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她的人生 也有個來不及

她的人生 也有個來不及

E-mail 列印
2009年某周末下午,宜蘭區李憶茹無意中收看大愛台《衲履足跡》節目,上人提及慈濟醫院草創時期,由找地、整地、募款、建院、找醫療團隊的艱辛過程,乃至有今日慈濟醫療 志業的蓬勃。在花蓮長大,對花東地區醫療資源缺乏感同身受,看了節目以後非常感動:「在我的觀念,佛教徒是在寺廟念經,做法會,沒想到上人有此宏願蓋醫院為大眾付出。」

她立即打電話到羅東聯絡處,表示要加入會員繳功德款。當地陳錦花師姊接引她參與慈濟活動,今年上社區見習課程。三月,錦花鼓勵她參加經藏演繹,她不排斥、且非常感恩有此殊 勝因緣。

李意茹是基督教,她說:「與佛教有異中相同之處,即愛人、助人的理念。抱著這種心加入慈濟,不會有很大的衝突。」唯有齋戒部分,在《聖經創世紀》文中提到,除了陽光、風、 水之外,其他能食用的都是上帝賜與的;但是佛經所言迥然不同,她說:「看過三本書後,我願意相信佛經所說的。之前以健康為前提都是素多葷少,所以齋戒對我而言沒有困擾,且 會持續下去,因為我相信殺業是很大的業力。」

談及齋戒,她突然眼眶泛紅:「父親往生五年,入經藏以後,很想念父親……」在她的人生中,也有個「來不及」。意茹小時候雖是外公、外婆帶大的,但是與父親感情很好。父親是 廚師,他臥病在床的時候,還未接觸慈濟,來不及告訴父親要素食。

她擦擦淚水,「如果當時我勸他素食,他一會接受的。告別式的時候,沒有給他念一句佛號,是我最大的遺憾。」

三月開始演繹共修。沒有學過過手語,團隊組員耐心教導,每字、每句經文意涵解釋給她聽。反覆不斷的唱誦後,對經文已有深刻的體會。意茹表示,在補習班工作已二十年,多少有 些倦勤。有些學生較皮或難以管教的學生會很想放棄。

「入經藏後,覺得這些孩子會是我的學生,應該是有緣才會相聚一起。珍惜這份緣,對他們會比較有耐性;以往會不留情的隨口就罵學生,現在會緩和一下情緒,給他們一點面子。」

宜蘭區入經藏有四十八位,只有五位男眾,陳清聰是其一。他的夫人劉碧蓮早他一步進入慈濟,經常向他分享溫馨點滴,乃在2004年與碧蓮一起為南亞海嘯募款。2006年受 證,當時仍在台北台塑上班,目前已退休為全職志工。

今年4月28日開始,每天晚上發高燒到38度。這段時間適逢入經藏、浴佛彩排,他說:「身為慈濟人,有活動一定要參加,雖然身體不舒服,我還能走、能動,除非身體做不 動。」為了團隊著想仍堅持陪伴。

5月22日區內培訓課程結束,搭火車回家時感覺頭暈;下了火車後走路已偏跛,雖警覺是中風前兆,他仍騎車回家,經家人勸說到醫院診斷後為腦中風。住院二星期後,六月初即回 到團隊參訓。

「經此病痛才知人生無常,目前雙腳比較難以負荷跪拜。這是百萬千劫難遭遇的機緣,一定要把握入經藏。作為慈濟人要把握當下,做我們應該做的事,同時在宜蘭廣邀會眾加入慈濟 的家庭,是我的願望。」 .

圖左 : 宜蘭區入經藏有四十八位,妙音組指導是游適嘉(前)[攝影者:李世清]
圖右 : 李意茹是基督教,她說:「與佛教有異中相同之處,即愛人、助人的理念。抱著這種心態加入慈濟,不會有很大的衝突。」[攝影者:李世清]

圖左 : 陳清聰意志堅定,既為慈濟人,有活動一定要參加。雖然身體不舒服,但是還能走、能動,除非身體做不動。[攝影者:張進和]
圖右 : 「經此病痛才知人生無常,目前雙腳比較難以負荷跪拜。這是百萬千劫難遭遇的機緣,一定要把握入經藏。[攝影者:李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