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一步一印記 相伴行道在慈濟

一步一印記 相伴行道在慈濟

E-mail 列印
2024年4月7日早晨,天空飄著毛毛雨,涼爽舒適,大安區社區志工們有一百九十人來參加半日精進,除了來了解最近慈濟活動和訊息,尤其關心近日心靈故鄉花蓮地震狀況和救災情形,大家也帶竹筒救災盡心力;看到好久 不見的法親,還有今年許多新發意的志工一起精進,一見面就像一家人,互道早安,彼此關懷,讓臺北舊分會頓時溫暖熱絡起來。

◎寸步如金愛恆傳 慧命故事代代頌

九點鐘會議開始,行禮如儀唱慈濟功德會歌、慈誠隊歌和宣讀慈濟十戒後,靜心觀看證嚴上人開示「寸步如金 愛恆傳」,內容是志工們分享921大地震時,蓋大愛屋的甘苦談,當時雖然志工很多,但是專業人士不足,大家都是邊做邊學,上人希望參與的人要把自己慧命的故事寫下來,每一個家庭為慈濟而付出的感動人的歷史要寫,那段很有價值的生命,要像傳家寶一樣代代相傳。

又說學校就是守護慧命的地方,所以蓋學校是件很有價值的事,因為會幫助到很多孩子,付出不求名相,做到歡喜快樂,賺到的是菩薩情。因為人人心中有愛,造福人間,慈濟人當時援建一千七百七十六間大愛屋,五十一所希望工程學校,這是穩定社會的大力量,大愛屋拆下來還可以珍惜物命再利用,連鎖磚也可以再利用,這些若寫得出來,這樣在這個時代大家沒有白來人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所以這輩子的這個人生舞臺,大家走得很精彩。

這次非常難得邀請到1988年加入慈濟且深耕不輟的志工楊碧珠(法號慈韻)來分享,她不只是廣播活字典,也是一部慈濟史,從她的分享中了解許多珍貴的慈濟事。慈韻分享上人曾說人人都是慈濟法親,慈濟事只有上人一個人是做不來的,需要有很多法親付出心力,人多力量大。三月份《慈濟月刊》衲履足跡》中,上人曾提到:「我們人生每走一步都是一個印記,不論你從哪裡來,我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慈濟,因為我們是天下第一大家庭,要相伴行道,永不迷失。」

◎慈濟的故事 信願行的實踐

慈韻說舊法要用心知,她透過介紹四本書:「靜思、善護、心蓮、點燈」系列叢書,敘說慈濟的故事及信願行的實踐。書中編者序寫的是信願行的實踐,因為只會做慈濟事,不了解靜思法脈,行事就容易偏差,一旦缺乏宗教情操與修行精神,慈濟將只是一般的社會團體。書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執行長王端正在序中曾說:「走過半世紀的慈濟,應該有正史。」所以人文志業中心期刊部毅然決然承擔這個使命,於2012年底起始這項歷史工程,迄2019年出版。

第一本書「靜思」,自1937-1965年,敘述證嚴上人自出生、出家,與創辦慈濟歷程。1958年,上人二十一歲逃家到汐止靜修禪院,三日後被母親報警找回,1960年第二次逃家,與修道法師一起逃到高雄公路局車站,看到架子上一本雜誌標題是寫佛陀成道的文章,成佛後在三七日作一番靜思,因此上人怕被人發現,改名叫靜思,為「靜思」二字的由來,也希望從此能將佛法推廣在人間。飄泊東臺灣二年,1962年來到花蓮許聰敏家落髮,為她取名「修參」,歷經四年終現出家相;上人二十五歲,1963年於臺北慧日講堂有緣皈依印順導師,受師贈「為佛教 為眾生」六字,獲賜法號「證嚴」,後來移居小木屋苦修半年,沒有上人堅定出家,就沒有慈濟。

第二本書「善護」,自1966年到1978年是慈善志業的開端,1966年5月14日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時,證嚴上人二十九歲,第一個慈善個案是林曾老太太,從她八十六歲安生到九十歲送終,慈濟陪伴了四年。第一個醫療個案盧丹桂,青光眼醫療費共花五千元,盧丹桂卻因兩顆高麗菜與先生吵架而自殺,所以上人決心建立訪視的複查制度,每三個月複查一次。1967年為八十二歲獨居老人李阿拋蓋第一間慈濟屋,花了二千四百元,老人四個月後往生,慈濟還圓滿後事,但此時功德會成立一年半,上人自己仍無安身之地。慈濟第一個照顧戶黃木榮,他要陪伴妻子和撫養兩個孩子,慈濟陪伴四十三年,黃木榮最後也回饋慈濟每月捐款五百元。

四本書的編者序曾寫道上人的幾個自不量力,一、為1966年慈善的起步,儘管一無所有,借住普明寺,單純而堅定的信念是吃八分飽,就有兩分力量可以救人。二、為上人因一灘血要蓋醫院,一個出家人,沒有寸土片瓦,更沒有錢,雖然當時一無所有,但上人相信人人內心深處有愛若啟發,醫院一定蓋得成。三、為1993年慈濟承擔建立臺灣地區骨髓資料庫;不忍白血病患者,為搶救生命,因生命無價,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四、為1999年921地震後,不忍下一代教育受影響,援建全臺五十一所希望工程學校,上人說:「我不知道錢在哪裡,但我知道愛在哪裡?」

◎醫療志業的拓荒 四大八法眾生需求

第三本書「心蓮」,自1979年到1986年,是慈濟醫療志業的拓荒,1979年起四處找地,七易其地,1983年正式動土,1985年第一次公開招考醫師,當初有人問上人建院的勇氣何來?上人說:「不是我敢,而是不做不行,基於生命平等,只能自不量力承擔。」1986年8月17日,花蓮慈濟醫院落成啟用,上人時年四十九歲,精舍師父十二人,慈濟委員一千人。

第四本書是「點燈」,自1987年到1992年,開展教育志業、人文志業與環保。1988年,教育志業起步,1989年慈濟護專創校,1985年慈濟世界電臺開播,1986年慈濟文化中心成立,1990年上人開始對外大型公開演講;長達七年,出版「渡」「悟」卡帶流通,1990年底會員突破一百萬,並由臺灣跨步到海外。一步一印記,相伴在慈濟,五毛錢也可以救人,是上人挑戰不可能的開始,慈濟四大八法,都是應眾生需要而開展,因不忍眾生苦,堅持一念心,做就對了,實現了種種不可能。

慈韻說新法要盡知,上人最近一直在講學與覺,學與覺中間是菩薩道,要有赤子之心認真受教,到明心見性,才有覺。最後,慈韻分享了一首濟雨作詞的慈濟歌曲《守著您》供大家欣賞,曲音輕柔動聽,像是上人對慈濟人的輕聲叮囑,歌詞唱出弟子們對上人追隨的心「---隔著山隔著海隔千里,隔不了思念上人的心,追隨您無怨無悔走下去,一念心化為想師之情,佛心師志在千萬里,做您所說,行您所行道理,遙遠心依然相繫,思念心依然相契,精進追隨您。」歌詞句句打動弟子們的心,不少人眼中泛著淚光。

接著合和互協會議決議報告單元由大安四和氣隊長王乾光報告:慈濟五十八周年慶大安區社區浴佛日訂5月2日上午八時舉行,請大家踴躍參加。大安四和氣組長黃梅芳分享北區合和互協決議報告。大安四活動幹事李小娟報告四月份的勤務,並邀約大家參加4月21日大安森林公園「減塑有我 蔬食無痕家庭日」活動。大安四活動組姜淑珍報告四月份的浴佛練習及五月份浴佛彩排時間,並邀約大家踴躍出席。

◎無常一瞬間 導入防災士減災

連線花蓮「居家安全數位健康照護」單元由災防組組長劉秋伶(法號慮薰)主講,她說今天本來應該在臺北分享,但人生無常,4月3日花蓮地震,現在正在花蓮地震現場發放與賑災,只好以連線方式進行。她先分享了花蓮市北濱街「幸福時刻早午餐」瞬間倒塌,花蓮市軒轅路九層樓的天王星大樓嚴重傾斜,且多名住戶受困,上人心繫地震災情,親自前往花蓮災區,關懷受災鄉親 。

她分享全球都面臨超高齡社會,高齡者在災難中面臨高風險和更大的挑戰,需要社會加強對其保護和支援。高齡者在災害中的死亡率偏高,極端氣候惡化也會影響高齡者的脆弱性。劉秋伶說:「防災責任應是我們自己,因此於2019年借鏡日本引入『防災士』制度,導入防災士培訓,以強化社區 災前、災時、災後互助能力, 於災害現場承擔後勤補給工作。」

慈濟防災士增加慈善力工作坊進入社區,可以結合慈善工作去關懷,讓社區高齡、身障者更安穩,歡迎有意願的人加入「防災士增加慈善力工作坊」一起推動。

◎浴佛救災勸募印記 感動志工深植心田

培訓志工內科醫師林正仁分享,他先加入仁醫會,參加過義診服務和讀書會,藉由這些機會對慈濟有更多的認識,去年參加見習,今年參與培訓。去年他參加浴佛大典,感覺非常殊勝。綵排當天,天氣炎熱,但是每一個人都很努力、用心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典禮當天,天空還出現祥龍獻瑞的莊嚴奇景,讓他非常感動,好像很多天龍都來護法一樣。除了感受到儀式的莊嚴,浴佛的印記令他感覺像沐浴自己的身心一般,讓他更了解自己該做什麼事、該走什麼路。因此今年還會參加浴佛。

今天的半日精進活動,了解到4月3號的花蓮大地震造成當地很多災害,慈濟在第一線協助救援,除了志工的人力支援之外,例如硬體的福慧帳篷,在國際上也受到很多的關注。祈禱受難的眾生早日恢復平靜,慈濟救災的印記令他感動。

志工陳李麗華分享小時候家鄉曾發生土石流,當時鄰居都來家裡幫忙,並煮熱食供應,當時深受感動,當下發願以後若有幫助別人的機會,一定要回饋。

九二一大地震時,慈濟志工走入社區幫忙量血壓,邀她加入,因她忙著做生意,沒有時間,志工就邀她學習募款,她當下說願承擔!她要幫助苦難的人,目標三個月內募一百戶,就真的採取行動見人就說慈濟,不管是去市場買菜、遛狗、還是拜拜買金紙、只要見到人就跟他們說慈濟。當時因九二一大地震的關係,大家都有同理心,募款很順利。

當時有位太太一來,拿了五萬說要捐給慈濟!不要收據、不寫名字也沒有告訴地址,就這樣把錢交給她,讓她好感動。那位太太這麼信任慈濟,增加了她加入慈濟的信心,加入這個團體跟了上人真的是對的。陳李麗華分享募款時,應憑一顆誠懇的心,告訴對方慈濟做了哪些事?自然就容易感動他們,當時在街頭募款時,慈濟的捐款箱總是源源不絕。這些勸募印記,至今仍深植她心裡!

活動最後,舉辦竹筒回娘家,為地震災區募款共善,與會人員無不慷慨解囊、傾筒相助,半日精進活動在十二時結束,大家歡喜賦歸。

圖左 :活動中竹筒回娘家,為地震災區募款共善,與會人員無不慷慨解囊、傾筒相助。[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連線花蓮「居家安全數位健康照護」單元由災防組長劉秋伶(慮薰)主講, 全球都面臨超高齡社會,高齡者在災難中面臨高風險和更大挑戰,需要社會加強對其保護和支援。 她說防災責任應是我們自己,因此於2019年借鏡日本引入「防災士」制度,導入防災士培訓,強化社區災前、災時、災後互助能力。[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慈韻分享「一步一印記,相伴在慈濟」,透過介紹四本書:「靜思、善護、心蓮、點燈」系列叢書,敘說慈濟的故事及信願行的實踐,眾人都用心聆聽。[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培訓志工林正仁分享,他先加入仁醫會,參加過義診和讀書會,由這些機會對慈濟有更多認識, 去年他參加浴佛大典,感覺非常殊勝。 感受到儀式的莊嚴,浴佛令他感覺像沐浴自己身心一般,讓他更了解自己該做什麼事、走什麼路。[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志工陳李麗華分享小時候家鄉曾發生土石流,當時鄰居都來家裡幫忙,並煮熱食供應,當時深受感動,發願以後一定要回饋。後來她幫慈濟募款,分享募款時,應憑一顆誠懇的心。[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合和互協會議決議報告單元,由大安四和氣隊長王乾光報告:慈濟五十八周年慶大安區社區浴佛日訂5月2日上午八時舉行,請大家踴躍參加。[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大安四和氣組長黃梅芳(中)主責逐項分享北區合和互協決議報告。[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大安四活動幹事李小娟(左)報告四月份的勤務,並邀約大家參加4月21日大安森林公園「減塑有我 蔬食無痕家庭日」活動。[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大安四活動組姜淑珍(立者)報告四月份的浴佛練習及五月份浴佛彩排時間,並邀約大家踴躍出席。[攝影者:羅景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