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培訓學員 做慈善不能少我一人

培訓學員 做慈善不能少我一人

E-mail 列印
「竹筒有空間,克難做撲滿,為籌慈濟金,儲蓄買菜錢,一人一撲滿,日存五毛錢,積沙可成丘,小錢行大善……」叮噹響的銅板聲,隨著〈竹筒歲月〉輕快充滿希望的樂曲,一人一竹筒,蜿蜒綿長的隊伍,此刻每位學員都願意 做花蓮的靠山。

0403花蓮強震,震殤撼動全臺,牽動人心,地震後全球各地援助行動如火如荼。4月21日雲嘉南區委員慈誠培訓課程,於臺南靜思堂展開,以慈濟的根源「慈善」為主題。值此之際,兩百多位學員們愛心不落人後,支支竹筒,念念助人的願力,菩提道上銘刻心田。

◎慈濟長河 以愛喚愛

自3月開營,這是第二堂培訓課,多位講師就輔具、安美、訪視、募心募愛等等,指出慈善志業的方向,堅定學員的信念。課程由多次參與國際賑災的志工黃福全,分享「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揭開序幕。

從證嚴上人還未出家,小小年紀善念萌芽,到創立慈濟世界,如今慈善足跡遍布一百三十三個國家,成為國際NGO組織成員。每個轉折年代,黃福全鉅細靡遺,親切的口條,風趣幽默中不失感性,說著這條引領千千萬萬人的慈濟長河。

「好巧,前幾天我們培訓的讀書會讀的就是《靜思》這本書,剛好就是講師分享的內容。」課堂上學員楊琇如聽得真切,恬靜的臉上暖意又浮上心頭,娓娓說著心底的共鳴。這本書她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穫,從第一遍認為是在說上人的成長過程,第二遍感覺是在講慈濟的起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但當她看第三遍時,深深覺得它應該是培訓人員一本很好的指南書,因書裡的三部曲與自己一路走來的心地風光相契合,楊琇如條理分明細細地說:「一部曲的為什麼,就是自己為何會走進慈濟?二部曲講追尋,就是我們的見習,開始實際接觸,三部曲說圓夢,我覺得是指培訓時期。」她強調,上人出家後,不是願望達成就完成了,而是艱鉅任務挑戰的開始;而培訓人員受證之後,才是接受種種挑戰的開始。

盈心的收穫,還有來自無私的付出,日存竹筒、存善念,是她和家人每天起床後的日常,今沉甸甸的愛心化做暖流,幫助地震受災鄉親,楊琇如說:「時間真的可以累積一切。」而今參與培訓,為了讓愛擴大,她廣招會員,到臺北陪伴求學時的大學同學,參加當地社區的歲末祝福,讓她們明白慈濟在做什麼,主動願意加入共善行列。也善用慈濟月刊、慈濟週報,廣傳親朋好友,募心募愛,她不遺餘力。

◎環保輔具 陪度難關

為了讓學員更了解及時送暖的「輔具平臺」,課程安排志工郭中興率領臺南區輔具團隊,由第一線實作的志工,分享「化廢為寶鋪大愛」的環保輔具,愛相扶的慈善志業。

「輔具是甚麼?」現年七十歲(2024年)的呂銘振,自六十五歲退休後,積極投入慈濟環保志業,還取得環保講師證照,如今更是積極在環保輔具平臺付出,要為自己寫下生命的價值。

有學員舉手回答,「幫助病人在正常生活中更方便的工具,像助行器、便盆椅都是。」呂銘振送給她一個結緣品,宣布答案正確。他告訴學員,「人生平均臥床時間約有八年,為了不要讓餘命躺在床上,從現在起就要種下健康因,大家一起來耕耘輔具平臺。」

慈善是慈濟的根,從早期訪貧、物資發放到給予急難補助金,如今更積極提供輔具給每一位有需要的人,而不僅止於照顧戶。呂銘振說,「每當將輔具送到需求者的家,看到他們真心地說,『有慈濟真好!感恩,阿彌陀佛。』我就感到非常歡喜。」真正的幫助是真能幫到心坎裡。

志工于舒芝就因為為父親申請到便盆椅,滿心的溫暖,她也投入輔具平臺回饋一己之力。說起慈濟的輔具,都是有心人或機構捐出回收而來的,回到輔具平臺後,需要先經過嚴謹的清潔消毒流程,整理維修之後才能入庫,提供給有需求的人。

而執行這些清消動作的是一群娘子軍,「濕、洗、沖、擦、曬」五字訣說明了清消過程。于舒芝分享,「因為這些輔具都是被使用過的,有些汙垢要用小刷子才能去除,希望大家都來參與,上班的人有心付出,我們可再開一個星期六的時段喔!」她開朗又充滿元氣地邀約大家一起耕福田。

隨著輔具平臺團隊一起上臺分享的還有「勇往植前」團隊,他們是一群自2022年《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後,曲終人不散的年輕種子,黃宇菁也是其中一員。從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醫事檢驗系畢業已五年,今年二十七歲的她從小看著爸媽做慈濟,也跟著早早的進入慈濟,長大後成為慈青。參加經藏演繹承擔 A+種子,從此與一群志同道合的隊友同心同行。

「因為我們去『輔具平臺』辦了一場聯誼,我才更清楚,原來除了病床、拐杖,還有便盆椅、扶手等等都是輔具。」黃宇菁說,自己從小在慈濟長大,卻一直對慈濟沒有很了解,「希望透過培訓去了解法脈,利用培訓的這段時間參加讀書會,學習更多經驗。」她深切期許自己真正深入經藏,與父母同行菩薩道。

◎天堂的光 送入心底

慈濟至今走入第五十八個年頭,為暗角點燈,是無數志工以歲月鋪成的慈善路,從烏絲到白髮,身體的老邁,成為上人心心念念的牽掛。自學校退休的王貴美,數十年的志工生涯,她感同身受,跟大家分享「上人心 法親情」,肯定輔具平臺、「安穩家園美善社區」的安美專案,照顧社區長者,也著實為年長的志工提供幫助。

王貴美也以緬甸丹茵鎮「自然禪修中心」為例,該中心收養許多孤苦無依、老弱殘疾的人,中心裡的建築物,因年久失修而破損不堪,時間靜止宛如人間煉獄。2018年慈濟志工踏進去,施醫、施糧、搭建組合屋、提供病床,如天堂裡的光,送入苦難人心底。她告訴大家,若不是進來慈濟,根本看不到這極苦地。

這落實社區長者關懷的慈善,讓臺下學員張嘉銓心有戚戚焉。他是一位健康管理師,也是居家生活顧問,以專業領域照護長者,目前幫民間基金會,透過演講及規劃,培訓弱勢團體生活技能。

「像安美專案的扶手,增強穩定度,的確是會提升老人家的居家安全,如再加上醫療規劃或者是相關計畫,對生病的長者,恢復健康的機率是可以大大提高。」張嘉銓更以自身的實例佐證,一位獨居不良於行的病患,經由他的協助,甚至開車陪伴患者到醫院掛號、看病、聽醫囑,在家裡做適合的動線設計,飲食調整、運動復健,半年後連醫師都訝異「你到底做了什麼?竟然都好了!」

張嘉銓也走入慈濟志工在社區服務的長照據點,跟長者分享「如何吃出健康」。他靦腆笑著說:「我全程以臺語分享,印象深刻。」如今加入志工培訓,「用心就是專業,我要學的還很多,希望盡一己之力,跟著大家一起來做。」謙和的態度,說著、說著,臉上的笑容又浮現。

◎行入人間 初心不忘

午齋後,課程也特地邀請慈善志業副執行長劉濟雨,分享「人生四無量 共造大福田」,妙語如珠的他,課堂上沒有深奧的經文義理,但字字珠璣,引人入勝,將佛法生活化,藉小故事以事顯理。臺下學員不時傳來的歡笑聲,趕走午後的瞌睡蟲。

「入人群,你的發心是什麼?方向不能偏,做慈濟,持續跟累積很重要。」劉副執行長骨子裡的慈濟魂,令學員黃睿榆感受深刻,今年(2024年)2月,他和太太為了照料陪伴九十五歲高齡的爸爸,結束在大陸南京經營多年的事業,將重心轉回臺灣。

其實黃睿榆的太太是南京第一代的慈濟種子,近二十年的慈濟路,在大陸他跟著太太走入苦難賑災、發放;在社區投入訪視、環保、素食推廣、音控等等,廣結好人緣。

0403花蓮地震,好多在大陸的好友還是託他繳交善款。黃睿榆珍惜此次回臺培訓的機會,由衷感恩一切的好因緣,他說:「臺灣的培訓課程扎實更有深度。」誠如講師說的「遇良機要懂得把握。」他且行且精進在培訓路上。

課程最後,學員們分組討論如何募心募愛,以自身的經歷,激勵彼此,凝聚力量,齊心共願以善弭災。堅定助人的信念,充實自己行善的能力,將愛行入人間,菩提道上初心不忘。

圖左 :叮噹響的銅板聲,隨著〈竹筒歲月〉輕快充滿希望的樂曲,一人一竹筒,蜿蜒綿長的隊伍,此刻每位學員都願意做花蓮的靠山。[攝影者:林根本]
圖右 :多次參與國際賑災的志工黃福全,分享「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親切的口條,風趣幽默中不失感性,說著這條引領千千萬萬人的慈濟長河。[攝影者:洪淑真]

圖左 :學員楊琇如(中)分享募心募愛,到臺北陪伴求學時的大學同學,參加當地社區的歲末祝福,讓她們明白慈濟在做什麼,自然願意加入共善行列。[攝影者:林根本]
圖右 :志工郭中興(左立)率領臺南區輔具團隊,由第一線實作的志工,分享「化廢為寶鋪大愛」的環保輔具,愛相扶的慈善志業。[攝影者:林根本]

圖左 :學員黃宇菁(右)說自己從小在慈濟長大,卻一直對慈濟沒有很了解,希望透過培訓了解法脈,學習更多功能區塊,未來勇於承擔。[攝影者:林根本]
圖右 :講師王貴美(中立),數十年的志工生涯她感同身受,跟大家分享「上人心 法親情」,肯定輔具平臺、安美專案,著實為年長的志工提供幫助。[攝影者:林根本]

圖左 :學員張嘉銓(前中)是一位健康管理師,也是居家生活顧問,對安美專案深表認同,希望盡一己之力,跟著大家一起來做。[攝影者:林根本]
圖右 :慈善志業副執行長劉濟雨,分享「人生四無量共造大福田」,妙語如珠,課堂上沒有深奧的經文義理,但字字珠璣,引人入勝。[攝影者:林根本]
圖左 :學員黃睿榆(右)珍惜此次回臺培訓的機會,由衷感恩一切好因緣,他說:「臺灣的培訓課程扎實更有深度。」[攝影者:洪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