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非洲 非洲 陪伴未來青年中心 每週送水果

陪伴未來青年中心 每週送水果

E-mail 列印
未來青年中心(Ikamva Youth)是南非一群即將畢業大學生畢業論文的延伸與實現。2005年,四位好同學由開普敦大學社工系畢業後,決定攜手嘗試將畢業論文 「在貧窮的鐵皮屋區創辦免費高中生課後輔導教室」付諸行動。

五年後,他們先後在開普敦、德本以及約堡開設五家中心,不但幫助數以千計的孩子完成高中學業或是進入大學繼續深造,而且因為口碑甚佳遠近馳名,慕名將孩子送來中心的家長絡 繹於途。

◎網路上結好緣

2010年底,約堡慈濟人無意間在網路上認識這家中心位於約堡北邊坦畢沙(Thembisa)、向社區租用教堂當教室的分校,經過頻繁接觸確認雙方理念與理想接近後,進而 於2011年初開始互動。

Thembisa是祖魯語,意思是 「給予希望」,是一座於1957年建立於約堡北方的大城鎮,目前大約有五十萬人口,其中 99.6%為黑人,而黑人中超過九成是貧民, 居住在鐵皮屋裡。

慈濟人於2005年開始行走於坦畢沙,藉由家訪、慰訪、愛撒與年年小學冬令發放,慢慢發覺其中有心的本土志工,她們大都為社區的中高齡婦女,熱心親切,長期膚慰社區中窮苦 居民,是家庭訪視、居家關懷的先鋒,慈善志業不可缺少的生力軍。

但是在面對何其多貧窮人口時,卻只能以慈濟有限的人力與資源重點性救助,無法擴張範圍,大家內心充滿遺憾。

另一方面,慈濟人深深瞭解:基於種族隔離的歷史背景,許多貧民是 「因失學而失業,因失業而貧困」,這在黑人村鎮尤其明顯。失業的原因有很多,但主因是沒有足夠的職業技能 與教育水平。因此「教育」是 「因失業而貧困」的根本解決之道,也就是「救窮」。

所以,慈濟人曾經期待藉由小學發放發現需要進一步關懷的家庭,由點而線而面。可是如何由千家萬戶的貧民裡篩選出,家境清寒卻有心向上的莘莘學子加以栽培呢?慈濟人陷入膠著 與迷惘。

認識「未來青年中心」解決慈濟人一大半的困擾了。

◎認識中心理念

Ikamva 是南非方言,意思是 「未來」。

中心資金全部來自不同贊助商定期或是不定期的捐款,因而常常有著捉襟見肘的窘況,自然無法聘請正規付費的老師,只好改以招聘大學生做義工的方式,輔導每十人為一小組的學 生,分組唸書,學生則以高一高二高三為主要對象。總計大約二十五位輔導老師,幫助一百二十位左右學生。

令人安慰的是,許多小老師其實是畢業後考進大學的學長,他們回到中心不但輔導弟弟妹妹功課,最重要是以切身例子鼓勵學弟妹 --- 貧窮不可恥, 但是專心唸書卻可以改變 自己未來一生命運。

中心採取嚴格淘汰制度以確保教學品質,制度中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學生必須以達到出勤率的75%成為評鑑該生是否可以繼續接受輔導的第一要素。中心理由很簡單:如果連學生 自己都不珍視這個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其他人又為何要為他付出呢?這是訓練人生責任感的第一步,也是強調「態度」的重要性。

當然,如果出勤率高達90%,中心提供可以到電腦教室免費使用電腦的「金卡」給學生作為獎勵,賞罰分明,一視同仁。

這個制度也間接為慈濟人搭建 「幫助有心向上的年輕人」的一個平臺。

◎送水果助學生

2011年初始,中心接受慈濟人每週六上午提供水果的建議,讓一百多位幾乎沒有早餐可吃的窮人家孩子,於上午十點半休息時間,可以吃上健康又營養的兩根香蕉或是兩個蘋果, 補充血糖與體力,以便持續課程到十二點放學。

慈濟於提供水果之餘,偶爾提供簡單三明治,讓學生們有誘因願意中午過後留下來,聽聽 「什麼是慈濟?為什麼慈濟人不辭辛勞,每週六來此免費贈送水果?」,但是成效不彰,慈 濟人正苦尋突破,機會悄悄來臨。

7月寒假,中心擔憂學生放假疏於課業,而有寒假輔導課的計畫,每天七小時,一共十天。這個用意很好,卻苦於沒有經費來提供熱茶與點心,讓孩子們不至於「飢寒交迫難唸書」, 中心因而主動尋求慈濟參與支援。

就這樣,慈濟提供假期中六天、每天超過一百七十人份的熱騰騰午餐,又為了符合孩子們口味,慈濟人委請坦畢沙本土志工們以接力方式,承擔起烹煮午餐的重要工作,而華人志工們 則是承擔其他週邊工作以及現場參與。

慈濟人藉此機會向中心反應,詢問可否將其中一、兩天的下午留給慈濟人安排活動?中心一口允諾。

於是,慈濟人有了 一系列課程規劃,包括 「慈濟源起」「竹筒歲月」「環保」… 也安排本土志工現身說法,講述慈濟持續在坦畢沙六年的冬令發放以及社區鄰里關懷的慈善工 作 。

慢慢地,孩子們會在拿到水果時主動跟慈濟人說 「阿彌陀佛」。

2011年8月份,約堡慈濟人迎來美國慈青團隊,隊伍也拉進了未來青年中心,藉由來自不同國家的慈濟人,講述「海地賑災」、「五元的力量」( The power of 5),連同德本的潘明水師兄都上臺分享,本土慈濟人如何針對愛滋病患進行居家護理與關懷。

以手語 〈美麗晨曦〉帶動團康,更讓當天聚會進入渾然忘我境界,忘了膚色、貧富、地域、國度,有的只是愛的擁抱與分離的不捨。

◎助學想法萌芽

一次次的接觸,慈濟人與未來青年中心的學生、小老師與行政人員,由完全的陌生到熟稔,中間經過長達一年,每個週末不間斷的水果媒介,敲開了彼此心扉,卻又各自進入另一個世 界。孩子們知道慈濟的大愛,而慈濟知道還能為貧窮卻有心向上的孩子做些什麼。

於是,慈濟助學金的初步想法悄悄萌芽。

「德不孤,必有鄰」,慈濟人發現未來青年中心,該中心也發現慈濟,彼此合作,將來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但是慈濟人願意陪伴他們,讓更多完成高中或是大學教育的孩子,因教育而 改變他們的一生,進而改變他們的家庭以及南非這個貧富懸殊的國家,邁向更有希望的未來。

圖左 : 未來青年中心的布幔標語,充滿鼓勵的話語。[攝影者:鄧冷生]
圖右 : 未來青年中心的學生們在租用教堂內,分組上課情形。圖為2011年5月7日。[攝影者:鄧冷生]

圖左 : 慈濟人於未來青年中心寒假輔導課提供午餐熱食,讓孩子們在寒冷冬天有體力再接再厲。圖為2011年7月6日。[攝影者:鄧冷生]
圖右 : 美國慈青團隊在2011年8月6日到訪,在未來青年中心與該中心年輕人互動。[攝影者:鄧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