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馬六甲環保站搬遷 更名為「喜捨」

馬六甲環保站搬遷 更名為「喜捨」

E-mail 列印
慈濟馬六甲分會資源回收站在2011年3月1日搬遷到峇株安南,取名「慈濟喜捨環保教育站」,成為馬六甲社區第四個常態性環保站,希望廣邀家家戶戶做環保,從付出中得歡 喜。

慈濟喜捨環保教育站原是一片空地,經志工向業主道明用意後,對方願意以低價,租出80X100尺的邊地給慈濟。

這地點離分會約四公里的路程,附近有華人商店、住家,也靠近鐵類回收廠。志工經過整地、鋪洋灰和搭建遮陽的鐵皮屋頂,再添置回收商的資源回收桶及幾個貨櫃;3月1日環保教 育站就正式運作,各社區慈濟志工以輪班式來此付出。

◎走入歷史的定點

設於馬六甲慈濟園區的資源回收站走入了歷史,它該從1995年說起。

馬六甲慈濟園區原是上橋製衣廠的廠地,它是現任慈濟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濟雨、吉隆坡分會執行長簡慈露夫妻倆名下產業,他們結束業務捐獻予慈濟作為修行的道場。前上橋製衣廠 員工、也是最早投入環保志業的慈濟志工紀麗雲透露,早期她和幾位同事們在簡慈露師姊的帶領下,都是用午休時間在做慈濟事或分享、共修。1995年有一天,她們從老闆劉濟雨 處得悉:「現在台灣的腳步是推動環保志業。」當下就決定從工廠做起,將紙張回收再用,也從家裡帶來可回收的物品,包括鋁罐、鐵類、玻璃瓶、舊衣和紙類。

「那時候,我們回收最多的是紙張和紙皮,但是並沒有分類,就放在當時工廠的食堂(現易為大愛兒童教育中心)後方。」

「當初第一輛載送資源的卡車,還是向從商的妹夫商借,由弟弟負責駕駛,十多年至今從未停歇,也因此成功帶動全家成員一起做環保,其中爸爸和弟弟,還是家庭最早的環保尖兵 呢!」麗雲娓娓道來。

◎易地發揮教育功能

慈濟做環保,經過口口相傳,回收資源越來越多,於是在廠旁另闢一個小倉庫存放,爾後才有牌子高掛的慈濟「資源回收站」。

隨著慈濟馬六甲資源回收站的成立,2003年開始,每個月第三個星期天,超過千位的慈濟志工,在七十個社區環保點,帶動民眾大德齊付出。

「慈濟志工走入社區邀約,也不斷向學校、企業機構、公司行號等分享環保,民眾對‘做環保救地球’的意識提升,各種機緣促使更多民眾把資源送來慈濟。」志工陳炳煌透露。

位於園區的資源回收站,一直在發揮「教育」的功能。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民眾到訪,或有學校專程安排學生來到,透過課程與親身投入,發現分類和拆解資源的過程也蘊藏大學 問,從中學會珍惜所擁有的物品。

慈濟四大志業蓬勃發展,隨著義診中心的門診服務、大愛兒童教育中心的成立、靜思書軒的對外開放、社會教育中心的推廣,馬六甲慈濟園區的園地漸漸不敷使用,加上在園區內佔有 一席之地的環保站,其回收量實有不勝負荷之虞,於是有了「遷地」之考量。

2008年,社區常態性環保站逐步成形,先有馬六甲市區,後有晉巷、瑪琳社區,遷往峇株安南的慈濟喜捨環保教育站是第四個走入社區的環保站,一星期開放六天,從早上九點至 下午五點,繼續發揮救地球、扮演「教育人心」的角色;從一點一滴的勞動、及人與人之間的好話分享中得大利益。

● 

環保教育站開始運作當天,居住最靠近的曾靜華師兄是站長之一,大清早就和妻子來到這裡,與其他志工一起率先打掃一番,沖洗這剛鋪建好、佈滿泥沙灰塵的場地,再一起在佛像前 唱誦〈祈禱〉,方開始動手將資源分類。

附近一位媽媽看到了,帶著二十多歲因年前意外而自閉的兒子一起來參與,希望透過做環保,能慢慢解開孩子的心結。

而在3月4日,志工埋首在分類資源的當兒,一位民眾因為身子患病而鬱鬱寡歡,語有抱怨。身邊其他志工聽了,溫言鼓勵,還和她一起念佛,希望借助大團體的力量,讓她覺得不孤 單。

當天傍晚,峇樟社區的慈濟志工分組到環保站附近的住宅區,挨家挨戶宣導慈濟喜捨環保教育站啟用一事,希望未來將環保種子深耕在當地。 .

圖左 : 慈濟喜捨環保教育站開始運作當天,志工們一起為新環保站作洗刷。[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 新的環保教育站原是一塊空地,從整地、鋪洋灰、搭建遮陽屋頂和放置資源回收桶及幾個貨櫃,就成了志工齊來耕耘的大福田。[攝影者:陳炳煌]

圖左 : 社區志工到新環保站做環保。[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 經過兩個月整地、鋪洋灰和搭建遮陽的鐵皮屋頂等,慈濟喜捨環保教育站就開始運作,志工邊做邊調整。[攝影者:楊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