Gharara/pants)和圍巾(Dupatta)組成的旁遮普服裝(Punjabi Suit)呢?

原來印度女性以穿著這二種服式為主;還有則是宗教因素,穆斯林女性習俗上是穿著罩袍或長裙,戴上頭巾遮蔽頭髮及脖子,和西式服裝簡單的T恤、長褲不同。

因此本土志工蘇達(Sudha Kumari)和妮哈(Neha kumari)是把灰衣白褲帶來會所更換,回家前會換回長衫和長褲。就像在1月的歲末祝福演繹〈千手世界〉時,她們在臺上所穿的,是另外訂製的。也因此,蘇祈逢已經商請縫紉班老師和學員,設計適合本地的慈濟制服,好令人期待。

◎慈善起家 及時重點直接

慈善組窗口陳美聰(慈任)用英文,再由蘇達翻譯,說明從慈濟自慈善起家,於1966年創立以及「竹筒歲月」的由來及精神。提到緬甸的「一把米」每月可以收集到三千公斤的「米撲滿」,幫助一百五十個家庭。問答時間,底下的學員都能正確回答數字,顯示他們剛剛都很認真聽講。

陳美聰提到慈濟自去年以來,幾個比較重大的慈善案例,包括思龍加村(Silaunja)五戶火災災民的援助,讓他們很快就能重建家園。「目前慈濟在五個村,有二十五個家庭長期接受物資協助。」由此陳美聰說明了為何慈善組訪視了一百一十多個家庭,為什麼不是全部都接受援助?

主要是因慈濟會評估他們是否真的需要?基本上是以年老無依、罹患重病、家中有就學中孩子需要接受教育,以及家庭身心有身心障礙人士,無力謀生者為優先。「及時、重點和直接」是慈濟在慈善援助和發放時重要的原則,而且要每月定期訪視。

慈善組也針對家訪時的注意事項做了說明,並有本土志工蘇達、妮哈和阿米(Amit Kumar)以戲劇方式做「錯誤示範」,例如要用敏銳的觀察力去瞭解照顧戶,以親切的態度跟他們互動,不要以個人意見給予照顧戶承諾或建議,以此來加深學員的印象。

陳美聰希望大家都能秉持「感恩尊重愛」去關懷慈濟的「感恩戶」,「因為要感恩他們示現苦相,讓我們更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

◎職能培訓 人生因慈濟而改變

在接著的職能培訓課程中,蘇祈逢副執行長以本土語問候大家並致歡迎之意,令學員感到十分親切。他從幾個調查數字來談印度有百分之五十二的婦女有願意從事有給職的工作,然而印度的婦女勞動參與率卻是從2005年的百分之三十二掉到2021年的百分之十九。

慈濟目前為牧羊女村(Bakraur)和思龍加村的二十五位婦女開設裁縫班,希望培養他們擁有一技之長,透過技藝賺取酬勞幫助家庭改善經濟。英文班和電腦班以男性學員居多,希望他們習得技能後,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打破貧困,翻轉人生

今天有多位接受過慈濟幫助的人士分享他們的感恩。牧羊女村村民比姆森(Bhimsen Prajapati)很感恩慈濟讓他能夠重新站起來。從事電工的他,六年前因觸電昏迷,醒來後記憶力和體力衰退,很難再回到重前。

慈濟接獲提報前去了解時得知他有意擺攤,於是協助他設立果汁攤,為此他特地將小攤命名為「佛陀果汁」來感念佛陀和慈濟。目前攤子的生意還不錯,每天有一千到一千五百盧比的收入。他另外找到一份夜班工作,希望增加家庭收入。

12日慈善組特地送了兩個有蓋的盒子,讓比姆森置放已剝皮的水果,避免受到蒼蠅的干擾,他非常地歡喜收下。志工也很勇敢地跟他「交關(臺語「惠顧」)」紅石榴汁,因為有志工一再叮嚀要注意衛生,他們也都盡力做到。15日五位海外志工和本土志工經過攤位時也喝了,目前安然無恙。

3月14日比姆森曾來會所,跟志工互動時提及去年排燈節冬令發放時,他聽到上人說的「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裡煮山河」特別感觸良多。這句話令他聯想起要盡力去幫助人,救人救心,還要有「自不量力」的大悲心。分組座談時他拿到了大大的「福」字吊飾結緣品,他開心地將吊飾掛在胸前。志工告訴他這個字的意義,祝福他愈來愈有福,他非常歡喜,不斷合十感恩。

懷抱兒子來參加、住在牧羊女村的縫紉班學員娜茲妮(Nazni Parween)是穆斯林,參與〈千手世界〉演繹時,勇敢拿下頭巾。她表示,自己本來就會一點點裁縫,志工邀約她報名縫紉班,來了以後學習到很多事情,也學會做襯衫和褲子。她很感恩證嚴上人給她機會,才不會待在家中沒有事做,空過日子。

就讀牧羊女村政府學校(Sujata Bakrour Government School)的卡藍(Karan Kumar)曾參與〈行願〉的演繹,鑑真大和尚不放棄的精神是他很想效法的。他很感恩慈濟每個月的物質包和房租補助,讓一家的生活沒有那麼壓力。

因志工進校教導靜思語,讓他學會了如何面對逆境,只要堅持面對,就可以迎刃而解。因為「聽話要仔細,說話要小心」(Listen attentively and speak thoughtfully)這句靜思語,讓他學會沉澱,思考對錯,不再像以前那樣出手打人。

卡藍的媽媽歌蒂雅(Gudiya Kumari)在丈夫往生後,獨力撫養卡藍和就讀六年級的女兒,只能打零工和兼做清潔工,收入微薄,生活艱辛。慈濟提供一家應急的補助和每月物資。得知她本來就會裁縫,志工買了一臺縫紉機給她,讓她可以多賺取一些生活費,照顧家人。

她分享時說,卡藍原本學業不好,直到遇到慈濟,開始有目標。「以前很衝動的卡藍,現在會三思而後行,這是很好的改變。」

◎行善不限一種 永懷慈悲心

今天課程有分組討論和分享,由一位海外志工搭配一位本土志工幫忙翻譯,七個小組在地下一樓和樓上熱烈討論和分享。

賈格迪什布爾村(Jagdishpur)村長迪內甚(Dinesh Kumar,又名品圖)偕夫人馬諾拉瑪(Manorma Devi)和拉胡納加爾村(Rahul Nagar)巴萬村長(Bavan Manjhi)也歡喜來參加見習課。

迪內甚覺得他今天從慈濟學到很多東西,像是慈善可以分為很多種,可以出錢、出力或提供好的思想。一毛錢、兩毛錢投入竹筒去幫助別人,一把米或兩把米都可以投入「米撲滿」。「慈濟人去每個村莊幫忙有需要的人,我們也可以如此的做,並在助人中學習成長。」

村長夫人馬諾拉瑪很開心配合慈濟發放豆類、牛奶和大米給照顧戶。醫療組測量血壓時,她也有參與。「感謝慈濟,你們是真的在幫助貧苦的人。慈濟給我的竹筒,我都有放錢進去;在座如果有竹筒的話,也可以投錢進入竹筒。」

加圖政府學校(Rajkiya Madhya Vidyalaya Ghato School)校長希夫(Sheopujan Kumar Pandey)指出,「今天的課程主題是慈善,慈濟幫忙真的有需要、沒有收入的家庭,幫忙照顧戶一直到他們可以自立。」在校長的村裡有兩個身體殘缺的村民,慈濟給予幫助,讓他們很開心。慈濟援助的時候,是以家人的心態去幫忙,同時也鼓勵受助者培養技藝,好讓他們可以自立。

「我們應該永遠對他人懷有慈悲心,盡力用我們所擁有的來幫助他人。我們要感恩我們所擁有的,感恩佛陀給予我們的教育,我們永遠不應該抱怨。」慈青拉琥爾(Rahul Kumar)說他今天學習了很多,知道往後可以在慈濟這個團體去付出。「如果有多的,我們應該捐出去幫忙別人,如果真到要幫忙社會的窮人,我們應該擁有清淨的心,不然就做不到善事。我們應該常保持笑臉,好讓我們可以讓更多人發自内心的笑。」

拉琥爾也說,如果想要改變社會上的不好的事,必須先淨化內心,才能淨化社會。他和慈青們不忘參與演繹時「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的初心,在小組分享時高喊「我願意!」

◎一家人分擔分享 在佛國付出愛

課程播放3月12日的《人間菩提》,內容提到佛陀離世二千多年,至今佛國居民仍生活艱苦。2023年3月起,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慈濟志工接續前往關懷。上人期勉慈濟人,引領當地居民走正確的生活方向,翻轉他們的心念,能夠以愛付出。

祈禱前,〈一家人〉這首歌溫馨動人的旋律響起,七位隊輔和陳文忠在臺前比手語,臺下的學員也熱烈地跟著用英文唱起來並跟著比。這首歌可說是慈濟世界的共同語言,凝聚大家相依相信、分擔分享彼此的人生的法親情。

今天的見習課出現了一位意外的人物,他是在菩提迦耶從事佛像文物雕刻的沙巴什(Subhash Kumar)。因緣來自蘇祈逢在巴特那(Patna)拜訪工業部長,希望能尋求更多幫助村民謀生的機會時,從部長提供的手工藝資料中,看到沙巴什的資料,而且他就住在菩提迦耶,於是請人文老師迪帕克(Deepak Kumar)協助聯繫,邀請他前來會所,他欣然到來,用心跟著參與課程。

今年二十八歲的沙巴什從事雕刻工作已經有十年,生意還不錯。今天他帶來雕刻作品,雖然稱不上很精緻,但還是有模有樣。蘇祈逢跟他討論後,他欣然同意以批發的價格提供給慈濟,讓慈濟交給照顧戶如甘滿季(Gaina Manjhi),去觀光客出入多的地方販售。他也從早上就跟著上課並參與分組討論。

從未聽過〈一家人〉的沙巴什歡喜地跟著比出「家」的手勢。他表示,課程令他深受感動,尤其看到慈濟在全世界和菩提迦耶,不分國界地去幫助貧窮的人。他很樂意成為慈濟志工,一起來助人。

十九位海外志工、二十八位見習志工(含馬來西亞一位)、六位教聯師長(含三位見習)、十二位慈青和七位旁聽的鄉親,在今天的課程中留下了身影。活動於二點準時結束,學員到頂樓餐廳用餐後,歡喜賦歸。

圖左 :早齋後,香積林玉金(左前),帶著黃釋玉開始洗洗切切,稍後將擔任隊輔的梁桂燕、陳秀珠(右)和雲嬿婷,以及負責報到的姚雅美(中)也利用空檔先來幫忙。[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教育組窗口姚雅美(左二)領著本土志工報到。已受服的本土志工已經熟悉報到流程,在志工表上填寫基本資料。報到組除了確認名單,還要在衣領上貼上數字貼紙,方便稍後的分組交流。[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在菩提迦耶從事佛像文物雕刻的沙巴什(Subhash Kumar)帶來雕刻作品。他欣然同意以批發的價格提供給慈濟,讓慈濟交給照顧戶如甘滿季,去觀光客出入多的地方販售,他也從早上就跟著上課並參與分組討論。[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加圖政府學校(Rajkiya Madhya Vidyalaya Ghato School)校長希夫(Sheopujan Kumar Pandey,右)指出,「今天的課程主題是慈善,慈濟幫忙真的有需要沒有收入的家庭,幫忙照顧戶一直到他們可以自立。」[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人醫會林金燕(慮燕,左)護理師今天擔任隊輔,她到賈格迪什布爾村(Jagdishpur)和拉胡納加爾村(Rahul Nagar)幫村民健檢,與兩村村長迪內甚(Dinesh Kumar,右)及巴萬(Bavan Manjhi,中)很熟稔,歡喜合影。[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就讀牧羊女村政府學校(Sujata Bakrour Government School)的卡藍(Karan Kumar,左)和媽媽歌蒂雅(Gudiya Kumari,右)同臺分享。卡藍因靜思語中,學會三思而後行,不再衝動
。他很感恩慈濟每個月的物質和房租補助,讓一家的生活沒有那麼壓力。[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十九位海外志工、二十八位見習志工(含馬來西亞一位)、六位教聯師長(含三位見習)、十二位慈青和七位旁聽的鄉親,在今天的課程中留下了身影。[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慈青這一組由海外志工由雲嬿婷(右一)和本土同仁士楊帶領分組討論。拉琥爾(Rahul Kumar,左後)說他今天學習了很多,知道往後可以在慈濟這個團體去付出。如果有多的,我們應該捐出去幫忙別人。[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牧羊女村村民比姆森(Bhimsen Prajapati,前左二)很感恩慈濟讓他能夠重新站起來。分組座談時他拿到了大大的「福」字吊飾結緣品,他開心地將吊飾掛在胸前。志工告訴他這個字的意義,祝福他越來越有福,他非常歡喜,不斷合十感恩。[攝影者:呂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