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珍愛生命守門人

珍愛生命守門人

E-mail 列印
近年來臺灣死因中「自殺」因素居高不下,政府衛生主管單位或醫院努力關懷自殺企圖個案,仍感力有未逮,期待宗教關懷力量的共同加入,結合佛教慈濟志工遍布社區的網絡,建立 自殺防治更綿密的人文關懷與協助之途。

7月14日在臺北慈院國議廳舉辦「珍愛生命守門人」講座。這是一堂攸關「自殺」防治教育訓練課程,由慈院身心醫學科及慈濟社服室,結合大北區慈濟訪視關懷志工三百八十三 人、社工團隊三十人共同參與研習。讓「自殺防治」更綿密的人文關懷與協助之途。

課程中,除了邀請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諶立中說明「為什麼要做自殺防治」;以及任職於臺灣自殺防治學會副秘書長張家銘分享,教大家透過適當的學習與訓練,每個人都可以成為 「珍愛生命守門人」。

臺北慈院身心醫學科陳益乾主任講解「理解精神疾病的迷惑:精神疾病概論」、王耀賢醫師「常見的自殺病因:認識憂鬱症及情緒疾病」、王宗熙醫師「青少年自傷及自殺行為」、王 俊凱醫師「老年人常見的精神疾病」,內容針對自殺防治教育和方法;所有的課程,都是為了讓與會志工學習關懷技巧,及對個案身心靈疾病有正確的認知。

◎慈濟精神與自殺防治

連續十一年,自殺列入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且國人自殺死亡率逐年提高,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2008年國內自殺人數已高達四千一百二十八人,尤以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自殺 率最高,且男性自殺率是女性的2.1倍。

諶立中副局長提出,關懷志工可以應用慈濟精神的慈悲與大愛,引導其轉念,走出來參與做環保、讀書會等活動,從行動中體會「慈悲喜捨」精神,而逐漸停止自殺念頭。人為何會想 要自殺?佛教中以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談前世惡業?今世惡緣?也許是選擇自殺的人覺得沒有希望、沒有人可以幫忙、生氣的報復、孤 獨,種種的理由。

諶立中副局長強調,去幫助關懷別人時,不要執著有什麼結果;助人當下,大家就是今世的善緣,把我見放下。若要事中無心,先要心中無事,唯有透過行,心在眾生、我相自破;心 懷慈悲、定、慧方能救人,自殺防治就是慈濟精神的體現。

◎1問2應3轉介

接續由張家銘首先以圖示「自殺成因概念架構」進行講解。

自殺成因來自生活壓力事件:如學業、工作、健康、愛情、婚姻、理念、自由、經濟的失落,喪失配偶,至親的痛,身體或性虐待的創傷,媒體傳播與模仿。志工透過「珍愛生命守門 人123訓練」課程,掌握「1問、2應、3轉介」的方法,瞭解自殺防治的重要性及守門人的概念,清楚自殺行為的徵兆,能實際應用BSRS-5(簡式健康量表),做適當處理 並轉介專業服務資源。

當個案面對生活壓力事件心情鬱卒時,關懷志工可以應用珍愛生命守門人123步驟——1問:主動關懷、積極傾聽。2應:適當回應、支持陪伴。3轉介:資源轉介、持續關懷。從 對話中找出線索或警訊,導正關於自殺的迷思,請他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因為活著就有希望;若是簡式健康量表BSRS分數高、潛在精神疾病、自殺自傷身心問題,就必須轉介諮商 機構與醫療院所精神科醫師。

臺北慈院身心醫學科陳益乾主任講解「理解精神疾病的迷惑:精神疾病概論」,課程提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官方報告,自殺者90%具有可治療的精神疾病,憂鬱是最常見的 病因。

南港區訪視志工團隊透過影片提及,曾經關懷區內一位憂鬱症患者,他卻屢次鬧得志工身心疲憊,只好將其轉介臺北慈院身心醫學科,經過住院一段時間的醫療照護,症狀獲得改善, 可以過正常生活。

傾聽、陪伴憂鬱症病人、給予支持而非責難、鼓勵病人接受專業治療、預防病人自殺等,都是訪視志工真誠關懷和陪伴助人的技巧。陳益乾說:「憂鬱症是一個常見的疾病,會對生活 帶來相當大的衝擊,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多數的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傾聽與同理心

憂鬱e世代、青年吸毒自殘、研究生煩惱論文燒炭亡、小六生跳樓……

翻開報紙、新聞報導青少年自殺案件令人怵目驚心。2005年自殺行為位居15-24歲的年輕族群十大死因之第二名,佔當年度死亡之12.4%,1-14歲的少年人口,自殺 亦名列此族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許多年輕人徒有高學歷卻禁不起壓力,患有憂鬱症等心理疾病,動輒輕生、自殘,受傷最深的還是父母。董氏基金會統計「考試、課業表現、金錢、同儕關係、外表」為台灣青少年的 五大煩惱。面對這些煩惱,王宗熙醫師提出有部分學生會有失眠、自我放棄的情緒,房門緊鎖,不明失蹤,返家不說明去處且出現神情頹喪等徵兆。

當有人向你吐露自殺意念時,守門人要學習不做任何評斷、相信他,傾聽他的痛苦或無助,然後求援。與企圖自殺者對話時接納個案的感受,多一點同理個案的心情;誠懇而直接的問 問題,抒解其情緒及摘要談話內容重點;建議尋求張老師、生命線等機構協助,適時、及時地選擇有希望的機會。

◎珍愛生命 希望無限

慈濟訪視關懷志工及社工人員,參與自殺防治教育訓練課程,了解自殺個案個人和家庭危險因子,進而尋求支援系統保護因子;志工由課程中學習,對老年常見疾病有基礎的醫療判別 能力,能面對社會陰暗角落或悲慘故事而保持樂觀,並有善解、包容的心,鼓勵有輕生意念的人珍愛生命、幫助他重新站起來。

如果愈來愈多醫療專業人員、心理諮商輔導、社工、警消、急救人員、學校的教職、行政人員,基層醫療人員、鄰里長、社區志工等都能成為珍愛生命守門人,就能形成更縝密的自殺 防治網絡資源連結,能有更多的人牽著他的手,帶他走出苦痛,達到「珍愛生命 希望無限」自殺防治的核心價值。

社會進步的指標在於優質的同理心,社會對精神病患者接納的程度,直接反應社會集體的同理心與進步的程度。透過自殺防治教育訓練研習課程,能有越來越多的人,攜手幫助精神疾 病者,讓社會更進步祥和。

圖左 : 自殺防治教育訓練課程中,「珍愛生命守門人」單元,應用BSRS-5(簡式健康量表)五大評量,檢測具自殺危險因子者,之後做適當處理並轉介專業服務資源。[攝影者:中和一-張家欽〈濟燁〉]
圖右 : 臺北慈院身心醫學科陳益乾主任「理解精神疾病的迷惑:精神疾病概論」課程,提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官方報告,自殺者90%具有可治療的精神疾病,其中,憂鬱是最常見的病因。[攝影者:中和一-林欽裕 〈濟棟〉]

圖左 : 大北區慈濟訪視關懷志工認真地聆聽、勤作筆記。[攝影者:中和一-張家欽〈濟燁〉]
圖右 : 慈濟訪視志工用短劇演練個案實境,之後,提出關懷精神症狀個案所碰到的問題與困難,請臺北慈院身心醫學科陳益乾主任協助解答。[攝影者:中和一-林欽裕 〈濟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