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健康講座效果佳 村長村民要找回健康

E-mail 列印
菩提迦耶佛國團隊醫療組於3月14 日至23日前往苦行林(Tapovana)附近的拉胡納加爾村(Rahul Nagar)健檢發現,村民衛教觀念不足,健康堪慮,尤其是一大早就有人喝得醉醺醺,滿身酒氣。

經詢問村長巴萬(Bavan Manjhi),他告知因附近幾個村落都有人在釀麻花酒,取得容易,以致村民每天多少都會喝一杯,日積月累,醉漢不少,甚至連婦女也跟著喝。酗酒情形,相對其他做過健檢的村落明顯高出許多。

◎戲劇演出 衛教效果佳

人醫會林金燕(慮燕)護理師在健檢時,一邊畫著村中的地圖,一邊勘察場地,看是否有適合用來做為辦理健康講座或活動的地點。16日時她觀察到有一處社區活動教室,外面有一個大廣場,還有大樹可遮蔭。初步健檢結束後,她跟村長商量適合辦理活動的場地,村長告知此處的確是村中的主要集會場所。

健康照護刻不容緩,做了健檢資料分析後,林金燕決定於3月28日到拉胡納加爾村辦健康講座。巴萬村長接到本土志工蘭吉(Ranjeet Kumar)的通知,主動致電林金燕,感謝她積極為村民健康著想。

當天下午,志工分成二個梯次前來村裡,一組是慈青及年輕的本土志工,他們先到場做布置;一組以教育組為主,主要協助講座的說明及帶動。

綁布條、架旗座、調音響,志工們有條不紊地準備。因是戶外的場地,有樹枝、落葉需要先整理,才能鋪上給村民坐的藍色地墊。見志工們彎腰清掃,村裡的孩子也紛紛拿起掃把賣力幫忙,很快地就將場地布置就緒。

見大人小孩已經慢慢坐滿塑膠地墊,梁桂燕(慈至)和慈青們先帶動村民唱歌暖身。接著由教育組教導村民「洗手七步驟:內外夾攻大立腕 」,接著帶動唱印地語版的〈心中有愛,人見人愛〉,現場充滿歡樂氣氛。

帶動十分活潑,老老少少睜大了眼睛,仔細看該如何洗手,雙手跟著做動作。小朋友們是最可愛也最認真的,歡歡喜喜地跟著教育組的老師,學習該如何把手洗乾淨,才不會病從口入。

三點整,人文老師迪帕克(Deepak Kumar)先向村民分享「竹筒歲月(Bamboo Bank)」,鼓勵他們日行一善,存下一盧比、五盧比,累積小錢,匯集起來幫助有需要的人。接著他簡介了酗酒和嚼檳榔對於健康的危害,建請他們要戒除不良習慣。

光是說教,村民可能聽了就忘,當耳邊風。要讓他們深刻記憶,莫過於透過戲劇的演出,這也是之前在各村辦理時得到的回饋。只見扮演醉漢的本土志工蘭吉拿著道具酒瓶,步履不穩的登場,醜態百出,結果身體出狀況,得去求醫,逗得村民哈哈大笑。馬漢(Manish Kumar)演出愛嚼檳榔者,口腔出現大問題,生動誇張的演出,讓臺下村民笑聲連連。

◎戒酒洗手 健康有法寶

「我的快樂,來自你的笑聲,而你如果流淚,我會比你更心疼……」〈一家人〉的歌聲響起,全體志工帶動村民一起比出手語,溫馨動人的氛圍圍繞會場。就在此時,臨時有事的巴萬村長趕回來了,他特地上臺跟村民分享這段時間,看到慈濟志工為村民所做的努力。

「很高興慈濟能到村裡為村民做健檢,我也很喜歡慈濟的健康講座活動。」巴萬村長指出,志工進村健檢,發現很多鄉親有酗酒和嚼檳榔的習慣,也幫忙轉介健康出問題的人,到社區健康中心(Community Health Center,CHC)就醫,

「慈濟的這些幫助,讓我更瞭解大家的健康問題。」原本不免小酌幾杯的村長告訴村民,他已經答應志工不再喝酒,希望大家停止喝酒及嚼檳榔,讓大家一起找回健康。村長真誠的分享,臺下的村民有人聽進去了。

村民杜爾加(Durga manjhi)告訴志工,「過去我常常喝酒,因我不知道酒精會損害肝臟,現在我瞭解到,也同意這一點(喝酒傷肝)。我非常喜歡這個宣導講座,我會戒酒和嚼檳榔。」杜爾加持續喝酒已經三、四年了,最近他甚至開始嚼檳榔。以往,他每天喝一至二瓶酒,每個月至少花掉一千五百盧比,另外每天也會花五盧比買檳榔,開銷不低。

其實杜爾加也想過要戒酒,曾經持續了一段時間,然而前幾天剛好是印度的新年「候麗節(Holi)」,他忍不住又跟著大家「開喝」,難以控制。他也想戒掉檳榔,「但不嚼檳榔感覺就活不下去,戒掉兩天後,我又開始嚼了。」

杜爾加省思到自己的意志不夠堅定,嘗試用吃巧克力來替代嚼檳榔。聽過講座的宣導,他深刻感受到酒精和檳榔對自己百害而無一利,他下定決心:「聽完後,我感覺很好,我想我要鼓勵別人不要嚼檳榔和不要喝酒。」

村長是一號戒酒者,杜爾加是二號,期望未來有三號、四號……更多的村民能意識到應該要「做對的事」,而不是做傷害自己、甚至讓家人傷心的事。

活動結束了,因志工在隔壁村賈格迪什布爾村(Jagdishpur)開始帶動「以茶代酒」,鼓勵村民以「馬莎拉奶茶(Masala Tea)」來取代喝酒,有不少村民認同,願意戒酒。因此今天會後送給一百四十五位大人的正是奶茶包,一百五十六位小朋友則得到鼓勵他們洗手的香皂。

獻上感恩與祝福給拉胡納加爾村後,健康講座圓滿結束,志工們歡喜回返會所。

◎健檢和講座 喚起健康意識

走訪各村健檢和宣導以來,林金燕護理師感受到村民的單純。例如健檢時問及,都會「老實招來」,坦承自己有酗酒或嚼檳榔的習慣。他們之所以不知道酗酒的危害,是因衛教資訊有限。一旦帶入正確觀念後,他們很願意接受,這一點令人感到欣慰。

住在七十九號門牌的拉馬南丹(Ramanandan Das)聽進醫療組的建言,在健檢經過五天後,忽然騎著機車追到醫療組面前,「我戒酒了!」說完,他又折返回去,令志工們既欣喜又感動,「真的是好可愛的村民。」

不過因拉胡納加爾村距離會所較遠,來回車程就要花掉八十分鐘,期待有更多熱心村民志工的加入,就近帶動。醫療組志工陳秀珠(明迎)就相當稱許村中的年輕人南德拉爾(Nandelal Kumar)和拉韋(Ravi Kumar),從參與健檢後就很積極,未來若能持續成為菩提種子,對村民的幫助就更大了。

健檢和講座喚起村民的健康意識,有村民因剛好不在家,沒有接受健檢,醫療組後來再去幫他們補健檢。截至30日止,合計健檢了二百二十戶、三百六十五人,轉介到社區健康中心的有三十二位。

不過村民喝酒的人數達到一百零五人,更有四十四個檳榔攤,都是後續要再追蹤的。

◎海外本土 攜手為佛國

「我希望有一天這裡的村民不再喝酒、不嚼檳榔,成為素食者,有更好的生活。」參與健康講座戲劇宣導的本土志工阿米(Amit Kumar)在活動後表示。

慈濟在菩提迦耶,有已是正式同仁、主責在慈善組的士楊(Vivek Kumar),和十多位分在不同功能的以工代賑志工。其中,阿米(Amit Kumar)是協助後勤的總務,管理器材和物資,需要嘟嘟車找他就對了。

「如果慈濟不在印度,那些照顧戶怎麼辦?」今年過年期間,海外志工陸續返回新馬,原來熱鬧的會所頓時空蕩蕩了起來,只剩長駐佛國的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陳文忠(本照)陪伴本土志工,「如果志工沒有再繼續關心照顧戶,那些貧困人家要怎麼辦?」阿米有感而發提出他的擔憂。

今年二十四歲的阿米,是主要負責真善美——拍攝和錄製慈濟足跡的本土志工阿瑪爾(Amar Kumar)的堂弟,兩家都住在同一棟建築裡。他曾想像堂哥阿瑪爾一樣能通中文,去到昆明學習。才學了幾個月,沒想到新冠疫情爆發,席捲全球,他不得不中斷學習,返回印度,以致中文的聽說讀寫都還需要再加強。

3月6日,在阿瑪爾的引路下,志工前去他們的家中拜訪,吃到了阿米媽媽和姊姊煮的馬莎拉奶茶,也嚐到了賣小吃的阿米爸爸做的鷹嘴豆炸物,「都好好吃喔!」志工們開心品嚐道地的印度料理。

阿米侃侃而談去年他因認同慈濟理念、穿上志工背心,跟著志工到各村和市集,挨家挨戶推動「竹筒歲月」,到成為同仁的歷程,「我的家人很支持我的工作。」他的姊姊莎普娜(Sapna Kumari)很喜歡弟弟加入慈濟後,成為一個守時的人,每天準時上班,因此很支持他在慈濟持續付出。莎普娜也有心參與志工,不過她說:「這得要我的夫家同意。」嫁雞隨雞且女只能主內的觀念在農村依然很普遍。

在阿米的心目中,人不應該有高低貴賤,沒有什麼人是「不可接觸的」,「大家都是一樣的,不該有階層的分別。」跟著海外志工走入村莊,看到「賤民」骯髒的居住環境,令他產生很大的衝擊。幸好,慈濟人來了,透過身體力行去關懷和教導村民,他自己也從共修《人間菩提》中,感受證嚴上人的慈悲與柔和。

「你還會擔心慈濟人不在佛國,那些貧困的人怎麼辦嗎?」話題接近尾聲,志工問他。

圖左 :本土志工阿米(Amit Kumar,左)是阿瑪爾(Amar Kumar,右)的堂弟,兩人投入慈濟,要一起在佛國為貧困村民付出。[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村民杜爾加(Durga manjhi)聽過講座的宣導,深刻感受到酒精和檳榔對自己百害而無一利,下定決心不嚼檳榔和不喝酒。[攝影者:楊文輝]

圖左 :志工抵達拉胡納加爾村後,著手布置健康講座的場地。左前為人醫會陳秀珠,中為慈青安吉特(Ankit Kumar),右為志工梁桂燕。[攝影者:馬俊豪]
圖右 :小朋友認真跟著教育組的老師,學習該如何把手洗乾淨,才不會病從口入。[攝影者:馬俊豪]

圖左 :本土志工透過誇張的戲劇表演,加深村民對酗酒和嚼檳榔危害健康的認知(左起為阿米、蘭吉和馬漢)。[攝影者:馬俊豪]
圖右 :本土志工生動的短劇演出,令村民看得笑呵呵,也更加了解酗酒和嚼檳榔對健康的影響。[攝影者:馬俊豪]

圖左 :巴萬村長(Bavan Manjhi)感恩慈濟志工為村民健檢,他邀請村民跟他一樣,一起戒酒,找回健康。[攝影者:馬俊豪]
圖右 :志工發放馬莎拉奶茶(Masala Tea)給來參加的大人,給小朋友的是用來洗手的香皂。[攝影者:馬俊豪]
圖左 :小朋友們見志工們彎腰清掃,紛紛拿起掃把賣力幫忙。[攝影者:楊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