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駕訓班上課 親子體驗「行」的安全

駕訓班上課 親子體驗「行」的安全

E-mail 列印
安南社區親子成長班(2/21)移到駕訓班進行「行之有禮」課程,特別設計六個關卡,以寓教於樂方式,讓近七十位的學員及家長在安全的場景中,學習交通安全知識、規則,更親身體驗行的禮節,以及行的安全。

師姑說:「來到鐵路平交道前,一定要先『停看聽』之後,才能過馬路喔!」[攝影者:黃筱哲]
今天(2/21)安南社區親子成長班的學員們,一大早笑咪咪地將大家過年的好心情帶到了台南市安中路南凱駕訓班。今天的南凱駕訓班,可不是大人們要學開車才能去的地方,而 是親子班的上課地方;不同的上課場景,有如此難得的機會可以進入駕訓班,小學員們都是相當的期待,看著每個小學員們臉上流露著都是滿滿的興奮。

學員長鄭素月師姊表示:二月單元是「行之有禮」,在思考這個主題之時,參考有些親子班會將場景拉到馬路,也是真實體驗「行」的課程,但是素月師姊在安全上有所顧慮,故與南 凱駕訓班之負責人陳進村師兄聯絡,陳師兄一接到這個任務,馬上一口答允了,成就了這堂課程好因緣。

陳師兄表示,駕訓班不只為了想學開車的人開放著,也有幼稚園會來借場地進行戶外教學。而慈濟親子班的課務安排更為貼心,設計了讓孩子騎自行車的課程。陳師兄不僅幫忙規劃場 地的動線及自行車的路線,在百忙之中還擔任這次課程的講師。

陳師兄一開始即以「尊重標誌=尊重生命」作為開場,希望各位學員們都能好好注意交通安全。陳師兄準備了相當精采的交通安全資料,將標號、標線、號誌相當詳細的說明,也說明 了行人路權、腳踏車路權等等,告訴學員們若是侵犯路權的話可能必須要負的法律責任,以及說明了內輪差和視野死角會帶來的危險。精采的上課內容讓學員們聚精會神的專注聽講, 而小學員們也沒讓講師失望,只要是小小測驗時間,大家都是拚命舉高著手,希望得到講師注意,非常踴躍發言。

精采課程緊接著展開「騎鐵馬闖六關」活動,各小隊依序進行闖關;第一關是「鐵馬行」,學員們騎著自行車,體驗平交道號誌、上坡、下坡,紅、綠燈。各學員都是第一次在駕訓班 騎自行車,真是一種新鮮的感受。親子班的小學員們有的只有國小一、二年級,可是騎得很有架勢,讓師伯師姑們讚不絕口呢!更窩心的還有兩位師伯當起了臨時演員,擔任行人,提 醒學員們看到注意行人標誌時,要記得禮讓行人。

第二關是「大愛橋」,關主在地上畫了一條白線,讓學員沿著白線騎,以訓練平衡感,再將車牽回起點。學員們可都不含糊哦,看著大家都是很認真的表情、謹慎的態度好好完成了這 個任務。

第三關是「對對碰」將生活中常見的交通標誌,請學員配對,從活動中可看出學員們在上課時非常認真,因為不管關主怎麼考,小學員們都可以答出正確的答案,都考不倒。這個關卡 可讓學員複習上課的內容,再次作強調與加深印象。

第四關是「行之有禮」,關主將行的禮節以及規則設計成是非題,學員們以手勢作出O或X,學員們可是用心聽著題目並且快速地回答出正確答案。在最後一題特別出了一題如何在生 活中節能減碳?學員們的答案可說是真是將環保精神融入其中,答案有:不開車、不騎機車、步行、騎自行車、不吹冷氣、要帶環保餐具等等。

第五關是「加油小站」,經過了四關後,學員們到了加油站好好休息一下,滿心歡喜吃著生活組準備的茶水和點心,可是吃著吃著也沒閒著,都是很認真看著大愛台「呼叫妙博士」的 交通工具演進史的節目。

第六關是「溫馨園」各小隊學員、隊輔和學員長相聚溫馨晤談,互相分享這些課程的心得以及感動。有家長表示,今天的課程時間真是排得太棒了,讓過年期間的孩子可以收收心。也 有家長覺得上了親子班的課相當感動,每次的課程都可以落實在生活中,孩子的成長都可以看得到。而隊輔也表示幾次上課下來,孩子也漸漸熟悉、也較活潑了,可以看到孩子的進 步,而且從一開始的規矩欠佳,到現在規矩愈來愈好,也很欣慰。而小學員們的反應也是很歡喜,上課都很開心,每次都有很多的收獲。

如同上人的理念,要教導好的道理、深的道理是要用輕鬆、不失莊嚴的方式,才能真正深入人的心理。這次「行之有禮」課程的設計,也符合這樣的理念,讓學員們除了學習到行的觀 念、安全的知識,更以親身體驗行的規範和行的禮節、以及行的安全,這次課程真的令學員們收獲無窮。
圖左 : 「對對碰」的闖關遊戲,讓孩子以連連看的方式認識交通號誌。[攝影者:黃筱哲]
圖右 : 可以進入駕訓班騎腳踏車進行闖關遊戲,每個小朋友的臉上都流露著興奮的表情。[攝影者:黃筱哲]
圖左 : 小朋友以O或X的手勢,回答「行之有禮」的是非題,正確無誤。由此可見,小朋友對交通安全的常識很清楚。[攝影者:黃筱哲]
圖右 : 鄭素月師姊是「溫馨圓」的關主,希望透過與親子間的雙向交流,了解孩子在親子班裡學習的成果,及未來課程編排的方向。[攝影者:黃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