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資深帶新進 志工為養護患者沐浴

資深帶新進 志工為養護患者沐浴

E-mail 列印
創立於1888年3月13日的維多利亞殘智障療養院(Victoria Home for Incurables),坐落在可倫坡市區外圍,約五分鍾車程之處,由斯里蘭卡 當時的英國殖民地政府興建,收容十八歲以上、需要長期照護的殘智障病患。

療養院有十四個病房,由幾座單層的建築組成,環境頗為清幽,目前有一百七十三名院友、五十五位護理人員與一般員工。院長丹京思禮(Don Kingsley Thewarapperuma)透露,因為此類療養院在當地不多,等待收容的名單達三百人。

院友有些情況較好,還能勉強走動,或坐在輪椅上處理部分生活起居;情況嚴重者,則只能長期臥床,需要有人照料。為了方便照顧,病床都經過特別設計,床中間開了個洞,底下設 有收集排泄物的小槽。雖然如此,醫院的衛生狀況保持得不錯,沒有難聞的氣味,院友的個人衛生尚佳。

慈濟志工阿羅薩(Arosha)說:「我們每逢『滿月日(Poya Day)』來為院友理髮、剃鬚、整理櫥櫃。有時他們需要的是貼心交談,將他們的感受和心事告訴我們。這 是志工服務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個滿月日他們都很期盼,也很感激我們的到來。」

「滿月日(Poya Day)」即每個月的月圓之日,在佛教徒為多數的斯里蘭卡,這一天是公共假期,讓佛教徒到寺廟中誦經、祈福和布施。可倫坡慈濟志工從2011年1月開 始恢複維多利亞殘智障療養院的服務。3月13日剛好是建院一百二十三周年,儘管院方並無安排慶祝活動,但因緣殊勝,慈濟志工一行十七人前往關懷院友。

◎眼到、手到、心也到

志工們主動到各病房與院友打招呼和服務。四個月前開始投入訪貧工作的庫馬拉(Kumara),相當震驚原來世間還有這樣的苦難,因此把握每月兩次的訪視,放下童裝工廠的工 作,開車四個多小時到可倫坡一起付出。而今,他拿著電動理髮器,熟練地一邊為院友剃髮,一邊聊天,像老朋友一樣。理髮後,院友摸摸頭,露出滿意的微笑,還要與大家一起合 照。庫馬拉說:「之前都不會理髮,但來到這裏,我很喜歡做,也做得很歡喜。」這位年輕企業家為了要做慈濟,已經將他的童裝工廠從中部山區的康地(Kandy)搬到可倫坡 來。

人醫會醫師皮裏嚴達(Priyantha)帶了友人雅善達(Yashantha)來服務。首次參與活動的雅善達和皮裏嚴達一起洗衣服,蹲在浴室裏洗洗擦擦,洗衣水從濁黃變 清,再由院友帶著他們到院子裏曬衣服。

因為療養院沒有為院友洗衣的服務,一般情況較好的院友都要自理。如果沒有能力,衣服髒了就丟掉。有些院友捨不得丟,就讓志工協助。雅善達說:「在家用洗衣機,來這裏幫他們 用手洗,做得很歡喜。」隨後,雅善達決定加入成為會員,並每月來療養院服務;志工邀請他參與幾天後的志工聯誼茶會,他也欣然答應。

阿羅薩帶著新進志工為院友洗澡。他以身示教,還叮囑他們需要注意的一些細節,比如要注意院友的反應,洗澡後為院友洗衣服;等事情做完了就與院友聊天,還可以幫忙整理櫥櫃, 換電池等。

午餐時段的餵食,也是志工與院友互動的好時機。阿羅薩表示:「我們把院友當成兄弟姐妹或父母,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要用手抓飯餵食,這是蘭卡人的傳統習俗。如果我們用湯匙或手 套,院友會認為我們覺得他們肮髒。」

只見志工用心地將飯與菜肴,在手指尖捏成一團,以拇指將飯團推入院友口中,彼此會心一笑如親人。志工庫馬拉說,嚴重病房人手短缺,院友不得不等上較長的時間,而志工也要有 較大的耐心與愛心,因此每次服務時,他都選擇到此餵食與服務。

◎喜見養護患者笑容

在女病房外,坐在輪椅上的小琴(化名),這天特別快樂。因為有人會拉著她的手,關心她、陪她聊天,所以讓她總是期盼著慈濟人來的日子。有基本生活能力的小琴,每天都自己洗 澡,打點衛生儀容;她先天雙腳殘疾,十八歲就被父母送進療養院,在起床、吃飯、發呆與睡覺中,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在這小小的封閉世界裏,歲月悠悠,她也不知住了多久,不 知自己幾歲了。

小琴有著一頭濃密黑髮捨不得剪得太短,志工維多利亞(Victoria)細心地為她修整髮尾。琴妲還拉著慈濟同仁蒂牧圖,笑得正燦爛,撒嬌著要維多利亞來餵午餐。

過後,維多利亞帶著女兒梅莎(Myisha)去男病房探望一名阿公。阿公在車禍中半身癱瘓,三個孩子都在加拿大,1999年妻子過世後他就住進來,至今已經十二年了。阿公 非常期待慈濟人的到來,尤其是可愛的小梅莎。梅莎會拉著阿公的手,阿公看著小梅莎的眼神裏,充滿了溫柔與喜悅。

慈濟人的服務,就像在封閉世界裏照進了一道和煦的陽光,帶來幾許人間溫情。在療養院裏,有些院友身殘心不殘,他們盡自己的能力做一些簡單的勞作,賺點生活費,也不至於空過 時日。

床位相對的五十五歲的阿古(化名)與六十三歲的帕拉(化名),都因車禍造成截肢,兩人都未婚,親人很少來訪。阿古之前是裁縫,在床上架著一台電動縫衣機,制作絨布玩偶,每 件售賣一百五十盧布,也有廠商來購買;午餐時刻,他還會給同房院友餵食。

帕拉則利用回收的點滴管,染成粉紅色,自創編成魚形小吊飾或串珠手鏈。他表示,他們的收入除了自用,遇到院友過世,就會拿出來當喪葬費。他們雖然身殘但心不殘,因心善能行 善助人。

「我們的員工照顧院友的需要,而慈濟人親身給予的服務,如餵食、洗澡,彌補了我們的不足,讓院友能得到較全面的照顧。我們很感激慈濟人到來。」院長丹京思禮頗為讚歎。

院長是退休公務員,在療養院服務了二十年。他透露,療養院雖有政府撥款,但經費不足,因此,多年來都是由慈善機構或個人捐款援助,而慈濟是親身參與院友關懷的第一個慈善團 體。

午餐後,慈濟志工也結束了半天的服務,來到附近公園的榕樹濃蔭下,邊用午餐邊分享心得。為了3月中跨國義診而提前來斯裏蘭卡的新加坡志工林翠蓮,鼓勵蘭卡志工把活動中的感 人事迹、心得分享記錄和拍攝下來,除了為蘭卡的慈濟志業留史之外,也能用於文宣和新聞制作,啓發人人善念,接引民衆加入志工行列,一起為鄉親服務。

阿羅薩帶了妻子維多利亞和女兒梅莎,還有七十二歲的媽媽拉莉妲(Lalitha)來做志工。他熱誠地總結:「我們都很期待每月的這一天,他們(院友)也很盼望我們的到來。 我們可以為我們的鄉親做點好事,也能集善德。他們的快樂,也是我們的快樂。這是我們從慈濟學到的精神。」

備註: 參與關懷活動的十七人中,有十三位可倫坡本土志工、兩位蘭卡同仁蒂牧圖(Dimuthu)和烏迪達(Uditha),和新加坡志工林翠蓮、新加坡同仁練志日。 .

圖左 : 可倫坡本土志工阿羅薩夫婦開心地與坐在輪椅上的小琴(化名)談天說笑。[攝影者:林翠蓮]
圖右 : 人醫會醫師皮里嚴達(藍衣)帶了友人雅善達來服務,兩人一起為院友洗髒衣服。[攝影者:林翠蓮]

圖左 : 因車禍而截肢的古拉,在床上架著一台電動縫衣機,制作絨布玩偶售賣,所得除了自用,遇到院友過世,也會拿出來當喪葬費。[攝影者:林翠蓮]
圖右 : 嚴重病房工作人員人手短缺,志工耐心地協助餵食。[攝影者:林翠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