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培就是培養正確觀念 訓就是訓練堅強道心

培就是培養正確觀念 訓就是訓練堅強道心

E-mail 列印
2024年4月21日共有七十二位新發意的社區志工,來到桃園靜思堂參加2024年第二次的培訓課程,培訓組將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陸續鋪陳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日,讓預備投入的志工們了解慈濟志業的宗旨和方向 。

今天講師陣容很堅強,有慈濟副執行長劉濟雨分享「法到用時方恨少」、志工李晴香要告訴大家募款真的不難,還有慈發處的陳志明要跟大家說「慈濟的愛一直都在」,而社工師劉思妤也要提醒志工慈悲要有智慧,「訪視時你我應該要知道和注意的事」。課程安排由佛法內心涵養到佛法生活落實,再到志工實際出勤務,做中學,學中覺,進而覺中悟。

◎綱領抓得準 腳步走得穩

劉濟雨副執行長開宗明義地說:「培就是培養正確的觀念,訓就是訓練堅強的道心。」他從開經偈談起,珍惜法源,目標正確,在勤與誠中去驅除人的惰性。勉勵學員做到「二二三法則」,也就是:兩件事不能等,「行善、行孝」不能等;兩件事無法擋,「時間、無常」無法擋;三件事不能錯過,那就是遇名師要懂追隨,遇善知識要懂親近,遇良機則要懂把握。」

劉副執行長以嚴謹又不失幽默的談吐,將慈濟宗門作一個清楚的論述。培訓只是一個目標和過程,入法很重要,法身是無形的,力量是無限的,我們要學習證嚴上人用「心」的力量。

學員安靜地寫著筆記,深怕落掉重要的字句,學習精神滿百。劉副執行長從上衣口袋掏出一本小筆記本,他說:「平常恭聽上人開示,隨時筆記,回家後放在電腦裏,隨時翻閱。」他與學員分享自己的學習態度。

而第二堂課是志工李晴香對剛開始募款的志工打氣,她表示:「只要敢開口,就能募到善款。」並舉例自己剛開始勸募的經驗,時常遭到拒絕,當下也覺得很氣餒。幸好在參加共修時,聽到其他資深志工的分享:「要把握因緣,因緣一旦失去,就不再回來了!」

共修回來後,她拿著林傳欽的剪報募款,剪報描述1987年布農族十四歲少年林傳欽在修車廠當學徒,被翻落的大理石壓傷,骨盆腔以下血肉模糊,當時才成立一年的慈濟醫院,動員所有資源全力搶救,命終於救回來了。為了讓他能站起來,陳英和院長想到用氣球當坐墊,院長下班後回到宿舍,吹了上百顆氣球放在桶子裏,幫助傳欽練習坐立。上人也經常來探望他,鼓勵他。這則感動人心的報導在新聞報紙上流傳。晴香挨家挨戶向鄰居介紹慈濟證嚴上人和醫生,他們在臺灣東部的善行。

她娓娓倒敘自己在募款時所遇到的各種狀況,也曾放棄,但當突破自己心理的障礙後,她勇於分享慈濟事,因為心念單純,所以無所畏懼,那天她也募到許多人的善念善款。

臺上李晴香輕鬆說著募款的經歷,臺下學員心有同感頻頻點頭,也不斷揮寫著手中的筆,表情從惶恐,不敢開口募款,到胸有成竹,我相信我做得到。沒想到晴香講師的話家常,給足學員向前走的力量。

◎莫忘初衷方向正確 與時俱進社區共善

慈發處講師陳志明述說慈濟的慈善理念,歷經五十八年始終如一。陳講師以實例說明慈濟的救濟工作,他分享:早期證嚴法師會親自去訪視窮困人家,那時有一位女士是青光眼的患者,因為視力越來越不好,還要照顧四名子女。評估之後,需要住院開刀,這樣才有機會讓眼睛不繼續惡化。

手術完成後,住院幾天,上人親自去看她,問她:「能看到嗎?」這位女士說:「五官不清楚。」醫生對手術結果,嘆氣道:「太遲了!拖太久了!」訪視救濟不是救助完了就沒事,我們的志工還會不斷去關心,去複查個案,親自到他們家探望,深入了解術後生活所需,志工邊做邊調整,期望讓受助者有被尊重的感覺。

講師還播放一段助人的影片,影片中一位老人準備要攀爬陸橋到對面,此時恰好有一位熱心的年輕人經過,他不假思索就揹起老太太步上階梯過馬路,他輕輕鬆鬆將老人家送達對街,才將老人放下來,抬頭一看,另一位老者站在陸橋下,她也要過馬路,想想自己還年輕,有的是體力,來吧!心想再揹一趟絕對沒問題。他再度揹起這一位長者,走著走著,終於到橋下了,正當放下老婆婆……又見另一位老人在橋下等待。

年輕人彎腰揉了揉肩,心想:「要繼續幫忙?」才起身,眼前竟是大排長龍的長者……我們不知道年輕人是繼續揹,還是想想別的法子來繼續幫忙老人家,但是這影片卻給我們一些省思——慈善要與時俱進,要因時因地去調整,要社區合作共善。

而社工師劉思妤分享的主題是訪視——你我應知的事。她以一段訪視紀錄片解讀,家訪關懷是什麼?如何成為彼此安心的力量?在閒聊中去了解個案的生活或需求是什麼?

社工師說:「與其說是居家關懷,不如說是去和老朋友見見面,有的一看就是十多年。」當志工接到個案時,會到家中訪視,回來後團隊會針對個案的狀況討論並達成共識,開始進一步的關懷行動。

思妤提到:我們的關懷行動理念是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結合,各良能志工,陪伴到整體穩定。此次課程還說明感恩戶家系圖的記錄方式,也提醒家訪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首先,家訪時訪視員最好坐在靠門口的地方;其次,說話要設身處地為案家著想;第三點,若需記錄,一定要先跟案家說明要記錄的原因,譬如說:「因為說話內容有些複雜,我可以記錄一下嗎?」社工師做一個示範。

◎聞法受用滿心歡喜 心中有愛幸福承擔

學員劉倚華在自己經營的水電工程公司工作。因為女兒回來幫忙,她才能來上培訓課程。倚華說:「在社區參與過福田、香積、環保、醫院志工、書軒志工,也喜歡看慈濟月刊 ,所以對慈濟在做什麼並不陌生。」

她接著分享,第一堂濟雨師兄的課,讓她很震撼也很法喜!讓她了解到培訓的意義原來就是,「培養正確的觀念,訓練堅強的道心。」同時也要俱足「勤跟誠」就無事不成,讓精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她非常感恩濟雨師兄的分享,有些話也如當頭棒喝般的敲了她,決定深自反省!無限感恩!

另一位培訓的志工楊淑齡對募款總是感到困難重重,聽了李晴香的分享後,一下子茅塞頓開。她說:「真的是自己想太多,擔心被拒絕!一直不敢開口。」

她笑著說:「有一次,我向一個朋友募款,問她有沒有捐慈濟善款?她說:『有啊!』我說那很好啊!你很有善心!我也有在收慈濟功德款。」沒想到當天晚上,她朋友打電話來說:「幫我收功德款的師姊年紀大了,不來收了!就繳交給你吧 。」不僅如此,還介紹了兩位會員,這件事,讓她對募款更有自信心了。

坐在感恩堂第一排的邱文成認為:「一個人做善事很簡單,就捐個錢、扶老婆婆過馬路⋯…等等,在家就好了,可是力量是很有限的,可以做的事很小,是容易懈怠的。到慈濟這個大團體,那就不同了,有正確的方向;有無窮的力量;有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完成各種任務跟挑戰。」

文成對陳志明講師這一節課感受最深,課程中提到,「濟貧教富、教富濟貧 」乍看之下好像一樣,仔細思量發現還真不一樣。面對的對象不同,怎麼說?他說:「面對需要救濟而貧窮的人,要陪伴並教導,當他從心裡開始富有起來,才能改善生活;而面對生活富有的人,需要給予機會勤耕福田,以濟助貧困的人。」

邱文成自從走入慈濟,用心學習,在經藏中體悟佛法,對自己也有期許。他說:「期待的是慈濟有很多的課程可以學習,高興可以跟世界上最善良的一群人一起「搶」耕福田,貢獻所學而無所求。」

豐富的課程內容,鼓舞了坐在課堂中志工的學習動力,培訓是達到目的地的過程之一,志工們邊學習邊做,也邊做邊學習。一路上有資深慈濟志工用心的陪伴,讓這群有心有願的人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慈濟菩薩道上的一員。

圖左 :劉濟雨副執行長開宗明義地說:「培就是培養正確的觀念,訓就是訓練堅強的道心。」他從開經偈談起,珍惜法源,目標正確,在勤與誠中去驅除人的惰性。[攝影者:蔡沛昆]
圖右 :志工李晴香對剛開始募款的志工打氣,她表示:「只要敢開口,就能募到善款。」[攝影者:蔡沛昆]

圖左 :圖中剪報描述1987年布農族十四歲少年林傳欽在修車廠當學徒,被翻落的大理石壓傷,骨盆腔以下血肉模糊,當時才成立一年的慈濟醫院,動員所有資源全力搶救,命終於救回來了。李晴香拿著剪報挨家挨戶募款,向鄰居介紹慈濟證嚴上人和醫生,他們在臺灣東部的善行。[攝影者:蔡沛昆]
圖右 :慈發處講師陳志明述說慈濟的慈善理念,歷經五十八年始終如一。他提醒大家,慈善要與時俱進,要因時因地去調整,要社區合作共善。[攝影者:蔡沛昆]

圖左 :社工師劉思妤分享慈濟關懷行動理念是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結合,各功能志工相互合作,陪伴到整體穩定,也提醒大家在訪視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攝影者:蔡沛昆]
圖右 :社工師劉思妤陪伴學員學習如何記錄感恩戶家系圖。圖中學員認真嘗試畫家系圖。[攝影者:蔡沛昆]

圖左 :學員劉倚華說:「非常感恩濟雨師兄的分享,『勤跟誠』就無事不成,讓精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如當頭棒喝般的敲了我一下,決定深自反省!」
(前排左二)[攝影者:蔡沛昆]

圖右 :培訓志工楊淑齡對募款總是感到困難重重,聽了李晴香的分享後,一下子茅塞頓開,讓她對募款更有自信心了。(前排左一)[攝影者:蔡沛昆]
圖左 :坐在感恩堂第一排的邱文成認為:「一個人做善事很簡單,就捐個錢、扶老婆婆過馬路等等,可是力量是很有限的,可以做的事很小,是容易懈怠的。到慈濟這個大團體,有正確的方向;有無窮的力量;有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完成各種任務跟挑戰。」(前排左二)[攝影者:蔡沛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