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 尋根溯源傳承法脈

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 尋根溯源傳承法脈

E-mail 列印
今天(12/5)是「2010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課程的第二天,由德慈師父從竹筒歲月講起,讓學員藉此尋根溯源,明瞭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志願,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進一步要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要讓慈濟的隊伍浩蕩綿長,生生不息。

德慈師父猶如慈母般的風範,將上人從小木屋苦修,到成立克難慈濟功德會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攝影者:傅燄村]
清晨四點,大地仍一片雲墨色,全球慈濟人寮房準時響起〈拉車向前行〉的音樂,所有寮房亮起燈光,只見人人立時起床盥洗、疊被、着裝,不多時已經整裝完畢,列隊精神抖擻地步 向今天繼續共修精進的靜思道場。

◎晨鐘起,薰法香

今天(12/5)的早課分成講經堂和感恩堂兩處同步舉行。首先由德宣師父透過投影方式,言簡意賅地講解《三十七道品》的主要內涵。講經堂由靜思精舍六位師父,感恩堂則有兩 位師父,分別帶領學員唱誦經文。曲調委婉平順,文字優美流暢,在重複地唱誦聲中,學員試著將經文要義鐫入心版,回到僑居地後就要行在腳下。

志工早會透過視訊連線恭聆上人開示。上人提及,世間的一切都是時間的累積,消逝的時間再也不能回頭。人生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尚不及忉利天的一天。「正因為人生無常短暫,人 人更要把握時間善加利用。」上人慈勉大眾。

接著由高雄榮董召集人杜俊元師兄代表全體學員與工作人員,向上人報告此次海外培訓研習會人數。工作人員四百零三人,學員一千一百四十七人,隊輔一百四十九人,總計一千六百 九十九人。杜師兄說,「一六九九」的諧音正是「一路久久」,代表今年所有參與精進的學員與工作人員,同師同志願又同行,一路提攜互勉長長久久,菩薩道上永不退轉。

◎回首當年竹筒歲月

德慈師父猶如慈母般的風範,將上人從小木屋苦修,到成立克難慈濟功德會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作為上人座下第一位出家弟子,當年他與尚未出家的德融、德恩師父請求上人答應讓 他們跟隨上人出家修行。上人對跪在座前的他們正色道:「你們是第一代的弟子,要有吃苦耐勞、犧牲奉獻的精神,以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準備。」

為了與來自全球五大洲的學員一齊回首當年,德慈師父收起流利的台語,全程用國語發音。當德慈師父回憶起早年精舍生活艱困,上人鎮日勞瘁,卻無法以較有營養的食物供養上人 時,忍不住喉頭哽咽。原來上人嚴厲對待常住全都出於愛,而常住師父們打不走、罵不跑矢志追隨上人的那份堅毅道心,又豈是這短暫的五十分鐘課程所能道盡的?

來自馬來西亞的張佩芬師姊,一邊聆聽,一邊勤作筆記,眼睛泛著淚光的她說:「原來精舍師父們是如此地辛苦,能在這麼克難的環境中一直堅持到現在,只為了成就所有慈濟人的慧 命。」原本回台灣受證前,張佩芬心懷惴惴,擔心無法承擔使命;現在既然回來受證,就要挑起如來重擔,回到馬來西亞後更努力的帶動人間菩薩大招生。

「回首當年竹筒歲月」,讓許多來不及參與慈濟過去歷史的學員,藉此尋根溯源,明瞭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志願,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進一步要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要讓慈濟的隊伍浩蕩綿長,生生不息。

◎守護生命的磐石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用一張吃了一口的蛋糕照片,細數一個罹患腦瘤的十七歲女孩,遍尋名醫無果,家人都束手無策之際,2009年,女孩來到大林醫院,心中起了一個念頭: 「唯一能救我的,就是這家醫院了。」

經過開刀治療,今年,女孩已經可以打工了。她把賺來的第一筆工資,買了蛋糕送給醫院醫護人員,感恩大家的悉心照料。她送給陳金城副院長的感恩卡寫道:「我會認真復建,成為 您成功的案例。」

「改變並非一夜之間,但它確實發生了。」簡院長用這一句廣告台詞做結語。大林慈院在全體同仁及志工的齊心努力耕耘下,的確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成功案例,它確實發生了。簡院長 期許日後能將醫療單位與慈濟人文做更完美的結合與呈現,以服務更多的鄉親。

來自吉隆坡的顏倩妮,聽了簡院長的分享,心有所感:「我們的醫療團隊與病患的互動方式,不是病患醫好出院後,醫病的關係就結束了。彼此那一分愛和關懷仍延續著,原來,慈濟 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環環相扣,就是一個『愛』字。」

◎恪守十戒不逾矩

接來的課程是德宣師父闡述「慈濟十戒」。師父詮釋戒律就是規矩、默契及共識,是身為慈濟人必須遵守不渝的規定。佛門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是相通的,不殺即仁、不盗即是義、不邪 淫便是禮、不妄語就是智、不飲酒即是信。而「十戒」則是慈濟人的戒律,願意守十戒是大家的福,不守戒就是造業。

馬來西亞的陳玲師姊,之前參加了當地的馬華團體,這是一個牽涉到政治的團體。雖然她只列名,並未實際參與活動;但這次回國後,她決定退出這個團體。她認為政治圈很錯綜複 雜,爭名奪利彼此牽扯,她不想涉入其中而影響到個人的修行。

來自南非的慈布師姊,在大病後得能重新回來心靈的故鄉,感到格的興奮。她表示第一次聽十戒,似懂又非懂;今天重聽十戒,感覺學習得更多。她要謹記在心,回到南非也不敢越規 逾矩,因為她要緊緊追隨上人的腳步,作一個真正的慈濟人。

如今,慈布師姊已是位標準的素食者,因為師兄師姊對他們的要求可是很嚴格的呢!

◎經典傳智慧,月刊說慈悲

下午課程是人文志業團隊的分享,首先上場的是《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師兄。慈濟的平面媒體,對內的有「慈濟月刊」,它是早期為徵信發行的刊物,現在更為慈濟寫歷史;《經 典》雜誌則是對外揮灑的甘露。

《經典》雜誌的內容深度、廣度兼具,囊括今年金鼎獎近八成獎項,果然名至實歸。今年的「特別貢獻獎」特地頒給王總編輯,他由衷感恩地說:「這要歸功於全球慈濟人做經典雄厚 的後盾。」

中文期刊編輯鄭凱文師兄,兩年前就已受證慈誠,他介紹部門的中文期刊有《慈濟道侶》、《慈濟》月刊與不定期出版的「宗門專書」。他形容《經典》雜誌是「智慧」、《慈濟》月 刊是「慈悲」;《慈濟》月刊於1967年7月20日創刊,從早期「徵信」的功能,進入「傳法」,乃至今日的「留史」;也從「閱讀」進而「傳閱」以至「推廣」,是深入了解慈 濟宗門,汲飲靜思法髓必讀的一份雜誌。

王宣謁師姊在新加坡因為看不到大愛台,每年都蒐集新舊不拘的慈濟月刊與會員共享。其中有上人開示、來自各地慈濟人的心得分享、國際災情、街頭募款等,她總是指著月刊的圖片 告訴會員:「大愛園區裡的大愛屋,這些泥土裡也有你一份愛心喔!」

大愛新聞部經理葉樹姍首先就「九二一大震十周年」、「海地大地震」及「蘇花高」的議題,提起上人無奈的感嘆:「若沒有山、沒有水,又哪來的國土?」隨著全球暖化,極端的氣 候已成了常態,刼濁亂時,眾生垢重,「驚世災難」頻傳,怎能沒有「警世的覺悟」?

來自馬來西亞,七十四歲白髮斑斑的張亞鳳師姊,儘管坐在最後一排,對每一堂課都很認真地聆聽,記下講師精采的內容,好帶回去與會眾分享所見所聞。其中,最令她感動的是四川 大地震後,慈濟人援建十三所學校的報導,因為她也曾為此走上街頭勸募,特別感到歡喜與安慰。 .

圖左 : 今日的早課分成講經堂和感恩堂兩處同步舉行。首先由德宣師父透過投影方式,言簡意賅地講解《三十七道品》的主要內涵。[攝影者:洪如澤]
圖右 : 「改變並非一夜之間,但它確實發生了。」大林慈院院長簡守信用這一句廣告台詞做結語,期許日後能將醫療單位與慈濟人文做更完美的結合與呈現,以服務更多的鄉親。[攝影者:傅燄村]

圖左 : 南非的慈濟透過翻譯,用心地記錄每個重點,希望回到當地做分享。[攝影者:楊福龍]
圖右 : 志工早會透過視訊連線恭聆上人開示。上人提及,世間的一切都是時間的累積,消逝的時間再也不能回頭。人生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尚不及忉利天的一天。「正因為人生無常短暫,人人更要把握時間善加利用。」上人慈勉大眾。 [攝影者:莊慧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