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糧食危機 致力農業永續發展

糧食危機 致力農業永續發展

E-mail 列印
近年來,許多國家包括臺灣在內,都在檢討化學肥料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不只是大地受到毀壞影響農作物收成,人民的健康也出現問題。因應全球可能發生的糧食危機,慈濟慈發處 主任呂芳川,在人援會研習課程中,以糧食危機為議題與學員探討,如何在危機中讓糧食生產達到永續發展的農業。此議題也是慈濟農耕團隊在慈善農業方面最重要的課題。

◎讓農民生活有尊嚴

呂芳川表示,在中國發生大雪、澳洲夏天竟然也下起大雪,越南大風災、美國東西部龍捲風、大旱災,在氣候劇烈變化下,糧食面臨很大的挑戰。慈濟進行海外賑災勘查時,很多人向 呂芳川反應,以前使用化學肥料種植時,剛開始有很好的收穫,隔年卻短收而且逐年在下降。現在的農業經營者都在思考,如何從農作物中取得高收成,而疏忽了化學肥料作物無法吸 收,造成土地污染破壞,使得土壤硬化到看不到任何的微生物,惡性循環下抑制農作物生長。

面對糧食危機的問題,三十年前的綠色革命要重新評估。天候異常,臺灣的水留不住,九二一大地震之後,造成土地鬆動無法保持,山區有很多的土石流,影響生活環境。在保護土地 讓土地肥沃前提下,若還是使用化學肥料,就會嚴重影響大地生命,如何讓糧食生產達到永續發展的農業,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

有關災區的永續發展,慈濟在全球興建大愛村。如高雄杉林大愛園區,在原先規劃裡就有慈善農業永續的經營做法,整體的規劃是安心、安身、安生活的援助,讓鄉親的生活有永續的 糧食供應。

慈濟慈善農業提供就業機會扶困脫貧,帶動社會大眾對生態保育健康無毒的認知。農作文明的社會有士、農、工、商各有二分之一的人口,兢兢業業的工作,大家生活安居。可是現今 農業土地都被運用在蓋房子、工廠,農作也日益減少,沒有人願意投入,造成許多農地休耕,結果大米都要進口。上人提醒大家,如果有一天許多國家不願意再出口糧食,那時臺灣怎 麼辦?

慈濟的糧食研究發展,鼓勵農民有良好的收益,讓年輕人得到穩定的收入,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願意為這塊土地的糧食來做努力。面對耐水、耐旱還有各種的作物加以研究,慈濟慈善 農業要讓農民生活有尊嚴。

◎清淨在源頭 培養有機綠肥

所有的化學肥料生產的過程就已經造成汙染,不管是有機肥料或是化學肥料,基本上對農民是一大筆開銷,經過調查農民使用化學肥料,加上用了農藥,就占了百分之四十的成本。萬 一碰到異常氣候,收成更難以維持。

經由慈善農業的耕作,農場裡面稻田有百分之六十的營養分,包括稻殼、稻梗都是要回收的。所以運用綠肥作物試種,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土地就有不同的綠肥。有機液肥讓土壤鬆弛 肥沃,提供真正的養分。在大愛的農場種植綠肥之前都會做檢驗,有機質營養素發酵之後、翻耕後要種什麼植物先做檢驗,讓土地的作物每一季的收成、成長概況都會做紀錄。

農作規劃以SRI的農法,就是需要人力去播種。將氣候變化做詳細的紀錄,有機綠肥料不外購,目前供應日益成熟。在農場裡面也種植香蕉,而鳳梨都可以做有機液肥,酵母菌或是 其他的菌種,三十幾種培養液聞不到任何臭味,再灑入田裡面。

國際慈善事務組長陳濟任提到,緬甸在2008年受到耐吉斯熱帶氣旋的影響,整個行徑非常怪異,颶風掃過平原十個小時造成十三萬人往生,這也是緬甸百年來未曾有過的災難。一 望無際的農田,農民都是以種植水稻維生。從五月二日發生後,慈濟五月九日就開始糧食發放,並且評估哪些稻田沒有受到污染可以復耕。

陳濟任表示,慈濟賑災團隊總共七個梯次進去發放,及協助稻田復耕。慈濟以直接重點的原則,把稻種肥料分三次發放,直接送到農民的手中。同時,啟發他們的愛心,呵護他們的心 情。半年後農民們收成八萬公噸的稻米,每一個人一百八十公斤的食糧,算起來可以滿足四十四萬人的糧食所需。所以慈善農業在國際賑災的角色是非常的重要。

圖左 : 國際慈善事務組長陳濟任表示,緬甸在2008年受到耐吉斯熱帶氣旋的影響,農業受損,慈濟賑災團隊總共七個梯次進去發放,及協助復耕稻田。[攝影者:謝光雄]
圖右 : 大愛農場推動有機農業,獲得學員讚賞。[攝影者:謝光雄]