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手語入佛門 讀書會解深奧經文

手語入佛門 讀書會解深奧經文

E-mail 列印
慈濟臺北市松山聯絡處佛堂六月二日晚間,聚集約五十位會眾,隨著手語、妙音分解教學演繹影片,複習上週的教學內容,再由志工周美玲開始導讀今晚的主題:「悟達國師傳奇 四」。

◎生死大事 無須掛心

志工周美玲首先帶領大家合掌誦讀經文:「人命無常如轉燭,一息不還同灰壤,三塗苦報身膺受,發露懺悔得清淨;煩惱皆從意業起,身口相隨輒造罪,慳貪瞋恚癡闇生,惡業無窮果 不息。」螢幕上出現二0一0年四月十四日,發生在青海玉樹7.1級地震災後場景,當災難來時,人命就如風中的燭火,一直搖、一直搖,一口氣接不上來,不論是襁褓中的娃娃, 或是白髮蒼蒼的耆老,不論是男或是女,結果不是埋起來,就是燒掉了。

「當人往生以後,此時不管我們生前地位有多高,累績無數財富,社會名氣多響亮,到了另一個世界,這些地位、財富、名聲只能遺留在世上,唯一能被我們帶走的,就只剩下今生自 己所造做的業。」周美玲解釋經文。

所以面對業障現前時,要以懺悔、歡喜心接受,就能消業了罪。若仍然以「我都沒有對不起別人,都是別人對我不好。」覆藏心態來逃避,勢必將再造新業,舊業加新業,業積如山, 痛苦不斷,終將常淪苦海。

「一念差、千萬錯」,世間有多少的愛、恨、情、仇,無不都是從癡迷開始?煩惱、業、果報,這三種障礙,都是不斷地互相牽連,互相複製、牽連、循環,終將成為修行的障礙,周 美玲提醒大家記住不要覆藏我們的無明、煩惱、過失,時時要拂拭清明的內心明鏡,更要把握機會發心付出。

◎塑膠袋減量 從你我開始

接著由志工李淑芬分享如何減用塑膠袋,「河裡的垃圾最後到哪裡去了?」一開場她就詢問台下的會眾,可曾經因為貪一時方便,而多花一元,用了一個塑膠袋?今天買早餐時,用了 幾個塑膠袋?

李淑芬提到曾有人開玩笑說:「一根蔥用一個塑膠袋,兩粒花生米也放一個塑膠袋」可見塑膠帶的取得是如此的方便,但當我們用完這些塑膠製品時,可曾想過它最後會到哪裡去了?

在陸地上的,最後可能會在焚化爐,那在河裡的呢?它也許會變成水鳥及深海魚類的食物,或是海豚、海狗的頸圈,烏龜的腰帶。那我們該如何減用呢?李淑芬與會眾分享延續塑膠袋 物命的小撇步,要如何做呢? 一、重複使用塑膠袋。 二、裝乾貨、沒沾到油漬或簡單清洗即可,比較乾淨的塑膠袋,清洗晾乾。 三、沾有油漬或不易清洗的塑膠袋,可集中至環保站或清潔隊回收。 她也教導現場會眾,將塑膠袋摺疊如粽子三角形般收納隨身帶,既方便又不佔空間。 至於如何在生活中力行方面,要確實做到清淨在源頭,那就是攜帶購物袋購物,隨身攜帶環保三寶:杯、筷、碗,在家庭、公司行號、學校級機關團體力行環保回收分類。

曾任慈濟大林醫院副院長游永春分享:「當阿里山發生小火車翻車,造成重大傷亡時,一般商業電視台眼中只有如何報導災難的情況,而大愛電視台的記者第一時間內,則是投入搶救 人命,膚慰傷者,並不是在搶新聞,這就是把握救人的當下。」

張序鶴分享:「我就曾經演過閻羅王的一塊錢故事,對這個故事印象特別深刻,世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應該時時照顧好自己的一念心,當境界現前時,道心就能非常的 堅定,去到我們要去的地方,不會被業力所引,方向產生偏差,在〈愛與關懷〉的歌聲中圓滿今晚的讀書會。

圖左 : 陳瑤蓉(前左)除帶著姐妹們一起參與讀書會,今晚也承擔筆耕。[攝影者:葉秀戀]
圖右 : 除了負責經文導讀,周美玲(前左)也勤學妙手。[攝影者:葉秀戀]

圖左 : 見習志工鄭桂英利用週六晚上參與讀書會。[攝影者:葉秀戀]
圖右 : 視聽室裡由志工葉德澤(左)指導妙音。[攝影者:葉秀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