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訪視團隊 猶如一家親

訪視團隊 猶如一家親

E-mail 列印
有愛的關懷,定期送到府的陪伴,慈濟訪視團隊每個月都會走到需要關懷的家庭,一句好話、一個擁抱,都是最大的心靈資糧。豐原區訪視團隊,於3月13日邀約9位志工,到居家 關懷的張先生家,探視環境衛生改善的情況。

走在田間小路上,一旁的稻田剛插上秧苗,綠油油的一片,展現出強而有力的生命力。張先生一家10人,住在後有一片竹林,前有一片果樹與菜園的環境。雖然有優美的景色,但為 了家庭經濟,心念不易轉,又因不與外界接觸鄰居沒有相互往來,造成家庭衛生習慣不良。

因老四就讀幼稚園,時常不洗澡,老師多次的溝通,都未改善。洽巧張香霞師姊的孫子也在同一班就讀,於是提報給慈濟關懷。

來訪前,大家非常好奇,現在的社會,還有勇氣生八個小孩?第一次的出訪,就讓訪視團隊深感頭痛。環境衛生的髒亂,睡覺是在地板上或是棧板上,孩子常光著身體,隨便大小便, 或是用空的奶粉罐裝,一般的生活品質都談不上。

經過志工廖景堂邀集訪視團隊商討對策,運用「三安」多管齊下,「安心、安身、安生活,多管為輔導孩子教育、安心就學、心理輔導、孩子教養問題。」大家一起努力下,簡易地板 鋪設又能改善睡覺的品質,再次關懷時詢問孩子:「還有人睡在棧板上嗎?」他們手比著沒有,指著地板說:「這裡是我睡的地方。」

環境改善了,進入簡易地板都會脫鞋,孩子已經慢慢的在進步中。

四歲的孩子學會打招呼,也會說明自己的睡覺地點,自己已能穿、脫衣服襪子,張太太知道志工會來,特別把廚房清理的乾淨整齊,大家非常讚嘆!

張太太來自印尼,別離家鄉已有17年之久,常常想念親人卻無法回家探視,志工的陪伴,讓她倍受感動,將志工當做自己的親人一般稱呼。個性封閉的她,不習慣與人互動,精神狀 況也不穩定,缺乏理家與教育子女的觀念,做家事與教養孩子的能力有限,常放任子女自理生活。

有愛的關懷,看著孩子一點點的進步,早上會折棉被、鞋子會放在鞋櫃,生活比較能自理。再添加水管設備,也從環保站載了洗衣機、熱水器,使他們的生活能達到一般的水平。

廖淳美師姊說:「當初整理案主的房間,是想誘導案妻也能學習,把環境整理乾淨,關懷的同時也注意孩子的功課。」這種不定期的造訪,也讓孩子知道,社會上還有許多人對他們的 關懷。

初訪時,張太太說:「你們不懂啦!為了生活要努力賺錢。」為什麼以前不整理?她說:「時間還沒到,孩子又多,生活都快沒有了喔!」

多次陪伴的過程中,張太太改變了:「教導整理房間、把孩子帶好,垃圾要放好,讓生活快樂一點,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打開心門,就像與志工做朋友,生活也充滿陽光!

人人都有慈悲的心念與智慧,要悲智雙運,訪視團隊也期望他們能打開心門,把智慧運用在生活上。

圖左 : 林素瓊師姊(右二)告訴孩子,手髒髒不可拿東西吃。[攝影者:廖光博]
圖右 : 志工一人抱一個,有些教導孩子衛生習慣。[攝影者:廖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