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找到人生方向 醫療會更好

找到人生方向 醫療會更好

E-mail 列印
2011年國際慈濟人醫年會中,許多醫師或護士談及他們的經驗及故事,其中新加坡人醫召集人龐孝蘭,在新加坡經營牙醫診所的彭鵬沅、謝妙珍夫妻,以及二十六歲、馬來西亞大 學醫學科畢業的林盈吟,他們都曾經從慈濟義診中獲得感動,也藉此省思在職場或生活中該如何更有人文關懷的精神;這次來臺灣參加人醫年會,讓他們懂得珍惜當初的感動與初發 心。

◎貢獻所長 深入醫療人文

從小深具儒家思想的父親薰陶之下,新加坡人醫召集人龐孝蘭,第一天穿上護士白袍上班,爸爸耳提面命,要她謹記:「當護士要有使命感,用心去照顧病人」之父訓;多年了,一路 走來始終如一,做到護理長。為了保護患者受到良好的醫療照護,孝蘭自稱嚴格遵守每項細微護理過程,以致與她同組的護士對她有點敬畏。

第一次經友人邀約參加印尼巴淡島義診,回家後深深感受到醫護人員不足,應該讓更多醫護人員參與。於是發願積極參與人醫會,尋找從事醫護的朋友參加,讓有愛心、想回饋社會的 醫護人員得以貢獻所長。

2009年8月30日,印象最深的裕華社區健檢活動。由於部分慈濟人醫會的醫師已前往斯里蘭卡義診,龐孝蘭充當總協調,動員健檢活動的有八十一位醫護人員、六十九位慈濟志 工,服務二千多戶裕華居民。義診設有牙科檢查、中西醫諮詢等。是年,孝蘭受證慈濟委員,她領悟今已如願遇名師,決定致力投入慈濟志業,2010年承擔新加坡人醫召集人。

由於新加坡還沒設立大愛臺,她利用電話、E-Mail、MSN等方式聯絡,大量購買上人出版書籍、DVD、靜思語、法譬如水等靜思文物與人結緣,讓更多的醫護人員瞭解慈 濟,進而參與慈濟事。在每次義診之前播放十分鐘「改善醫療技術」的影帶,吸引醫護人員的注意,再漸進式的播放「慈濟在醫療上做什麼?」或上人開示影片,讓慈濟醫療人文慢慢 帶進,讓參與的醫護人員因感動而深入。

◎夫妻同道 守護鄉親健康

在新加坡經營牙醫診所的彭鵬沅、謝妙珍夫妻,有位醫病關係良好的慈濟志工黎師兄,邀約彭鵬沅去印尼,並提及:「您有此技能,若不參與人醫會很可惜。」彭鵬沅心想能發揮所學 用於「拔苦予樂」構思很有意義,但是會暈機又暈船怎麼成行?

之後又受邀數次,及至2010年斯里蘭卡義診,經和妻子妙珍商議可否同行前往,暈機時她可就近照顧?妙珍說:「救人的事何樂不為。」但是不放心家中么女,小女兒貼心地說: 「爸爸、媽媽您們放心、我可以照顧自己。」因此成就了斯里蘭卡義診的因緣。

斯里蘭卡當地政府雖有免費醫療,但患者須耗時等待安排就診時間。慈濟宣導義診即時就地就醫、就診,為當地民眾解決病苦,讓當地民眾感動不已。

彭鵬沅說:「未參與慈濟前,身為醫生難免自恃甚高、態度傲慢,開診所只是以營利為目標,我醫病、你給錢,是謀生的工具。」

在參與斯里蘭卡義診時,看到慈濟志工各功能組不分彼此、待人謙卑和諧互動,參與後法喜充滿,進而改變了彭鵬沅的思維。體認診所應是負有教育的地方,工作和時間的運用也應獲 得平衡。往後得知義診缺少志工時就盡量配合參與。他說:「當人生有了目標,生活也覺得更踏實了。」

回來參與課程,看到「大體老師在醫學療上環保」、慈院醫生「醫人醫病又醫心」、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志工做環保愛地球,都讓他很感動。

謝妙珍是牙醫助理,隨著先生到斯里蘭卡義診,看到當地孩子鞋破了大洞還在穿,感覺新加坡的孩子很不惜福,只要不時髦就捨棄了。另外,幫當地視障者治療白內障後,看到他們重 見光明的喜悅,讓他體悟很深,回國後在自家診所,提供家境貧困的患者優惠或減免等,以協助他們解除病苦。

夫妻首次來臺灣,謝妙珍說:「百聞不如一見,佛堂、講經堂和宇宙大覺者,莊嚴有道氣,體悟『佛法成就我們慧命、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大地提供我們活命』,應以感恩心珍惜所 有。」

◎人醫年會 找回初發心

馬來西亞大學醫學科畢業的林盈吟,從小就有為人類多付出的心願。成長過程順遂,從篤信佛教的媽媽的口中知道有慈濟,大學時她就偶爾參與慈青,到智障兒童院的關懷活動。

因課業與實習的忙碌,直到畢業後至新加坡醫院上班,才讓她想起要投入慈濟,於是寫e-mail到慈濟基金會報名志工,才由新加坡志工接引進入人醫會。

參與兩次斯里蘭卡義診,直說志工真是太偉大了。因為她從相片中看到義診地點是個偏僻又髒亂的場地,到達時卻已是很乾淨,甚至裝了臨時冷氣,讓她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她說: 「大家花了很多時間,很用心地將那麼多不同科別的器材,打包帶到斯里蘭卡,如果沒有這麼多人投入,其實做不到,真的很不容易。」

在斯里蘭卡偏遠的郊外義診時,分派在內科幫忙,看見許多先天性疾病病患前來,以及媽媽帶著基因突變的孩子來就診。當他們被告知無法診治時,雖是失望的表情,卻帶著感恩的心 離去。也見到一位被火燒傷,脖子完全不能移動的病人,被轉到外科手術,當她的脖子死皮被拉開能轉動時,開心的表情,讓林盈吟忘卻一天幾百人就診的疲勞,得到的是滿滿的法 喜。

提及義診,再談到工作,林盈吟的淚水怎麼也止不住:「工作後才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異,當自己盡心盡力在付出了,還是得不到認同,換來的往往是責備。」因病患與家屬在生病時 的無助,常會將情緒轉嫁到醫師身上,讓她無法認同與適應,一度懷疑想付出的理想已經破滅。直到加入人醫會,才找回當初想到不同國家幫助人的夢想,也更有耐心對待病患,不再 對難處理的病人發脾氣。並以平常心對待工作壓力。

林盈吟去年就想回來參加人醫年會,卻沒有假期,今年終於如願:「上醫學院時,因為大體不夠,沒有機會解剖病人,只能看解剖過的樣本。早上有機會到慈濟大學觀摩模擬手術,這 些大體老師和家屬們都很不容易,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得到。」了解大體老師留給醫學生做實驗的意義後,盈吟非常認同地表示,希望也能捐贈大體。

才二十六歲的林盈吟,已經找到人生的方向,每個月到義診中心,配合會所活動,穿上灰衣志工服裝,希望考上專科,有能力與實力幫助更多人,有一天也穿上藍天志工服,成為有承 擔的慈濟志工。

圖左 : 林盈吟每個月到義診中心,配合會所活動。希望考上專科,有能力與實力幫助更多人,有一天也穿上藍天志工服,成為有承擔的慈濟志工。[攝影者:吳萬智]
圖右 : 彭鵬沅(右)未參與慈濟前,認為開診所只是以營利為目標,我醫病、你給錢,是謀生的工具。參與斯里蘭卡義診後改變了思維。[攝影者:林靜芳]
圖 : 龐孝蘭領悟今已如願遇名師,決定致力投入慈濟志業,2010年承擔新加坡人醫召集人。致力推廣慈濟醫療人文,讓參與的醫護人員因感動而深入。[攝影者:葉守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