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安寧療護臨終無憾 親情互動延緩退化

安寧療護臨終無憾 親情互動延緩退化

E-mail 列印
安寧療護、失智症的照顧,在高齡化的今日社會中,已成為顯學。2011年10月8日在慈濟中壢園區的醫療志工研習課程中,特別針對此方面的醫療常識及照顧技巧,安排基本課 程訓練。二位志工也現身說法,分享自身在照顧年長時的心情點滴。

◎親情陪伴 生命無憾

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即是一般所稱之「安寧病房」,是讓癌末病患,能夠受到較為人性化的照顧,而不是僅靠儀器存活的照護方式。在這裡同樣可以得到醫護人員的細心照料,並 尊重病患對於醫療診治的選擇,以減輕病患的痛苦。

心蓮病房裡可以看到家屬為病患梳洗、聊天、餵食、病患可到戶外散心、曬太陽……這對病患的心情有很大安定力量。讓病患在人生最後旅程享天倫之樂、不覺得孤單,也並將牽掛的 事與家人分享,才得以沒有遺憾、帶著微笑離開。

在安寧病房陪伴婆婆度過生命最後階段的程慈致分享她的經驗。婆婆罹患癌症後,家人從健保到自費不放棄任何治愈的希望,強忍著悲痛,不敢告知她實情,婆婆後來只要輕輕的碰觸 都會疼痛難忍,家人仍是鼓勵她要加油……

曾經,醫生宣告治療無效後,將婆婆帶回家,全家人虔誠的為她唱誦佛號,經過兩天兩夜,婆婆竟然恢復精神說:「她不會走了!」此時家人決定不再做無謂的治療,讓婆婆住進安寧 病房。

在安寧病房這段時間裡,醫護人員針對婆婆疼痛做舒緩治療,全家人心情平靜的照顧她,婆婆也在清醒時自己做她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找回生命有尊嚴。程慈致說:「婆婆感受到 安寧病房的好處說:『早就該來了!』這一句話讓我們感到心安。當最後相聚的時刻來臨,全家人都能敞開心門,深深祝福婆婆,這是我們這一生最美好的回憶。」

◎人群互動 延緩退化

「認識失智症及陪關懷伴」課程中,講師黃英惠詢問:「身邊有接觸過失智症患者的請舉手?」當下有四分之一的學員舉手,可見失智症人口逐年增加中。

台灣老化人口數中,一百人就有二十人患有失智症,患者一開始變得較為退縮,不想出門,慢慢脾氣變得暴躁,出現忘想症狀,如被遺棄,還會有不恰當行為,如亂吼、亂叫等等,漸 漸日常生活無法自理,如大小便失禁,行動能力也變得較遲緩……

與失智症患者溝通,說話要慢、一次問一個問題、重覆解釋訊息,詢問時用同樣用語如:你高興嗎?喝這種湯好嗎?不要使用兒語,他們會有被當小孩而感受到不被尊重。也要避免過 度打擾失智者,更不宜從後方叫喚,他們容易受驚嚇產生自我防衛性的行動。

家人耐心的陪伴是最重要的,要多鼓勵病患參加團體活動,保持良好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讓他多運動、多動腦動、多吃蔬果,才是延緩退化最好的方式。

志工陳當世平日總是看他牽著九十幾歲的爸爸,雖然爸爸動作緩慢,當世從不放棄讓爸爸多與人接近的機會,就像呵護自己的孩子般,爸爸也會常常盯著兒子,等待接下來要做什麼。

當世說:「爸爸就是失智症患者,有些行為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常常一分鐘前與一分鐘後全變了樣,而且同一件事會重複不斷的問,會幻想深怕家人不理會他,也常常忘記剛剛做過的 事,因為我知道這是退化現象,我會順他的意,不強迫他做不想做的事,但要用對方法協助他,讓他完成可以做的事,如刷牙、洗澡等等,更重要的事是要讓他接觸人群,這是延緩退 化最好的方法。」

「因瞭解而包容,因感恩而珍惜。」今天共有三百六十三位社區志工與大德一起參與,透過醫療課程與實務經驗分享,更瞭解生病時,親情是幫助患者減輕病痛最好的良方,也藉由瞭 解病情的實際狀況,而能給予最好的陪伴。

圖左 : 醫療課程中學員唱水懺共修。[攝影者:宋啟德]
圖右 : 學員踴躍提問,與講師互動。[攝影者:宋啟德]

圖左 : 講師黃英惠主講「認識失智症與陪伴關懷」。[攝影者:宋啟德]
圖右 : 學員小組知心相契,分享上課及在醫院當志工的心得。[攝影者:宋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