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菩提迦耶青年培訓 自我成長自信向前

E-mail 列印
培養在地青年,更有利他及服務社會的熱忱。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在印度菩提迦耶開辦「青年培訓營」,課程除了幫助學員學習了解自我,也教大家如何換位思考,訂定人生目標,一步一步帶他們更充滿自信,學會為別人付出。

印度最近,適逢高中及大學的學子剛結束考試,一些年輕人多了些許空閒的時間,因此負責菩提迦耶志業推展的蘇祈逢(濟祈)從馬來西亞邀請講師,來為他們上有關「自我成長」的課程。希望他們能透過這些課程,發掘自己的潛力,進而發揮所長。

◎發掘潛力 自我成長

2024年4月8日「青年培訓課」開營,這是在菩提迦耶首次針對青年人舉辦的活動。報名學員共十五位,但有三位因為臨時有事或生病,而無法參與。因此,志工將十二位學員分成三組,並選出小組長,以培養團隊精神,有利於課程進行。

擔任講師的兩位年輕人胡嘉利和鍾欣嬑,他們是慈濟國際青年會(TIYA)馬來西亞的成員,一人負責分享自我成長,一人負責介紹慈濟志業。

講師胡嘉利(明湲)帶來一本《SMART 和 Johari Windows 15個自我成長定律》的書,從中教導青年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以及了解優缺點。此外,也讓青年換位思考,從別人眼中看見自己的優點,提升自信心及自我的認知。

遊戲開始,每一個學員的背部都被貼上一張A4白紙,再請學員在便利貼上寫下每個人的優點,然後貼在他的背上。當每個學員拿下身上的白紙,看到上面讚美的字句時,臉上都堆滿了燦爛的笑容。

學員安基特(Ankit Lunar)看到組員給他的讚美,開心地說:「我背上有八張讚美的貼紙:好人、喜悅、很有責任感、誠實、可愛,還有喜悅、頑皮和愛心。有些是我不知道的,像誠實和可愛。」

「Do not underestimate yourself, Everyone has unlimited potential.」「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可能」課程中,胡嘉利用靜思語來勉勵這群學子,並期待他們上完五天的課程後,能應用這幾個定律來讓自己更好,真正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

◎創造機會 學習規劃

課程的進行,不只是教學,也會讓學員彼此討論,透過腦力激盪,更能自我理解、自我探索。

從事企業人才培訓的胡嘉利,在課堂中總是笑容滿面說著流利的英文,以充滿自信的肢體語言,和非常有親和力的身形跟學員互動。她不排斥學員提出反面的問題,她說:「如果有了反抗的舉動,就是他的腦子在轉了;在轉的同時才能有更好的吸收,而不僅是『右耳進、左耳出』的狀態。」

胡嘉利表示,為期五天的課程,不只是教授學員「自我成長」的一些內容,同時也介紹有關於慈濟的一些項目。上完第一節課下來,她發現這一群年輕人的能量其實是很大的,「所以想要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實際去做一些規劃。」

另一位講師鍾欣嬑介紹慈濟的時候,有些慈青表示曾經透過《人間菩提》,了解慈濟創始的由來以及各志業。她也播放雪隆及尼泊爾慈青的影片,希望可以啟發他們的使命感。

課堂中,慈青阿什什(Ashish Kumar)提問,什麼時候才可以當灰衣志工,他很想立刻見習。見習志工蘭吉(Ranjeet Kumar),則問,何時有更多的活動讓他們參與?透過第一天的學習,顯見本土青年想學習的態度,以及積極參與的心。

第一天上完胡嘉利與鍾欣嬑的課程後,阿什什都很感興趣。雖然因為昨天傍晚踢足球,所以睡過頭了,導致上課遲到。但一到會所,被活潑的課程吸引著,即刻靜下心來認真上課。「來這裏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如何訂下目標、看待目標;還有認識了慈濟的八大法印。」

◎學習說話藝術 堅定自信的方向

青年培訓課程來到第二天(4/9),多了阿努帕(Anupam Bharti)和阿達什(Adarsh Raj Pandey)兩位學員,其中阿努帕是菩提迦耶會所(Bodhi Stay)電腦班學生魯普昌德(Rupchand Prasad)的女兒。青年培訓開營的第一天他來看過,覺得課程內容很好,於是第二天開始,每天都載女兒一起來會所。

所以阿努帕成了唯一的女學員,剛開始雖然她感到很不自在,但慢慢地也很歡喜地融入團隊。年僅十六歲的阿達什則覺得課程內容很豐富,哥哥是阿卡什(Akash Raj Pandey),他推薦哥哥一起來上,因此一早兄弟倆就來會所了。

今天的課程,以不同感官來評估最有效的學習風格,讓他們知道如何學習更有效。講師讓他們排成兩隊,再一對一地學習各種溝通方式,學習說話的藝術。

分享心得時,學員蘇巴姆(Subham Kumar)很高與在課堂中學到不同的東西,還在「剪刀石頭布」的遊戲中,獲得了第一名。「我了解到做為負責巴士車長的人,應該如何接待乘客,並確保他們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明確分析 解決問題

第三天(4/10)的課程是慈濟人文教學,衣的禮儀。讓學員瞭解慈濟制服的正確穿著及意義;此外,三小組的學員策劃有關演繹活動時,大眾邀約的交通事項。他們發揮了想像力,也動手製作有效的工具。這對他們來說是新的挑戰,但他們也很積極,成功地完成了任務。從中也發現了幾位有創意、細心、用心的青年。

這天(4/11)課程,除了讓他們知道要珍惜食物外,也學習食的禮儀。左手「龍口含珠」,右手「鳳頭飲水」;要抬頭挺胸,以碗就口。不急不徐、動作優雅,都是需要學習的「慈濟人文」。

要學員學習端碗「龍口含珠」還容易些,但要持筷「鳳頭飲水」,就是一大挑戰了。因為風俗文化不同,他們平時用餐時,已經習慣將食物放在盤中,再用手去抓取,所以學習怎樣拿筷子,就要多用一些時間了。

課程中希望學員學會重視團隊的力量,也學會互相關心體諒彼此。盼各小組的學員能提升自己成為慈青,也讓大家討論,如何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最後,他們利用 5W1H 的方法,開始準備計畫慈青活動。

隔天(4/12)課程,將前一天設計的慈青活動,列出詳細的活動流程。過程中他們透過腦力激盪及展現團隊精神,學到了如何規劃。之後各小組上臺報告他們的計畫,志工團隊也一一回饋,各小組都能虛心接受。

室內課程結束之前,學員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及通過培訓後所得和所要做出的改變。

◎活動的過程 是學習和成長

五天的學習,不只靜態的課程吸收,志工也帶著學員,入村邀小朋友做團康,增加年輕人的自信心和號召力。

下午走出戶外,與「大樹下的人文課輔」結合。學員跟隨培育團隊到附近的巴克拉爾市集地(Bakrour Bazaar),邀約村子裡的小孩一起聽《證嚴法師說故事》,及積極地帶動「伊比呀呀」團康。

大孩子和小小孩排成一隊隊,一起唱著「伊比呀呀,伊比伊比呀……」當他們唱到「伊比捏捏,伊比伊比捏……」時,有的怕癢,身體扭成一團,笑個不停,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這五天的教學,講師胡嘉利和鍾欣嬑也有收穫。胡嘉利說:「他們一直都是非常樂觀積極想要參與的心態,讓我非常感恩有這樣子的經驗,也讓我發現原來自己在馬來西亞,能夠受到各種教育的機會,各種接觸跟經驗,其實是非常非常幸福的。」

「看到他們從不敢發言,到爭著舉手回答,有時候沒提問也會站起來發言。」個性靦腆的鍾欣嬑,看到學員的成長,她也很高興。「在活動的過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成長。」

在跟學員的互動過程中,年輕人從原本的靦腆到敢於發問,講師們看到了他們的成長,也樂見這股青年力能在菩提迦耶擴散開來。

圖左 :人文老師廸帕克和慈青大哥哥,示範「伊比呀呀、伊比、伊比呀……」團康活動。[攝影者:鍾文英]
圖右 :三小組的學員,讓各組策劃及有關演繹大組活動時,大眾邀約的交通事項。他們發揮了想像力,也動手製作有效的工具。[攝影者:胡嘉利]

圖左 :五天的青年培訓課程,全體慈青及工作人員在菩提迦耶新會所畫下完美的句點。[攝影者:鍾文英]
圖右 :學員將組員對自己讚美的字句拿下,當每個學員看到別人對自己的讚美時,臉上都堆滿著燦爛的笑容。[攝影者:鍾文英]

圖左 :各組學員互相討論如何辦理一個活動,什麼活動?為什麼而辦?如何去辦?[攝影者:鍾文英]
圖右 :當學員遇到瓶頸時,講師群陳文忠會適時地引導學員如何規劃給予意見。[攝影者:鍾文英]

圖左 :第三組報告結束,講師群給予鼓勵的掌聲,希望學員在五天的課程都有學習與成長。[攝影者:鍾文英]
圖右 :學員抵達時,人文老師已招集一群小朋友,準備參加這堂課程。[攝影者:鍾文英]
圖左 :胡嘉利的樂觀進取,自信活潑的親和力,深深地影響學員學習的態度。[攝影者:鍾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