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媽媽信因果 兒子種善因

媽媽信因果 兒子種善因

E-mail 列印
臺南東區劉慈真師姊與大兒子一起參加入經藏演繹,希望能從句句經文中體悟及懺悔。雖知「人生本無常」,但更堅信「因果不欺人」。大兒子鵬帆入經藏後不只學會忍辱的功夫,還 種下善的因子,媽媽的話他已能感同身受,也願將經文的涵意內化,變成自己的善知識。

形容自己像個「過動兒」的劉慈真,現年四十四歲,是個只會「點頭」、不會「搖頭」的人。別看她瘦小的身軀,卻是活力十足;上學以外的時間,她每天帶著小兒子穿梭在「崇善環 保教育站」的各個角落,好像環保站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跟她有關。

「好,妳出去!永遠不要再回來了!」這是就讀國中啟智班的小兒子在她出門之前對她咆哮著。小兒子經常這樣「目中無人」、「沒大沒小」不禮貌的舉動,令爸媽非常火大,經常忍 不住動怒,家裡經常是吵吵鬧鬧的。

其實小兒子要求的並不多,只希望爸媽能天天陪他;但是他的脾氣不易克制,還時常對著爸媽大聲吼叫,甚至動手打起來。慈真總是很生氣地跟他說:「我可憐的孩子!你老是這樣忤 逆爸、媽,難道你不怕下地獄?」可是小兒子似乎沒有聽懂。

小兒子在三歲之前發育遲緩,動作比同齡的小孩要慢許多;走路跌跌撞撞,說話不清楚,語言能力也有問題。因為不捨,慈真不管走到哪都會抱著他;現在長大了,她還是隨時把他帶 在身邊,彷彿是一個放不下的大包袱。

小兒子剛上幼稚園時,就症斷出患有「先天性平腦症」,得靠藥物治療腦波不正常的放電。服藥三年後,小兒子的癲癎沒再發作,但是躁動的情緒有時無法控制,做父母的得疲於應 付,而且常常不得安寧。

慈真參加入經藏演繹,希望從句句經文中去體悟、去懺悔;雖知「人生本無常」,但更堅信「因果不欺人」。當她讀到「凡夫不明業報義,但見善人常被欺」這句經文時,令她非常震 撼。

現在,她學會轉念,告訴自己,或許自己在前輩子曾與小兒子結下惡緣,這輩子才與他相遇。所以,她不只要懺悔,還要加倍用柔軟的愛心與耐心來接受他的叛逆,因為他畢竟不同於 一般正常的孩子。

記得小兒子還在念國小三年級時,遭到同學的欺負,學校找老師請參與毆打她兒子的同學出列認錯,竟然高達十幾個人,而且男、女生都有;當下,慈真的心好像被捅了一刀,很心 疼。被欺負的事仍然不曾停歇,讓小兒子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會講,但卻又無處發洩,家人自然成為他發洩的對象。

即將升上高二的大兒子鵬帆,這次很樂意跟著媽媽一起入經藏。他很有智慧,經文過目不忘,每一句做人的道理,他都銘記在心。一想到弟弟因「懵懂愚痴不了悟,不明因果昧罪福」 覺得很不捨,而自己以前不也是常常因受不了弟弟的挑釁而興起「瞋恚忿怒懷害心,暴躁習性常傷人」嗎?現在他已能體會。

鵬帆小時候曾被判定為「過動兒」,接受過行為校正;從幼稚園階段,他的人際關係就不好。小小年紀的他,生氣起來宛如發怒的刺蝟,全身長滿了刺,誰敢去碰他誰就倒霉;因此在 學校他經常被老師打駡,回到家繼續被爸媽打駡。

在弟弟出生之後,爸媽更沒耐心陪伴他;於是,他天天被打、被駡,打到他「以暴制暴」,到學校打別的小朋友出氣,回到家裡就拿弟弟當出氣筒、跟爸媽頂嘴……讓爸媽傷透了腦 筋,還經常被通知到學校聽老師「告狀」。

兩個兒子狀況不斷,讓慈真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不敢和別的家長說話、不敢和鄰居的太太們聊天,因為她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可以跟人家比的;時時因自卑而感到忐忑無依,直到她走 入慈濟,與媽媽、妹妹和同修師兄一起投身在環保站的資源回收當中。

長大後的鵬帆懂事了,順利考上第一志願高中,讓父母親第一次為兒子的成就感到驕傲。參與入經藏後,他一改過去剛強的個性,不只學會忍辱的功夫,並且發願:「願折貢高驕慢 幢、持戒忍辱恭自謙。」發願與弟弟和平共處。

前不久,弟弟開玩笑拿了鐵條卻不小心正中他,當下讓他痛不慾生,但他卻完全沒有想回擊的想法,換作是以前,他早就以牙還牙了。現在他願意接受弟弟不受控制的情緒,也能體諒 他,同時將經文的內容吸收,變成自己的善知識,「知罪肯懺有悔意,從來罪福不相欺。」他相信,假以時日,弟弟也會跟他一樣,有一顆善良的心和聰明的頭腦!

趁著暑假,慈真暫時將小兒子送到安親班,自己到大林慈濟醫院當醫療志工;不料卻引起小兒子的反彈,但慈真知道,若老是將他留在身邊對他是沒有幫助的,唯有學會「放下」,讓 他學習獨立,或許他會懂得什麼是「愛」! .

圖左 : 劉慈真(左)雖知「人生本無常」,但更堅信「因果不欺人」。[攝影者:陳勇菘]
圖右 : 鵬帆(右)很樂意跟著媽媽一起入經藏。他有個聰明的腦袋,經文過目不忘,每一句做人的道理,他都銘記在心。[攝影者:陳正吉.陳勇菘]

圖左 : 參與入經藏後的鵬帆(右)一改過去剛強的個性,不只學會忍辱的功夫,並種下善的因子。[攝影者:陳勇菘]
圖右 : 鵬帆(中)不只將經文的內容吸收,還把它變成自己的善知識。[攝影者:陳勇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