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香港 探討慈濟 《亞洲週刊》邀約交流

探討慈濟 《亞洲週刊》邀約交流

E-mail 列印
香港慈濟志工十人前往柴灣明報工業中心,7月5日下午應邀出席了《亞洲週刊》舉辦的「亞洲學堂」分享會。是次分享由蕭偉基先生促成,蕭先生是週刊執行編輯,亦是慈濟資深會 員。

《亞洲週刊》是香港暢銷報章「明報」報業發行的刊物。週刊歷史悠久,流佈各地華人社會。刊物內容豐富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大事等,緊跟時代脈搏,及時報導當前重大 時事。

《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先生為分享會作了開場白,他首先歡迎周玉蓮師姊等慈濟志工的到來。慈濟是臺灣的軟實力,從臺灣擴大到各地區的華人社會,甚至擴大到非華人社會(南 非、菲律賓、印尼)。慈濟的救急力量強大,志工不為名不為利,慈濟精神是當前公民社會一股上升的力量,例如:在四川汶川地震中,不到一個星期,慈濟志工已抵達災區,他們不 管政治,要傳達的是 人間有情。這是智慧及組織力量的體現。週刊期待探討這背後的精神力量、凝聚的方法。

當日分享主題是慈悲的腳印,周玉蓮師姊感恩有這個機會,前來分享慈濟的緣起及志業。上人秉持佛陀「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精神,落實在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慈 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保,藉此讓慈濟志工將佛法用於生活中,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在做中提升人格,找到生命的意義。

接著播放 Discovery Channel製作專輯的部份內容。影片中,由1966年證嚴上人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發展到現今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齊步走,並遍及海 內外,憑的是一念心── 那就是「愛」。

影片中,看見大型災難中,慈濟志工膚慰陪伴的身影── 南亞海嘯,慈濟人三天後抵達災區,提供醫療食物帳篷,長期陪伴至今,並培育出當地志工投入服務;四川地震後,製定 「緊急安心、中期安身、長期安生」的救災目標。在賑災中,堅守「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慈濟精神。

而這些動員,背後更需要人人的力量。臺灣理髮從業員阿桃,在慈濟醫院籌辦期間,為顧客洗一次頭只收臺幣一百元;憑着滿腔熱情,向顧客募得病床捐獻臺幣一萬五千元。點點滴滴 的愛心凝聚,且人人都能用心投入,因此影片中當時就任大林慈院院長林俊龍(現今為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特別提及:「慈濟人不是說佛法,而是實踐佛法。」

約二十分鐘影片播放完畢,周玉蓮師姊繼續講述慈濟人「慈悲的腳印」。慈濟的緣起從三十位家庭主婦開始的竹筒歲月,靜思精舍師父們也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致力 於救濟工作。

再舉例幾次急難援助,見證志工的用心──華航空難中,慈濟人每兩小時為往生者翻動遺體一次。東日本大震災時,慈濟志工排隊輪候汽油,為的是要籌集到災區的汽油,前往為災民 煮熱食、為災民發放見舞金(急難慰問金),更重要的是膚慰他們的心靈。

慈悲腳印步步踏實,募款募心,目的是啓發更多的愛心,在場的二十四位編輯、記者專注聆聽,時而揮筆記錄,在雙向溝通環節,大家更提出了下列問題:

「慈濟在大陸,與政府的關係怎樣?」

「慈濟在大陸的影響力如何?」

「在大陸,佛教標誌是燒香,但看不到慈濟做這些?弘法跟慈善的關係怎樣?」

「讀書會讀些什麼?書單怎麼定?」

「慈濟跟中國佛教協會有沒有關係?」

「慈濟的基金如何籌得?」周玉蓮和周亞玲師姊對上述問題,亦一一作了回應。

交流氣氛熱烈,邱總編為分享會作總結:慈濟是一個民間組織,憑藉愛心成為力量,是代表臺灣的軟實力。長遠來說,為兩岸三地帶來影響。

周玉蓮師姊再次感恩週刊邀約,同時呼籲大家做環保,亦推介「日食八分飽,兩分助人好」理念。志工們向參與的記者、編輯,送上竹筒、《慈濟世界》等。分享會結束,邱總編提及 稍後或組織員工到訪靜思堂。

圖左 : 《亞洲週刊》總編邱立本先生(左)與周玉蓮師姊交談。[攝影者:盧奕均]
圖右 : 《亞洲週刊》執行編輯蕭偉基(前左)熱心牽引,成就此次的交流。[攝影者:盧奕均]

圖左 : 傳媒人士關心社會,記下點滴,繼續探究。[攝影者:盧奕均]
圖右 : 雙向交流時段,氣氛熱烈。[攝影者:盧奕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