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你會講英語嗎? 」 新馬志工入村通關密語

E-mail 列印
這天志工入村,看見孩童納惹布丁(Najabuddin Khan)一人坐在門前,雪隆志工廖月紅(明契)知道他可以用英語溝通。眼睛一亮,二話不說,牽起他的手,便挨家挨戶串起門子來,將善與愛輕輕撒播開來。

自2024年3月14日,新馬慈濟志工在吉安普拉瓦學校(Lumbini Gyan Prabha Basic School)舉辦讀書會,邀約臨近村落的村民來讀書,志工每天走訪村落,「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只要看到孩子或年輕人,手一招,「你會講英語嗎?」成了通關密語,有人翻譯當橋樑,就能勇往直前。

◎結好緣 菩薩來帶路

學校附近有拉克西米布爾村(Laxmipur)、阿馬甘朱瓦村、(Amarganjuwa)扎幕喜村(Jamuhi)以及帕迪基亞村(Patijiya Village)四個村落,志工紛紛前往拜訪。

3月 17日,因為遇到學生考試日,讀書會暫時改到下午四點至五點三十分。早上志工還是不得閒,來到拉克西米布爾村,一家接著一家,廣結善緣;累積愛的存款。

拉克西米布爾村,一個沒有門牌的村落,放眼望去稻田裡阡陌縱橫的鄉間小路,團隊集思廣益,請以工代賑的真善美志工拉梅什(Ramesh Karki)幫忙把村裡的路線畫出來,就不擔陷在迷宮,有重複來回的情況。

走到馬單(Madan Sarma)的家,他和太太住在一間小鐵皮屋。沒田地可耕種,靠人布施米糧,聊天時,來了一位老人家,馬單很自然從身上拿出一個小小的塑膠袋。只看到一點點的煙草,可是,他也願意和老人家分享。「這就是貧在物資,富在心靈的知足。」簡單的心,令志工感受深刻。

沿著小路,志工遇到莎比娜(Sabina)和另三位朋友,因讀書會彼此都熟識,孩子高興不在話下,話家常中,她將志工在讀書會上發的糕點,親手拿著請廖月紅先吃一口,她才吃。離去前還依依不捨說道:「we Love you and will miss you」(我們愛你,會想念你的。)「這就是過去生所結下的緣。」走入佛國,緣串成愛,廖月紅深信。

◎善引善 累積好種子

「我們雖語言不通,但有拉梅什,當我們的口譯,就可以在村莊走天下了。」3月18日,志工第一次走進帕迪基亞村,逐戶邀約村民到學校聞法,總共走進十一個家庭。志工以入他村就要做到「感恩、尊重、愛。」見人就邀,特別是年輕人,因為總相信良善的他們,一定可以與愛一起。

學校的讀書會,出席的村民,都沒有帕迪基亞村的村民。聽說此村到活動現場有一段距離。也因為如此,志工實際走一遭,了解到底有多遠,再想方設法來應變。儘管路遙難行,志工還是感恩:「感恩上人讓我們有如此之大良福田,去借事應理。」

3月19日一早,讀書會持續上課,連日來的互動,志工們與村民的默契慢慢建立起來。上課時間還沒到,有些村民已經在等待,看到志工忙著布置,便主動搬椅子、掃地、報到、接待等等。

活動開始前,螢幕上播放一則活動回顧帶,當鄉親看見自己的身影也在影片裡,開心地笑了。志工還邀請一群年輕人,帶動尼泊爾版〈一家人〉手語,期盼藉此增強他們的信心與參與感,進而成為團隊的一分子。

「只是教育孩子是不足以翻轉村民的生活,父母的觀念也是很關鍵。」透過活動,雪隆志工郭糧鳴(惟翊)發現,村民的生活簡單,質樸善良,沒有很大的要求,但也比較沒有方向,沒能好好利用時間。

他強調「上人要回饋佛國,就是將正法帶回佛陀的故鄉。」於是開啟了志工天天進村帶動,讓人人都有機會聞法,每天點滴累積,灌輸好的種子,減少惡的種子。除了分享,志工也走進不同家庭,瞭解他們生活的狀況,善引發善,村民們也都很樂意請志工進家門。

◎好因緣 更待緣來續

3月20日,今天志工請孩子們在讀書會上表演話劇,宣說「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孩子們只有一天的練習時間就上臺,看到觀衆熱情地一直逼到舞臺前面,成就感油然而生。

「跟孩子相處一個星期,開始時孩子很調皮,但看到他們認真的在表演,感動終於看到他們的轉變了。」志工說著滿心地歡喜,但其實整個排演過程也是困難重重,有的孩子遲到、有的開演前害怕上臺、就要臨時找人來補位。

原本沒有參加表演的賈加特南(Jagathnan),因為一位小演員臨時怯場,賈加特南雖然沒經過真正的排練,但總在一旁觀看,勇敢的把角色承擔下來,演得非常入戲,令人讚歎。最後還上臺分享「從這幾天的互動,學習到好事要大家一起做,同時也要尊重長輩。」這番回饋,隨著盪在他臉上的笑容,暖了在場每顆心。

3月21日,車子開到村口,志工就遇到迪普古瑪(Deep Kumar),一個每天都要為生活忙碌的小男生。「早上他要自己擠牛奶,拿到外面賣;放學後,又要忙著放牛羊,感覺好像他在落實『靜思家風』,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好習慣。」這是志工對他的印象。

「他去放牛羊。」志工持續在學校舉辦一個多星期的讀書會,他的媽媽、哥哥和妹妹都有來參與。志工詢問媽媽為什麽他沒來,媽媽比手畫腳解釋。

迪普古瑪身材微胖,村裡的小孩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大象」,被叫的時候,他總是自卑地低下頭,不說一句話。志工實地來到他家,發現家裡有四兄弟和一個妹妹,屋子太小,他只好睡在牛棚,「這可能是他自卑的原因之一。」志工心想也實在心疼。

團隊不捨迪普古瑪沒有機會參與讀書會,結束後,經過家門,發現他在家,總會停下來,給他小點心,「讓他感受到慈濟人的愛,希望可以建立起他的信心。」志工輕歎,也盼與他能有更好的因緣。

◎讀書會 點滴潤心田

另一位小男生,阿克樂什(Aklesh Lodh)和志工之間的關係從冷淡到熟識到體貼,也從之前調皮的小孩,變成志工的好幫手。

「認識阿克樂什到今天只有九天,無論入村或愛灑他都沒缺席。」於是志工給了他一個任務,引領大家進村,同時承擔翻譯員。起大風時,漫天風沙,睜不開眼,志工想躲到屋簷下。阿克樂什說:「師姑,不用怕,我會帶著你們走。」他還幫忙記錄村民家庭成員資料,展現他認真的一面。

「原來,慈濟人的愛灑;《證嚴法師說故事》或《靜思語》孩子都有點滴入心。」這感動,志工更篤定「人之初,性本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找不到方法的老師。

3月22日,志工如常走進拉克西米布爾村莊,孩子納惹布丁便主動上前打招呼,他一看到廖月紅更貼心地主動提出,要幫忙重畫一張較完整又易看懂的村莊地圖,好方便大家在村裡走動。

而另一頭,雪隆志工鄭智源(濟務),則與一群持續在讀書會上付出的學生喝茶談天,這群孩子很有心,願意成為小志工。於是志工與他們分享「慈濟理念,各自的責任,落實感恩、尊重、愛,更重要是大家要合和互協將事情圓滿。」

為了讓孩子更有歸屬感,志工將讀書會上的職責分配給他們,有組長、真善美、報到、機動、接待等等功能組別,每個人承擔的任務都不相同,接下來就由他們接手,志工退居第二線從旁關心。就這樣,拉克西米布爾村莊九個孩子的「學生協力」成立了,而且立即走馬上任,讀書會上學生就在各自崗位發揮功能。

除了負責讀書會活動,學生團隊也有另外一個任務,就是請他們去關懷迪普古瑪,希望透過孩子對孩子的鼓勵,可以讓他打開心門,重拾信心。

「上人願,弟子行,有心就不難。」志工帶著願力入村,別無他求,只願在有限的居留證逾期前,盡一己之力把慈濟的「美」及「大愛」撒播在當地。儘管語言不通,但一句「你會講英語嗎?」愛就此展開。

圖左 :志工廖月紅(左二)知道孩子可以用英語溝通。眼睛一亮,二話不說,牽起他的手,便挨家挨戶串起門子來。[攝影者:不詳]
圖右 :志工走到馬單(Madan Sarma,右二)的家,互動中,來了一位老人家,馬單(左) 很自然從身上拿出一個小小的塑膠袋。只看到一點點的煙草,可是,他也願意和老人家分享。[攝影者:不詳]

圖左 :志工以入他村就要做到「感恩、尊重、愛。」見人就邀,特別是年輕人,因為總相信良善的他們,一定可以與愛一起。[攝影者:拉梅什]
圖右 :志工邀請一群年輕人,帶動尼泊爾版〈一家人〉手語,期盼藉此增強他們的信心與參與感,進而成為團隊的一分子。[攝影者:李麗心]

圖左 :孩子在讀書會上表演話劇,整個過程其實困難重重,有的孩子遲到、有的開演前害怕上臺,混亂中志工們一遍遍用愛引導。[攝影者:李麗心]
圖右 :孩子納惹布丁(右)一看到廖月紅(左)便貼心地主動要求,要幫忙重畫一張較完整又易看懂的村莊地圖,好方便大家在村裡走動。[攝影者:不詳]

圖左 :拉克西米布爾村莊「學生協力」成立了,而且立即走馬上任,讀書會上學生就在各自崗位發揮功能,布置場地。[攝影者:不詳]
圖右 :不捨迪普古瑪(右)沒有機會參與讀書會,志工輕歎,也期待與他能有更好的因緣。[攝影者:不詳]
圖左 :志工帶著願力入村,別無他求,只願在有限的居留證逾期前,盡一己之力把慈濟的「美」及「大愛」撒播在當地。[攝影者:拉梅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