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走一趟跨宗教之旅 探討慈濟永續之道

走一趟跨宗教之旅 探討慈濟永續之道

E-mail 列印
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趁來馬來西亞之便,撥出寶貴時間,於吉隆坡慈濟靜思堂和志工暢談佛教的興衰、分享傳承靜思法脈之重要,同時也論述慈濟宗門永續發展的方向。

2023年7月14及15日,來自臺灣慈濟基 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簡稱:何副),於吉隆坡慈濟靜思堂與大家探討《慈濟宗的永續之道》及《從歷史的視角看佛教的興衰與未來》,藉由追溯、探討,肯定法脈和宗門的永續傳承不是夢想。

◎從歷史中尋找永續之道

7月14日晚,何副主講《慈濟宗的永續之道》讓參與的兩百多位志工、會眾,聽得津津有味之餘,更大開眼界,報以熱烈掌聲。

何副表示,「慈濟宗」永續有三大方向:首先是編輯證嚴上人典籍,建構六十年的慈濟歷史,建構慈濟人的人物典範,以及擴大慈濟學的論述,創立經、史、子、集的思想體系。第二方向則是組織很重要,組織健全,所有成員為組織來努力,創造一個千年永續的傳承組織,並不是難事。第三方向是修行法——慈濟不管做任何志業,要回到清淨智慧的覺悟之道。

接著,何副娓娓道出要建置慈濟世代、千秋組織體系,需要回溯人類組織類型有三大類,即:民主制、君主制和貴族制;這三種制度都有優點也有不足,最好的方法是把三者融合在一起。

何副敘述西方希臘的民主制度,羅馬的共和制到天主教的緣起、組織及治理方式,都有值得借鑒之處,而聖人和偉人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

從歷史的視野到佛教的教義,何副表示慈濟的立體琉璃同心圓的圓形組織,是以信念、愛和原則為支柱。

何副回想當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時,在電話中斷的情況下,慈濟人不到一個小時,在中部和北部成立三十多個服務站,彼此沒有聯繫,靠自動自發付出愛心,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慈濟人。「當時,有位師姊家裡也遭難,她從縫隙中找到慈濟制服,即刻穿上就去救災。」

「信念要趕緊付出,原則是要穿制服,沒有人下命令,而是在信念和原則下自動自發。」何副也表明,佛教未來肯定要做社會的關懷、社會的治理,所以信念、原則與愛三者必須具備。這也是上人的立體琉璃同心圓之精神。

「立體琉璃同心圓,圓型組織的治理是人人都是傳法人,基於信念與原則,人人自主的創造,協力共責的組織,邁向合和與共善。」何副坦言,有愛有家才有民主,每個人都合和共存,人人遵守原則,奉行信念,用愛實踐,則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將屹立不倒。

◎探索及追尋最好的選擇

「這真的是一個很棒的分享。何副帶領我們走了一趟人類歷史縱向。從何副所探求的歷史中,我們看到了天主教、羅門教的治理方式,再到現在社會的各種治理方式,讓我們思考慈濟要走哪一個方向,要做怎樣的選擇才是最好的。」

志工賴金合(濟嶸)對何副的講述讚歎不已,整整兩個小時的論述從遠古到現代,從制度到信念,原則與愛都不是憑空揣想慈濟要怎麼做,而是從探討人類的經驗、歷史的經驗,從中理出一個比較適合慈濟宗永續的管理方式。

雖然是論述慈濟宗的永續之道,賴金合卻從中體會到,慈濟人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再加上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組織模式,如此的管理方式和架構,肯定會為慈濟帶來永續的發展和傳承。

◎人人是傳法人及繼承人

「上人是全球慈濟人的大家長,慈濟人追隨上人的信念,做到人人都是傳法人,傳遞上人的聖格,原則和信念是慈濟人的使命。」何副說明慈濟人其實是在依從上人的理念在修行,每個志工就是當年的佛家弟子與居士,志工蕭麗娟(慈辰)深表贊同。

蕭麗娟覺得今晚的論述讓大家有反思的空間,會認真去思考慈濟要怎樣做到永續的一個理想概念。

「何副分享其他宗教的組織制度和思想、修行,如羅馬帝國、梵蒂岡,不管從硬體或精神層面,能幾千年來還保存完美制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方式。」蕭麗娟很認同何副的「人人都是傳法人、繼承人」的說法,不但要做合格的慈濟人,也要努力做個讓上人莫憂慮,具有典型風範的慈濟人。

蕭麗娟不諱言,第一代靜思弟子應該都要有這樣的使命,若人人能成為典範,都能熟悉上人的宗門、法脈,不但自己內化後成為增長慧命的資糧,也能感動後來者追隨,如此,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代代傳承,將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從歷史視角看佛教興衰

7月15日的講題是《從歷史的視角看佛教的興衰與未來》。何副先讓大家了解佛陀對當時印度文明巨大的貢獻,是開拓一個從神話的時代進入理性、以人為本的生活方式。

佛教的發展分五個階段,即原初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和人間佛教。佛教在佛陀入滅後一百年產生分裂,何副認為,主要原因是組織結構不強。

何副指出,即便是佛教盛行時期,人民的生活模式、專業的技能仍然是婆羅門在掌握。「婆羅門從來沒有在印度消失過,牢牢地支配印度人的生活。最後,佛教在十三世紀滅亡……」

何副分析滅亡的原因。其一、原始佛教不重視物質的給予與改善;其二、僧侶淺心解脫之道;其三、佛教不投入社會治理,社會治理為婆羅門掌控;其四、佛教缺乏世俗的一套倫理體制;其五、佛教缺乏俗人的組織共同體,以僧本位。因此佛教在印度滅亡關鍵是,佛教不重視建立一個現實世界的知識專業體系和生活理論體系。

◎佛法融入社會落實生活

何副覺得生活理論需要有佛法,正如在慈濟,證嚴上人常說「佛法生活化」。他以猶太人為例,雖然一千九百年沒有國度,不僅沒有滅亡,而且仍然富有,事業做得很大。

「宗教不能不融入生活,否則生活就不需要宗教。穆斯林一天五次禮拜,成為生活習慣,這就是信仰的奥妙之處。」 何副深入淺出地提醒大家佛法應該生活化。

何副提及,慈濟宗的歷史定位與三大貢獻包括: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強調社會實踐;建構佛教上最嚴謹的居士組織,以及居士生活的倫理體系。

他也分享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和式微。佛教在唐朝時鼎盛,可惜明朝以後,僧侶走向農業、走向末流,佛教甚至被儒家吸納。到了明末、清朝時,佛教又被道教吸納,走向道術。他認為,中國佛教的式微是印度佛教的翻版。中國佛教把社會治理交給儒家,如同印度佛教把社會治理交給婆羅門。

他談到近代的漢傳佛教,太虛大師倡導「人生佛教」,印順導師強調「人間佛教」,而上人創立「慈濟宗」,實踐慈悲利他行,皆是希望將佛法融入社會、落實生活中。

慈濟宗的展望是什麼?讓慈濟真正全球化。何副解釋:「不是說到處都有慈濟人叫全球化,是主流世界能不能接受你的價值。」不僅是全球化,還要把佛法生活化、普世化、典範化。何副說:「換句話說,世間都含有佛法、上人法髓、慈濟法門,建立佛法普世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不需要把世界變成慈濟人,而是讓全世界的人去愛人,才是對的。」

◎慈濟法脈自有其精華在

一場在美國哈佛大學的佛學講座,讓不時跟進慈濟訊息的慈濟會員蔡明樺對何副留下良好的印象,連續兩天出席何副的講座。

沒有强烈宗教信仰的蔡明樺認為慈善的行動就是愛,因為愛,慈濟傳遍全球。愛,是每個宗教的核心價值,所以付出無所求才重要。

「慈濟在佛教團體不只是一個名詞、一種口號,而是一種行動;自問能為衆生做什麽,令別的宗教團體也能接受慈濟,所以慈濟法脈要傳承,把它發揚光大,因為它有其精華在。」

「佛教雖然從興盛到式微,但佛理還在,必有其存在的價值。因此慈濟若能永續,接引的善人也就會越來越多,就能永存於世。」

馬來西亞佛教發展基金會執行理事鍾漢源,飽覽印順導師的多本著作,他讚歎:「印順導師不愧是近代佛教的先驅,倡導人間佛教。」從瀏覽佛書中,他學習到:契機、契理要雙軌並行,就不會違背佛理。他認為,慈濟已走向全球,對未來的世界必有深遠的影響。而講座會上,讓他深深信服的是:「走入慈濟,無需改變個人原有的宗教信仰,只要朝『利他』的方向去做,做就對了!」

基督教徒李佳玲的家庭成員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為了多了解宗教間的關聯,她出席了三場講座。她說:「宗教是平等的,不同宗教可以合起來做事,就如我們兄弟姊妹的信仰雖不同,但感情還是很好。」

李佳玲認同何副所說,慈濟學最終是希望讓全世界的人像慈濟一樣去愛人,而非人人是慈濟人。

張曉婷(懿法)說,何副的講述脈絡清晰。從古貫穿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天主教到佛教,帶領大家走了一趟「宗教之旅」。

宗教從充滿神秘色彩走向理性之路,即使歷經朝代的更迭,天主教嚴謹的組織架構,值得我們去探討。而慈濟的四大志業在志工們超過半世紀的努力耕耘,根深葉茂,但隨著時代變遷,轉型或永續發展值得深思。

「為佛教、為眾生」六個字是印順導師給上人的叮囑,上人這一生都在努力實踐著,並提倡人間佛教,讓靜思法髓和慈濟宗門成為普世價值,慈濟才能傳承千秋萬世。

廖月紅(明契)理解到佛教從古代的興起而逐漸步向式微,是因為沒有一個很好的體系。廖月紅說:「上人就是要延續慈濟體系,讓法脈宗門永續,所以有了『清修士』的制度。而身為上人的靜思弟子,也必須嚴格遵守慈濟十戒,聞法精進、提升慧命,並且要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 」

圖左 :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何日生副執行長吉隆坡慈濟靜思堂,與大家暢談佛教的興衰、分享傳承靜思法脈之重要,也論述慈濟宗門永續發展的方向。[攝影者:陸福祥]
圖右 :賴金合卻從講座中體會到,慈濟人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再加上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組織模式,會為慈濟帶來永續的發展和傳承。[攝影者:何嘉叡]

圖左 :蕭麗娟很認同何副的「人人都是傳法人,繼承人」的說法,不但要做合格的慈濟人,也要努力做個讓上人莫憂慮,具有典型風範的慈濟人。[攝影者:何嘉叡]
圖右 :7月15日的講座《從歷史的視角看佛教的興衰與未來》吸引逾三百人出席,座無虛席。[攝影者:陸福祥]

圖左 :廖月紅理解到佛教從興起逐漸步向式微的原因後,期許自己:「身為上人的靜思弟子也必須嚴格遵守慈濟十戒,聞法精進、提升慧命,並且要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攝影者:陸福祥]
圖右 :基督教徒李佳玲認同何副所說,慈濟學最終是希望讓全世界的人像慈濟一樣去愛人,而非人人是慈濟人。[攝影者:陸福祥]
圖左 :張曉婷說,何副的講述脈絡清晰。從古貫穿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天主教到佛教,帶領大家走了一趟宗教之旅。[攝影者:陸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