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凡留下足跡必走過 余自成透過鏡頭說美善故事

E-mail 列印
凡留下足跡必走過,但是有些時候也會錯過足跡。人文真善美志工的角色,就是讓足跡愈來愈明朗,讓時間來成就一切的印記。十多年前,證嚴上人的一句話、一句靜思語「無相付出,所得無量。」讓土耳其慈濟志工余自成(性 自)無悔地走進了「人文真善美」的世界。

◎莫忘當年 慈濟的誠與情

今年(2024年)是慈濟在1999年土耳其地震賑災後的第25年。2019年,當時余自成想把二十年前接受慈濟幫助的照顧戶找出來,關心近況。他在當時的災區待了七天六夜,好不容易找到土耳其大地震災後,慈濟照顧的一對母女,地震那時候媽媽聶吉拉(Necla)二十五歲、女兒烏穆古蘇姆(Ümmügülsüm)僅兩歲;經過二十年後,媽媽四十五歲,女兒二十二歲了。

找到她們的時候,媽媽從女兒的嫁妝箱裡,拿出一條保存二十年的慈濟毛巾,說:「這就是當初(1999年)慈濟送給我們的。」

「為什麼會放在女兒的嫁妝箱呢?」余自成好奇問著。女兒烏穆古蘇姆回應:「因為媽媽不知道怎麼聯繫慈濟人?」可能是慈濟第一次在土耳其發放的美善名聲,不容易被知道,再加上慈濟這個字的發音,土耳其文比較不容易記住,因此聶吉拉把珍貴的慈濟毛巾,放在要給女兒的嫁妝箱裡,整整保存了二十年。

烏穆古蘇姆告訴他,媽媽叮嚀著:這一生或許沒有辦法再見到慈濟人,但不要忘記,如果有因緣再見到慈濟人,記得當面跟他們說感恩,「不要忘掉二十年前,當我們一無所有,慈濟人從臺灣來到土耳其,幫助我們那分永遠的溫暖。」

至今,余自成和這對母女還一直保持聯繫,為的是要讓慈濟人的誠與情不間斷。他坦言:「當初是為了新聞而新聞,有些時候不一定找得到個案,但是因為有愛,結果就不同!」

◎放下仇恨 埋入愛的種子

回顧2011年敘利亞的一場抗議示威,演變成全面性的內戰,致使近五十萬人死亡, 約六百八十萬人民流離海外,其中超過一半,將近三百八十萬的難民逃到土耳其。證嚴上人慈示:要用愛來消弭仇恨的種子。土耳其志工胡光中、周如意及余自成,沿街做家訪,了解難民們的生活並給予補助。

上人叮嚀:要讓孩子放下他心中的仇恨,拔除它,埋入愛的種子,讓孩子能夠上學有書讀。因此,2015年8月慈濟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蘇丹加濟市(Istanbul Sultangazi)成立「滿納海中小學」(El Menahil School)。 

滿納海(المناهل)在阿拉伯語的意思是「沙漠中的湧泉」,象徵為失學的敘利亞難民兒童帶來希望。十多年的陪伴,孩子們長大了,懂得感恩、用愛回饋。

穆罕默德‧哈克(Mohammed Hak),2014年當時就讀滿納海學校四年級。12月6日志工前去家訪的時候,他一句土耳其文都不會講,需要透過胡光中用阿拉伯文來翻譯。「上人要大家放下心中的仇恨!」在現場,余自成比出「放下心中的仇恨」手勢,成為哈克心中永遠的記憶。余自成回憶當時,幽默自嘲著:「當時的採訪,是非常『幸福』的!」

哈克其實是志工在家訪的路途中,在街頭上遇到的孩子;他並沒有在難民孩童就學造冊的名單之內。當時胡光中疑惑:「奇怪!這個時候怎麼會有孩子在街上溜達呢?」直問:「有沒有念書?」「沒有!」哈克面無表情地回答。「馬上登記!」他變成胡光中在路邊找回來念書的第一位孩子。

「上人說:時間帶走一切,但時間也可以成就一切。」成就什麼呢?成就孩子們的學業、志業還有道業。十年後,孩子們長大了,哈克能用土耳其文回答余自成的採訪;如今,他已是人文真善美志工的一員了。

2023年2月土敘大地震的時候,哈克在當地用他的鏡頭,來記錄慈濟的大藏經。他的攝影作品,登上了《慈濟月刊》。余自成欣言:「每一個人文真善美,都希望能夠登上《慈濟月刊》的頭版,那是無比的榮耀;而我的徒弟哈克就登上了,很感恩!」

另一位穆罕默德‧哈傑(Mohammed Nur Alhajjar),目前念滿納海中小學高四,2014年底開學那天,天未亮,他自行從家裡走三十多分鐘到學校,那時校工還沒來,他獨自站在校門口等校工開門才進校,他是開學首日第一位到校的孩子。余自成問他:「天還這麼黑,你怎麼就來學校門口等了,連校門都還沒開。」哈傑以生澀的土耳其語回答:「因為怕太晚到學校,沒有座位。」

十年後,他已能用流利的土耳其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要把上人給予的愛,加倍再付出給需要的人。」他記得,開學時周如意教會他們說感恩。余自成說明,不是要孩子感恩我們,是感恩敘利亞難民示苦相,讓慈濟人感動、感受到人生無常、把握當下、及時付出。「所以我們跟他說感恩,他也跟我們說感恩。」

2022年2月當新聞報導烏克蘭難民的危機時,敘利亞孩子們也捐款要幫助他們,這是一分跨宗教的愛。「十年前上人曾叮嚀慈濟人,要拔除難民孩子心中的仇恨,埋下愛的種子。」余自成肯定地表示,感受到被愛過的孩子,也能做一個能付出愛的人,去愛苦難的眾生。

◎碰到逆境 應該心生感激

滿納海國際學校高中畢業生歐瑪(Omer Kasem),目前在法提蘇丹大學(Fatih Sultan Mehmet Vakif University)電機與電子工程學系就讀,有一天他到學校,在路上看著余自成身上背著很多的相機,馬上過來要幫忙他把那些器材拿到學校。

余自成和他近距離互動,邊走邊問:「你有心底話想對上人及慈濟人說嗎?」「感恩慈濟給了我們所有,讓我們不覺得孤單與無助;我一時無法形容,因為慈濟所做的,是其他團體沒有做的。」當下,歐瑪突然停下腳步,面對著鏡頭,很真誠地表達對上人無限的感恩,「因為自從我們逃離戰火以來,沒有人在乎我們,只有上人來這裡幫助我們。上人的這分恩情,沒有人會忘記,也不可以忘記。」

人文真善美用鏡頭看世界,更能夠捕捉那一分的人性之美。余自成聽了很有感,回應說:「上人希望你們長大後,能翻轉手心再去幫助人。」歐瑪毫無猶豫,以堅定的語氣回答,「我們一定會做到!」兩人嘴角上揚,助人的信念早已在歐瑪心中許下承諾。

每一次偶然的相遇,都流淌著很深切的動人故事。然而,人文真善美記錄美善足跡、溫馨故事,卻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持續地陪伴與關懷。余自成提起五年前,開始用靜思語來陪伴阿富汗難民的過程。

余自成追蹤一群偷渡到歐洲的敘利亞難民,而在希臘難民營與一對阿富汗兄弟相遇,哥哥瑞恩(Rahimullah)、弟弟瑞邁(Zulmay),還有和他們一樣顛沛流離的一位十六歲阿富汗少年查瓦(Jawad),查瓦在逃難過程中失去了二個哥哥。

當土耳其政黨輪替,難民政策從開放走向限縮,嚴格抓取無居留權的黑戶難民,當時(2019年)十七歲的瑞恩擠上橡皮艇,逃往希臘,船上都是老弱婦孺,完全不會開船的他掌舵,保護全船人的性命。

土耳其慈濟人跨海到希臘「列士波斯島」的難民營,給予關懷。一個多月來,以靜思語傳達正能量。當瑞恩看到上人的靜思語「碰到逆境時應心生感激,這是可遇不可求。」他非常感動。

透過網路視訊關懷時,瑞恩終於嶄露笑顏,也拍了照片,告訴志工,他把一路來曾幫助過他的人,都用筆記本記了下來,而一封感謝信則專屬慈濟。信裡寫著:「我聽說慈濟在土耳其幫助許多敘利亞人,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慈濟志工也在希臘列士波斯島,給了我們阿富汗難民援助,我無法用言語表達內心的感動,我想說我愛慈濟,永遠不會忘記你們。」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瑞恩甚至在偷渡的時候,背包裡除了一些基本配備外,就是上人的《靜思語》。余自成感動說著,「我們也持續在線上跟他分享慈濟在全球發生的故事。沿路上,不只是從視訊,再加上COVID-19期間的關懷,瑞恩也把靜思語跟難民營相見的有緣人,跟孩子們、跟來自不同國家的難民朋友分享。」

2023年3月,余自成專程到法國去看他;他在當地非常用心地學習,希望能夠成為慈濟人。正當談論到慈濟在土耳其災區發放,剛好旁邊有一群在法國出生,土耳其第二代的年輕人,聽到之後很感動也很讚歎,他們說:「哇!我們自己都沒有回到我們的國家土耳其,但是慈濟卻從臺灣來,從全球來幫助土耳其的災民。」

四月份余自成再到德國去看弟弟瑞邁,要他好好唸書,也跟他分享靜思語,還叮嚀他不要忘記初衷,要謹記為什麼要冒險經過了將近十個國家偷渡到歐洲。11月19日,余自成有因緣到葡萄牙波多去看看查瓦,也跟他分享靜思語,他翻出的是「碰到逆境時,應心生感激,這是可遇不可求。」哇!真是巧合,一分正能量,也來的正是時候。

◎初心永駐 鏡頭沒有盡頭

同年(2023年)12月,余自成再次到土耳其地震災區關懷慈濟長期幫助的一位播音員攸休夫(Yusuf)。他在戰爭過程中,失去了一條腿、一隻手,他是敘利亞難民,也是土敘地震的災民。但他從沒放棄過希望,更在遇見苦難時,希望能付出一己之力,進而投入志工的行列!

他很感恩大愛臺,於2023年3月將他苦難卻勵志的故事,透過新聞播放給全世界的人看,讓更多跟他一樣有苦難的人,能夠看見希望、看見生命是無窮盡的,「只要心中有愛,即便您是一個受人幫助的人,也有機會翻轉手心來幫助別人,我就非常喜歡來幫助別人。」

「大愛臺製播了許多災區的新聞、故事,作為人文真善美的我們,也會持續互動、追蹤,及關心這些苦難人的近況。」余自成也藉此機會追思曾在大愛臺工作的陳慧翎導演。「陳導演讓我學習很多,雖然只是初相識,只有共同出班記錄三天。」

2023年2月19日陳慧翎與兩位臺灣夥伴,踏入了土耳其協助拍攝慈濟在土耳其的賑災紀錄,而那時她正在接受化療,因為癌症復發。然而,未料在八個多月之後,卻傳來陳慧翎病逝的消息,令人惋惜。

「就是在災區裡,她讓我學習如何用一個鏡頭,來記錄人間美善故事的那分真誠。」是啊!人生說再見不一定能再見,所以要把握當下,珍惜每一位有緣人。余自成很感恩陳慧翎導演在世時,留給他永存記憶的一句話:「初心永駐,留住真善美。」他一定會把這句話放在心裡,永遠都不變。

「鏡頭沒有盡頭,鏡頭裡面的每一個難民孩子,都不只是畫面而已,而是慈濟人要永遠陪伴與付出愛的對象。」凡留下足跡必走過,余自成將不忘承擔真善美志工的初衷,持續且堅定地走在菩薩道上。

圖左 :十多年前,證嚴上人的一句話、一句靜思語「無相付出,所得無量。」讓土耳其慈濟志工余自成(性自,左一)無悔地走進了「人文真善美」的世界。[攝影者:余自成]
圖右 :余自成透過鏡頭,隨時見證人間的悲歡離合及記錄下美善的故事。[攝影者:余自成]

圖左 :余自成(左)找到母女倆的時候,媽媽聶吉拉(Necla,右)從女兒的嫁妝箱裡,拿出一條保存二十年的慈濟毛巾,說:「這就是當初(1999年)慈濟送給我們的。」[攝影者:余自成]
圖右 :2011年敘利亞內戰,將近三百八十萬的難民逃到土耳其。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周如意、余自成沿街做家訪,了解難民們的生活並給予補助。[攝影者:余自成]

圖左 :穆罕默德哈克是慈濟志工在家訪路途中,在街頭遇到的第一個孩子;如今,哈克已加入人文真善美志工行列了。[攝影者:余自成]
圖右 :十年後,哈傑(左二)已能用流利的土耳其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要把上人給予的愛,加倍再付出給需要的人。」(右一是哈克)[攝影者:余自成]

圖左 :哈克(右二)是土耳其志工胡光中(左一)等人在家訪的路途中,在街頭上遇到的孩子,也是在路邊找回來念書的第一位孩子。[攝影者:余自成]
圖右 :沿路上,不只是從視訊,再加上COVID-19期間的關懷,瑞恩也把靜思語跟難民營相見的有緣人,跟孩子們、跟來自不同國家的難民朋友分享。」[攝影者:余自成]
圖左 :余自成(中)有因緣到葡萄牙波多去看看查瓦(左),也跟他分享靜思語,他翻出的是「碰到逆境時,應心生感激,這是可遇不可求。」[攝影者:余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