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沙巴無國籍人士力行環保 喚醒善與愛

沙巴無國籍人士力行環保 喚醒善與愛

E-mail 列印
家,是個庇護所,提供了我們安全感和歸屬感。因為這個感覺,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與熱忱。然而,「家」對於在沙巴「山打根」的無國籍人士而言,哪裡才是家的根?

沙巴人口中有百分之三十的非公民,他們的祖輩是 從菲利賓和印尼來的非法移民,他們沒有容身之處,只能在海岸線上的沼澤地搭建高腳木屋,勉強算有個棲身之處。這些土生土長的無國籍人士,他們沒有身分,所以,無法享有醫療和教育福利,更無法外出工作,只能做一些臨工養家糊口。

無國籍人士集居區域,彷若自生自滅國度,沒有供水設備,買瓶裝水已是日常。由於他們沒有受過教育,環保觀念更是薄弱。隨著海潮的漲退,一切的不堪和醜陋都顯現了出來,高腳屋下遍布是寶特瓶和生活垃圾。居民總是與垃圾為伍,環境極其惡劣也嚴重破壞海洋生態。

◎照破黑暗啟心光 覺悟慧性自造福

在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期間,慈濟山打根志工得知無國籍人士社群陷入熬腸刮肚之苦,於是志工龔德益(濟晟)召集志工,一同前往非公民集居地勘察。志工們無懼被感染的風險,走入四十七個無國籍人士村莊,挨家挨戶地探訪及造冊數千戶,再發放生活物資為他們紓困,就這樣與這群無國籍人士結下了一分善緣。

自此之後,志工除了定期關懷、送物質和醫療援助,更帶動村民做資源回收和分類,並設置環保站。龔德益告訴村民:「只要改變一個隨手丟棄的動作,將寶特瓶收集,慈濟會將之變賣的收益用作慈善,這你們也算是在行善了。」

聽了這番話後,得到村民積極地響應,兩年下來已培育出十四位環保站長,分布在十多個非公民的集居地,扮演環保先鋒,在數十個無國籍人士集居地宣導環保,教育數千戶村民。

志工黃守芬(慮顗)表示:「為了讓他們更熟悉環保理念,我們已經策劃了許久,要辦一場『環保培訓』課程,於是選在9月16日,這天是假日,方便更多環保志工出席。」

善知識,點亮希望之光。2023年9月16日早上,一批又一批的環保志工來到慈濟山打根共修處,他們沒有交通,所幸五位發心的志工不辭辛勞地,多趟來回接駁載送,更準備了豐富的午餐招待。

頃刻間,共修處人頭攢動,坐滿一百八十一位來自二十二個非公民集居地的環保志工。純樸的村民非常重視這場培訓,個個都是盛裝出席,猶如歡度佳節,喜慶熱鬧之餘,又不失井然有序,祥和歡樂滿滿。

首先,環保培訓以一首〈環保健康操〉帶動全場暖身,司儀江蓮芬(慮丹)非常用心地將每一句歌詞翻譯,讓學員理解歌詞意涵,全場手舞足蹈地動起來,場面熱呼呼。大家精神抖擻地開始上課,屏幕播放著證嚴上人鼓勵大家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的影片、臺灣環保站資源分類的影片、全球暖化和地球告急的畫面,無不震懾眾人。

課程中也安排了三位做環保的村民分享,以及三位環保站長為學員解答疑慮。其中,有位學員們非常有趣地提問:「我可不可以要求多幾個大麻包袋?這樣我可以在附近收集更多的寶特瓶。」、「我要求在我家前設個環保站!」原來大家不是提問面對什麼困難,而是積極爭相為環保做貢獻,這般行為確實振奮人心。

◎安住願力廣度眾 付出無求菩薩行

為善最樂。以下是西巴(Sibar Bin Sah)風趣幽默的分享,引得哄堂大笑。他娓娓道來:「行管令期間,我兩夫妻分別填了兩張申請物資的需求表格,以為總有一個會通過,結果下來,我們倆都沒有得到物資援助。而半年前,慈濟在村莊裡推行環保及募善款,我立即跟著做環保,也募得二十戶會員,朋友都笑我傻,我並不認為。」

這時候,大家意會地笑了,西巴繼續說:「我雖然沒得到任何物資援助,但是看到村民需要用到手推車,才能把物資運送回家,在這麼困難的時刻,慈濟大量發放生活物資,讓大家不再挨餓,我替大家開心,並認同慈濟的做法,我也可以成為龔師兄那樣的人。」西巴說完後全場掌聲雷動,歡呼聲四起,學員們回應了西巴所言 —— 成為能付出的人,更有福報!

環保站長祖白拉(Zubaira Bt Iris)不僅自己出席,更號召四十五位會員出席培訓。菲律賓籍的祖白拉原本擁有高學歷,因為家鄉戰亂,無奈地跟隨媽媽來到山打根,由於沒有身分,她只能做清潔工人、散工。

2020年疫情的關係導致失業,於是她尋求慈濟的援助,志工家訪後拒絕了她的請求,龔德益告訴她:「你並不缺食物,慈濟的善款來之不易,是幫助有需要的人。」離開時,志工留下兩本《慈濟月刊》給祖白拉,月刊中一篇關於印尼女士的報導,令她涕淚交集,她聯絡龔德益並告知:「我願意捐錢。」

自此,祖白拉開始每天在優管(YouTube)聽證嚴上人開示,在村裡宣導環保,也成為募款志工,如今已有二百五十位月捐會員。募會員時,她鼓勵村民一起做環保;遇到需要幫助的家庭,她會提報給慈濟。祖白拉不僅去關懷,更把善的種子撒播在鄰里街坊。

祖白拉笑著說:「以前,我的房子破破爛爛地,經濟也勉強足夠餬口,很神奇的是,自從當志工後,工作不停找上門,有了經濟能力,我已修繕房子,日子也過得好了。」她覺得行善後,運氣變得愈來愈好。

「我是完全乖乖聽話,上人怎麼說,我就怎麼做,即使我是穆斯林,但是上人的教育,我是深深聽入心裡。」祖白拉讚歎上人雖是一位女性,卻擁有全世界的會員,她不僅由衷敬佩,更身體力行實踐上人的教誨。

◎生命無價勤為業 無私大愛共成就

無國籍人士家家都缺水,可是諾西雅(Norsia Bte Abdul Moksin)卻捨得用水,把積攢回來的寶特瓶清洗乾淨。每天,諾西雅來回穿梭在搖搖欲墜的高腳木板橋上,除了收集四百七十二位會員的捐款,更把會員家裡的寶特瓶帶回家清洗,日復一日,不曾懈怠。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年長耳背的諾西雅說:「我應該要幫助志工,因為志工都還要幫助人。」她以一顆知恩、感恩之心,回報慈濟在疫情期間的援助。她主動要求在家旁建一間小木屋,當環保回收站。於是志工提供她木材,由她的丈夫把小木屋建起,剩下的木板,她用作修繕木板橋,讓村民放寶特瓶時走得安全,而,自己家門前那一段路,依然坑坑疤疤,沒有鋪上一片志工給的木板。

依卡(Edgar Bin Sappah)也有一個環保點,在志工帶他去了祖白拉的環保站參訪後,他受到了激勵:「我看到祖白拉,我感到羞愧,她是一位女性而已,為什麼她可以做到,我是一個比女人更加強壯的男人,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於是依卡當起了環保志工,也募了二百二十一位會員。今天,他偕同超過五十位會員出席培訓課程。

依卡有感而言:「龔師兄常跟我分享慈濟理念,人與人之間就該互助互愛,種下愛心種子。我們只是一群寄居在這裡的人,志工卻給予我們愛與關懷,讓我們的生活有所依歸。我想,我更應該要為自己的社群付出,所以我非常願意成為慈濟志工,在此落地生根。」

龔德益有感而言:「與他們互動了一段時間,有了溫度,他們就開始信任我們,愛心就這樣被啟發,善良與光明的一面顯現出來了。佛說眾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我感覺從他們身上看得到。」

善愛流動可以溫暖無助的家庭、安撫迷惘與慌恐的心靈;慈悲之光可以照亮黑暗的角落,喚醒眾生內心深處的善念。人的心房很大,綾羅綢緞、金銀財寶老是填不滿,但只要一點光明就填滿了。心光已亮,以心轉境,污垢之地也成清涼之地!

圖左 :「我是完全乖乖聽話,上人怎麼說,我就怎麼做,即使我是穆斯林,但是上人的教育,我是深深聽入心裡去。」 祖白拉於臺上侃侃而談。[攝影者:江欣燕]
圖右 :龔德益勉勵學員:「你們是散播環保種子的農夫,讓我們一起把這分愛護環境的理念推廣。」[攝影者:江欣燕]

圖左 :環保培訓課程在大家的歡呼雀躍聲中,圓滿結束。[攝影者:江欣燕]
圖右 :每天,諾西雅來回穿梭在搖搖欲墜的高腳木板橋上,除了收集四百七十二位會員的捐款,更把會員家裡的寶特瓶帶回家清洗,日復一日,不曾懈怠。[攝影者:江欣燕]

圖左 :依卡説到:「我們只是一群寄居在這裡的人,志工卻給予我們愛與關懷,讓我們的生活有所依歸。」[攝影者:江欣燕]
圖右 :高腳屋下遍布寶特瓶和生活垃圾,居民總是與垃圾為伍,環境極其惡劣也嚴重破壞海洋生態。[攝影者:江欣燕]
圖左 :家,是個庇護所,提供了我們安全感和歸屬感。因為這個感覺,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與熱忱。然而「家」對於在沙巴山打根無國籍人士而言,哪裡才是家?[攝影者:江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