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震‧驚 我們一起度過(中)——慈濟在中華國小避難收容中心紀實

震‧驚 我們一起度過(中)——慈濟在中華國小避難收容中心紀實

E-mail 列印
2024年4月4日,0403花蓮震災,災後的第一天,一道道晨光,照亮了避難收容中心各個陰鬱的角落。

◎收容中心的暖陽

一早7點,慈濟的早餐熱食,準時送達,豆漿、粥、餅乾、茶水,供受災鄉親自由選取。

慈濟志工、駐點的慈善團體,及花蓮市公所,也展開了安生與安心服務。

年已八十歲的帥伯伯為天王星大樓六樓住戶。十多年前由新店轉至為花蓮教會服侍。曾遇過2018年0206地震經驗,如今又逢0403大地震,雖受困家中,但顯得鎮靜。

平安獲救後,因右腳受傷於署立花蓮醫院做簡易包紮處理後,即被轉送至中華國小暫時安置。

趙女士爲北濱街早餐店老闆娘的母親,左腳前一陣子才開刀,不良於行,一家六位大人,三位小孩住在大樓二樓。

一早女兒、女婿在一樓早餐店忙碌,地震一來,瞬間大樓傾斜。她的女婿迅速由一樓至二樓將她救出。

地震將大樓一樓完全毀壞,二樓傾倒,家具散亂一地,出口也受阻,後來全家人由窗戶靠大家協助脫困。至今,仍膽戰心驚,雖然家毀,但人均安,真是萬幸。

北濱街一住戶,因親眼目睹長期居住的住家瞬間被剷平,所有家產及對家的滿滿記憶也跟著瞬間崩塌。家人身心頓時重創,默默不語,尤其年邁的父親根本不願離去,難以承受如此的無常,亟需要社工或心理師能前去給予協助!

收容中心的三餐,慈濟志工考慮到要讓受驚嚇的鄉親,要有想吃飯的欲念,色香味配色更加注重,以打開災民的味蕾。「訂蔬食餐的災民愈來愈多。應該是慈濟餐食,看起來青菜多、菜色鮮美吧!」市公所蕭子蔚課長正回報沈思彤中午的訂餐數量。

5日,氣溫驟降,飄起細雨,天空灰濛濛,收容中心的氣壓顯得幾分蒼茫。中午,志工送來一鍋熱騰騰的湯品,湯鍋一開,一縷縷的熱氣及香氣,瞬間飄散在收容中心,非常療癒!

◎應急金 如及時雨

花蓮大地震後,造成數百戶住家受損,部份住家因受損嚴重無法居住,暫時被安置在各安全處所,慈濟基金會除提供貼心的安置設施外,並啟動災後屋損住戶「應急金」與住戶有傷亡狀況的「慰問金」發放。

4日起,慈濟志工於東淨寺發放原本住在天王星大樓、統帥大樓及華爾街大樓的住戶送上應急金。

被安置在中華國小的帥伯伯,透過天王星大樓房東的通知,得知這個訊息。慈濟志工考量帥伯伯的交通問題,帶著應急金來到中華國小,親手送上祝福與慰問,並深入暸解他的需求,希望能為帥伯伯提供安身與安心的服務。

家住統帥大樓的葉奶奶也被安置在中華國小,透過教友的協助,來詢問應急金的申請。原來住在天王星大樓的教友已於前一日歡喜領到應急金,並及時通知葉奶奶。經過慈濟志工沈思彤登錄及後續辦理,親手將應急金送到葉奶奶手裏。而葉奶奶原本僵硬的臉部線條也有了些許波動。

◎關懷安心 步步解開心扉

這場震災中,大部分鄉親的心裡受到驚嚇。震後,心理創傷癥候群已陸續出現。

林玉簾(化名)女士,是慈院心臟科病房的常客。她是愛琴海大樓的住戶,0403地震天搖地動,本身心臟不好的林玉簾,因為心生害怕恐懼,也直接到中華國小避難收容中心。

這次大震後,餘震頻仍,手機警鈴不時大響。5日下午,進行一戶一戶安心關懷時,大地再次搖動,轟轟巨響,收容中心內一名受災女孩,突然驚聲尖叫,當下,林女士被嚇得雙手冰冷,直涼背脊,胸悶難耐、幾乎喘不過氣來。

心理師與慈濟志工即刻靠身,陪她走到安心關懷站。心理師為她做頌缽舒緩壓力,林女士緊張、緊繃的狀態,終於慢慢舒緩下來。

「看見一圈黃光,光圈內有一房門,其門內有佛祖走來。心中的壓力有逐漸舒緩,身體也感到漸漸暖和起來,心中舒坦多了!」林女士的眉頭開展了些。

當一群慈濟志工聽她說完經歷後,又巧遇衛生局朱家祥局長前來關心,但見基督徒的朱家祥,在場關懷的慈濟志工顏惠美說:「佛祖不但來關心你,現在連耶穌基督都來祝福您,雙重加持的力量,讓您更安心!」此話一出,林女士笑得更燦爛了!

◎小而精的諮商室

「用心的人,最美。」慈濟基金會專員黃玉琪用心於每個當下,將災民視如親人,所以避難收容中心設備的需求,黃玉琪每一刻用心觀察,適時補足。

中華國小心理諮商室原先設置於體育館入口的通道旁,人來人往,熙攘不休,很難讓人能安靜的、舒坦地釋放內心深處的壓力,難以達到心理諮商與協談的預期效果!

黃玉琪,發覺這個問題後,主動與心理師商議,將諮商室設置於體育館的舞臺區域右側角落。

黃玉琪與心理師架起福慧隔屏,隔屏內置放有一張福慧床摺疊而成的雙人椅座,可供諮商師與受談者使用。椅座上分別放置可愛的小抱枕數個,可抱、可靠、可紓壓,非常舒適,更具隱密與隱私性。

隔屏內,諮商師還放置一盆迷迭香、香氣讓人非常療癒,情緒能獲得舒緩。地上還有一小疊的諮商求救卡,提供給災民以備不時之需。諾大的收容中心,在同理心的動能下,處處善盡功能,人人發揮良能。

遠離悲傷,乍現曙光。重大創傷後,不只生理需要復健,但心理更需要療癒。小小的空間,卻讓人能得到無形的力量,讓生命的重生更有希望。

◎志工以「生命厚度」陪伴鄉親

看似冷漠的葉奶奶,慈濟志工沈思彤從她走進中華國小的那一刻就開始關注。

「奶奶在心理關懷的名冊中勾選了『不被打擾』!」沈思彤說。

緣於教友帶她來提問應急金乙事,讓沈思彤有機會接觸她。隔天沈思彤來到她的隔屏小窩內關懷。

「放著爛吧!」沈思彤靠近葉奶奶的心,她終於說出了震後的心情。

「聽得出來奶奶心情沮喪到想放棄一切,包括她的生命。」沈思彤不捨的說。並將代為申請的物資包,交到奶奶手中。

「奶奶因為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家庭問題,獨居在花蓮。租了十二年的家,但再熟悉不過的避風港沒了,她想放棄一切!」

「我聽著聽著,跟奶奶說:『我們同為佛教徒,也都了解我們有功課一定要做完啊!』」沈思彤回述陪伴奶奶的過程。

「奶奶告訴我:『我這些負面的想法,妳是第一個沒有罵我的人!因為其他的人都罵我——太負面了!』」沈思彤參加慈濟的關懷士完整訓練,在這場賑災陪伴中,已能更貼近災民的心音。

「以前總覺得在陪伴或關懷個案時,要多了解個案的信息,所以會問很多問題。我上了『關懷士』的課程後,更懂得『傾聽』心音的重要性,聽得懂個案在語言或非語言中,所要傳達的信息。」沈思彤將自己的學習,做了前後對照。

另外,在中華國小的安心團隊中,她也觀察與體會「心理師」與「關懷志工」的組合,在陪伴與訪談中即是合作,也具有微妙默契的分工。

「『心理師』,就是具有一種讓鄉親因為專業而安心的功能角色,我從旁觀察,他們的敏銳度非常高。從鄉親的眼神或肢體語言,就能懂得個案的『心理層面』。」沈思彤進一步說:「而『關懷士』志工是從生活層面關懷鄉親,看到慈濟人的制服,也會給災民安定的力量,我們相輔相成。」

如同,黃玉琪對於慈濟志工陪伴個案,給了最貼切的詮釋——志工除了不斷精進學習外,自身的「生命厚度」是陪伴的最好利器。

◎清消與環保 為健康把關

中華國小體育館避難收容中心,是花蓮縣境內收容人數最多的地方,除了受災的鄉親多,進駐服務的單位也不少。因此,人員流動頻繁,環境清潔相對重要。尤其,在各種可能潛在的流行病,更不容忽視。

慈濟志工在第一時間,除了於室外架設資源回收區,開始落實分類回收外,並於在收容中心內外進行每天兩次的清理消毒作業。經過平臺會議協調,慈濟志工負責公共空間,為大家健康環境把關。另外,戶外的環保資源回收區,也由慈濟志工負責。

打掃工作範圍,以不打擾災民為原則,在福慧隔屏以外及其他公共空間。志工有步驟的進行地面清消,先掃地、其次以消毒水消毒、最後即刻以乾拖把將地拖乾,避免鄉親滑倒。

而戶外的環保站與回收分類,除了志工外,但見入住的受災鄉親,也一起參與。

一位入住其中的媽媽,進出收容中心,只要路過環保回收區,總是探頭看一下回收分類。「經常看她拿起夾子做分類,跟她打招呼,總回以微笑,舉起大姆指,打個『讚』的手勢。」沈思彤看在眼裏,但不刻意與這位媽媽多聊,「因為媽媽的眼神告訴我,這樣就好!」沈思彤了解。

來自雲林、出身慈濟家庭的慈濟大學傳播系四年級陳柏如同學,從小即受慈濟人文的薰陶,參與過志工隊活動。地震後,相約同學來到中華國小,主動詢問可以協助的事項,也因此投入資源回收行列。

「4月3日,我也參與了搭設福慧隔屏、福慧床!」陳柏如說:「4月1日上課,才聽到副校長何縕琪提到『是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

「自己才付出這麼微小的力量,就體會到自己的幸福,能平安、能付出,即是有福之人。」陳柏如希望自己未來也能受證,成為委員,繼續跟隨上人一起走菩薩道!(待續)

圖左 :收容中心,每天晚上慈濟基金會慈發處黃玉琪會與市公所開會,讓鄉親在急難時能住得安心。[攝影者:廖文聰]
圖右 :4日起,慈濟志工於東淨寺發放原本住在天王星大樓、統帥大樓及華爾街大樓的住戶送上應急金。[攝影者:羅明道]

圖左 :一早7點,慈濟的早餐熱食,準時送達。豆漿、粥、餅乾、茶水,供災民自由選取。 慈濟志工、駐點的慈善團體,及花蓮市公所,也展開了安生與安心服務。[攝影者:薛崑城]
圖右 :慈濟基金會除提供貼心的安置設施外,並啟動災後屋損住戶「應急金」發放。[攝影者:薛崑城]

圖左 :靜思精舍清修士顏靜曦來到中華國小收容中心關懷鄉親。[攝影者:徐睿憶]
圖右 :地震將北濱街早餐店大樓的一樓完全毀壞,二樓傾倒。屋主吳昌祥(化名)特地來慈濟服務中心拿物資。[攝影者:徐睿憶]

圖左 :黃玉琪與心理師架起福慧隔屏,隔屏內置放有一張福慧床摺疊而成的雙人椅座,可供諮商師與受談者使用,椅座上分別放置可愛的小抱枕數個。[攝影者:蔡素美]
圖右 :慈濟志工考量帥伯伯的交通問題,帶著應急金來到中華國小,親手送上祝福與慰問。[攝影者:徐睿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