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基隆 阿默老師分享 創意綠化生活

阿默老師分享 創意綠化生活

E-mail 列印
為了推動「淨化人心、提升心靈、締造祥和社會」的理念,位於臺北信義區的靜思書軒新舞臺店,每個星期六晚上七時三十分至九時,定期舉辦心靈講座,提供繁忙的社會大眾一個與 心靈對話的空間。

今天(6/16)的主題是「綠化人生」,由大自然作家阿默(原名周嬌娥)分享,如何透過大自然中各種花草樹木的相伴,和持續的自我進修,找到生活的樂趣和創意。

雖然是週末的夜晚,卻因天空不作美,驟落的雨珠,讓原本熙來攘往的街道,竟只有稀稀落落行色匆忙的過客。講座即將開始,不一會兒,靜思書軒的大門不停的開開關關……「請問 今天有講座嗎?」、「還來得及,還沒開始……」有父母帶著小孩、年輕上班族想來參加,有的向櫃檯詢問、有的互相對話著,唯恐趕不及的匆忙神色全寫在臉上。

「在我們一生,其實都是一種學習」。阿默老師簡短的開場白中,道出如此蘊含哲理的一句話,只見備有筆記本的民眾,手中的握筆不約而同的動了起來,也勾起了一聽究竟的好奇 心。

從一張兩個人緊拉著繩索搭乘流籠的幻燈片,敘述阿默老師的成長背景。窮鄉僻壤的成長環境,學習資訊嚴重不足,加上經濟拮据,國中畢業即自願失學,工作賺錢貼補家用;但喜愛 閱讀的阿默老師,在下了班,同事相約逛街購物時,反而鑽進舊書攤,悠遊於散文、新詩、宗教、哲學、本土文學、翻譯文學等各個不同領域的群書中。

她說,缺乏並不可怕,缺乏它是好的,它會激勵我們的心,會想到怎麼去彌補生命中的不足。因為不斷的閱讀,生命中學習資源不足的缺口,隨著時間的累積,一一的瀰補填滿。

或許是成長階段常隨著父母上山下田,阿默老師對自然環境的觀察非常感興趣,深深覺得一草一木,除了承襲長輩們一直以來的使用方式外,在生活上應該可以做更多的應用,因而透 過閱讀鑽研,對一草一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山棕」的葉子是羽狀複葉,簑衣就是用山棕的老纖維所製作;「月桃」的莖可編提籃;「白茅」可作為茅草屋屋頂之用;「牽牛花」可以提煉作為洗髮之用;「咬人貓」、「姑 婆竽」常是相鄰成長,不慎被「咬人貓」咬傷,可取「姑婆竽」的莖擦拭解毒……

諸多舉例及現場展示的DIY作品,現場民眾一一把玩,不禁令人莞爾。原來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株株性本善,具毒株必有解毒株,還相鄰成長,便於取用,更不吝於割捨任何成長部 位,餵食眾生、提供安身住所、潔淨污垢、擋雨禦寒……多功能的奉獻,端視於對其是否熟悉了解。

第三次參加的民眾張嘉宏表示:「朋友會告訴我講座訊息,靜思書軒的氛圍讓人感覺非常的舒服,演講的題目也非常多元,來這邊可以聽到專家的想法。聽完後,心裡感覺非常的充 實。」今天的講座讓張嘉宏明瞭人應該和大自然和平相處,一般人日常生活都汲汲營營,應該要停下腳步,多看看大地,多關懷一下身邊發生的事情。下次如再有關於自然界的講座, 一定會再來。

民眾朱麗雲說:「我的信箱會收到每一場講座的時間、演講者、主題內容,只要我有興趣的講題,我都會來參加。參加過許多次,覺得蠻不錯,這裡很用心在辦講座,場地也很舒服。 一開始參加時,還需要有人陪伴,後來想來就自己來了。」

朱麗雲覺得今天的演講很棒,跟她很契合,因為本來就很喜歡大自然,自己動手做。聽完後,覺得以後生活要更自然、更環保,多跟老師學習。像老師都自己摘葉子,做這麼多東西, 臺灣很需要這種老師。

誠如阿默老師所言,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現代人已經距離土地太遙遠,現代的產品,剝奪了人們和植物相處的機會,也剝奪了生活創意;唯有透過種作,才可以將創意和生活的樂趣 找回來。的確,自然界的任何物種,本來就是互相依存的生命共同體,只要用心觀察、體會,就能感受到物種彼此間無私的給與、互助和包容。

透過講座分享,阿默老師鼓勵大家學習植物隨順自然的生存態度,和大自然和平共處;雖然地球只有一個,但將會是一個色彩繽紛、四季美景分明、世代永續不滅,充滿樂趣、舒適的 生存空間。

圖左 : 作家阿默(原名周嬌娥)分享,分享如何透過大自然中各種花草樹木的相伴,和持續的自我進修,找到生活的樂趣和創意。[攝影者:廖春長 ]
圖右 : 講師鼓勵大家要用心觀察、體會,就能感受到物種彼此間無私的給與、互助和包容。學習植物隨順自然的生存態度,和大自然和平共處。[攝影者:廖春長 ]

圖左 : 講座一開始,只見備有筆記本的民眾,手中的握筆不約而同的動了起來。[攝影者:廖春長 ]
圖右 : 民眾張嘉宏表示,今天的講座讓他明瞭人應該和大自然和平相處,下次如再有關於自然界的講座,一定會再來。[攝影者:廖春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